专家评说
上接“天线” 下接“地气”
湖北医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涂汉军
要坚持“既从众,更从贤”的原则,科学编制《十堰2049远景战略规划》,要进一步认清十堰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包括十堰在国家层面发展状况,十堰在湖北层面发展状况,十堰自身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土地承载能力以及生态发展状况,特别是要认清十堰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进一步把握未来十堰发展的趋势,包括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十堰的可能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十堰发展的目标,生态、人文、新经济,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编制《十堰2049远景战略规划》要上接“天线”,进一步契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如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战略机遇,更好地促进十堰发展;更要下接“地气”,进一步符合十堰实际,做好“山”、“水”、“车”、“人”这四篇文章。依托武当仙山,大力发展旅游业;保护青山绿水,建设生态文明;做强做优汽车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精准扶贫,提升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水平。
弘扬优秀文化 铸造城市灵魂
郧阳师专党委副书记、校长 喻斌
《十堰2049远景战略规划》充分立足十堰市情,在掌握十堰历史现状的基础上作出符合十堰实际的战略构想,不仅着眼于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正确走向,不断吸收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同时更关注新的理论观点以及现代的价值观和国际通用标准,规划编制团队工作人员付出了艰辛劳动,同时也凝聚了十堰人民的集体智慧。
《十堰2049远景战略规划》将生态、人文、新经济作为发展的总目标,符合十堰的实际。十堰的三大优势“山”、“水”、“车”,都是催生新经济的因素,“山”、“车”都已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但“水”的文章还做得不足。21世纪以后,“水”战略会越来越重要。从长远战略来讲,《十堰2049远景战略规划》中有关“水”战略的内容还需要加强。在生态人文话题中,涉及人文的还嫌不够。十堰要有现代化的产业,更要凸显悠久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在生态建设上,一定要有传统文化作支撑。十堰不可替代的资源是“水”,不可虚化的精神财富是“文”,二者共同构成上善若水的城市灵魂。
尽早把战略性基础设施建好
市规划设计院院长 唐志永
作为本土的市规划设计院,我们深切地感悟十堰,热爱十堰。这是一座令人骄傲、愿为之奋斗终生的城市。面向未来,我们充满憧憬与向往,相信十堰将在全新的起点上,能以更高层次的战略思维和更广阔的视野来创新发展。
《十堰2049远景战略规划》以“认知”开篇,经过深入研究与分析论证,初步确立了城乡发展目标,最后提出了未来基本发展方向和路径,为城乡未来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选择有方向性的加快发展,需要尽早把战略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好。向北、向东发展并不矛盾,实际上郧阳区、十堰主城区、武当山串连在一起是一个“L”型的发展主轴。建议加快高铁建设,把今年开工的汉十高铁向西安延伸对接,支持旅游等新经济产业发展;建议加快快速路建设,规划建设第二条滨江新区与主城联络路,同时把机场路延伸经六里坪至武当山,两条快速路合力支撑主城区向北向东发展;建议进一步强化主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规划建设北环路、三峡路,把城市环路建设好,使城市道路成网成环,真正形成环型加放射轴的路网结构,支撑主城区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