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郭俊苹

就实施“3331人才工程”答记者问

时间:2013-09-17 07:46 来源:十堰日报     进入数字报 我要爆料

近期,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了《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建设人才成长工程(“3331人才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三年十堰市人才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对加快建设区域性人才高地进行了部署。日前,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郭俊苹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3331人才工程”已成为十堰广为传播的“热词”之一。请您介绍一下什么叫“3331人才工程”?

郭俊苹:“3331人才工程”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建设人才成长工程”的简称,就是用三年左右时间,重点实施党政人才活力工程、人力资源优化工程和市场主体人才培育工程等三大工程,采取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加强人力资源基础性建设等三项保障措施,用人才构筑发展新优势,努力将十堰建成一个区域性人才高地。为打造人才工作品牌,提高社会知晓面和影响力,故简称为“3331人才工程”。 “3331人才工程”实施方案是一管三年的顶层设计,具有针对性强、操作性好、方法措施实等特点,是今后几年全市人才工作的一个新抓手,也是总抓手。

记者:市委、市政府实施“3331人才工程”的基本考虑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郭俊苹:转型跨越关键在人,有多远的目标就要匹配多强的牵引力。实施“3331人才工程”就是要激活各类人才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是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体系中的“人才篇”。基本考虑和现实意义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实施“3331人才工程”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去年10月召开的市委工作会议,发出了“要尽快启动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人才成长工程”的动员令。市委组织部随之着手《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建设人才成长工程(“3331人才工程”)实施方案》的起草工作。经过深入调研,我们认识到要实现“三国两区一基地”战略目标,建好十堰生态滨江新区,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后续工程、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等重大任务,就必须坚持国际视野、产业导向、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通过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使全市人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素质大幅提高、人力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人才活力得到激发、人才贡献率明显提升,使十堰市在鄂豫陕渝毗邻地区逐步成为人才聚集度高、人才发展环境优、人才引领和支撑作用好、人才服务影响力大的区域性人才高地。经反复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数易其稿,“两办”于7月26日将《实施方案》印发全市。

第二,实施“3331人才工程”是贯彻落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举措。从2010年开始,中央、省、市三级分别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制定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对未来十年的人才工作作了整体安排部署。规划纲要是一个长期的、宏观的规划,需要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地丰富完善,使之更科学更切合实际。贯彻落实好规划纲要,就要通过阶段性规划、阶段性工程、年度计划来具体推动实施。制订出台《实施方案》,就是要通过一个又一个“三年计划”的实施,到2020年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时候,十堰也成为人才汇聚的“高地”。

第三,实施“3331人才工程”是提升全市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有效办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人才工作要走在前面,要以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在近三年重点实施三大工程,重点是努力提升党政干部思想观念,增强创造力和执行力;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亟需紧缺人才的培养选拔引进力度,健全技能培训体系,壮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高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能力;提高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开阔他们的胸襟和眼界,充分发挥企业引才用才的主体作用。

记者:实施“3331人才工程”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郭俊苹: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人才成长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需要有重点的突破性地推进。因此,我们近三年要集中精力实施好三大工程:

一是实施党政人才活力工程。提出了高质量大规模培训干部,广视野超常规选用干部,重考核树导向管理干部三个方面的举措,大力开展深度解放思想行动,“走出去”实施思想教育和能力培训,不断优化干部布局,完善干部竞争、交流机制,通过加强考核评价促使公务员向公共服务员的角色转变,着力提高干部的精神区位和能力区位,充分发挥各年龄段干部的积极作用,用干部的工作活力推进人才工作活力,进而激发十堰发展活力。

二是实施人力资源优化工程。主要包括加大紧缺党政人才选培力度,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造就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重点培养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人才,开展技能人才就业培训等5项任务。主要措施是,通过“公开招考+聘任制”的方式补充紧缺专业型人才,探索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人才队伍的办法;吸引院士专家前来十堰创业发展,完善特殊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制度,大力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通过开展“柔性”引才借智活动,加速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式,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通过培育宣传文化教育名家,培育生物医药产业领军人才,培育社会工作人才等途径,重点培养选拔一批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专业人才;依托高技能专家带培技能型人才,依托高校和中职学校为企业定向培养配置人才,依托园区加大普通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度,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业,推进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创新,努力把十堰市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技能型人才资源。

三是实施市场主体人才培育工程。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家是市场主体最重要的人才资源。这一子工程分三个层面对企业家人才队伍进行培育。主要任务是跟踪培养一批龙头企业家,引进一批知名企业家,孵化储备一批未来企业家。在培养措施上,包括组织高端教育培训开阔企业家的眼界,支持企业家参政议政,搭建交流互动平台,通过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的方式引进企业家,通过乡情亲情等途径吸引创业成功人士回归,大力培养“职业经理人”和青年企业家等,促使企业家成长为有实力的市场竞争者,促使企业真正成为引才用才的主体。

记者:如何深入推进“3331人才成长工程”?

郭俊苹:推进“3331人才成长工程”,需要市县合力、部门联动,只要坚持“三个结合”,补足短板,形成人才的集聚效应,人才效用就会发生裂变式的“核反应”。

一是坚持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与各地各部门分头落实相结合。“3331人才工程”的实施,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由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总责,市委组织部负责牵头推进,各县市区和市直相关部门分头具体实施。要围绕紧要任务和薄弱环节,研究出台有效的具体操作办法,分年度制定更加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完成各项任务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要注重推进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运行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对人才工作重大问题和工程项目,坚持积极协商、共同研究、分头落实。财政部门要按照“不低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的标准落实专项资金,引导用人单位加大人才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要进一步调整充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人社、经信、科技、农业、教育、卫生等人才工作任务相对较重单位,主要领导要拿出一定精力抓人才工作,并明确一名分管领导以主要精力负责落实好人才工作各项任务。要选拔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干部担任人才工作联络员,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人才工作者,要大胆提拔使用。

二是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推进“3331人才工程”既要围绕总体目标整体推进,又要学习借鉴江苏昆山等发达地区先进经验,针对具体问题重点突破,找准工作的发力点。比如,要加强干部日常学习管理。结合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有关要求,用制度的形式把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考评固定下来,进一步改进学风。要完善各类工作平台。市科技局要着重强化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中心职能,围绕产业发展需要打造一批科技人才服务平台,推进“政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增强对科研活动的承载能力。市人社局要出台开展人才服务进园区、进基地、进企业、进校园“四进”活动的操作方案,研究如何进一步促进人才资源服务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市科技局、市商务局要加快推进全市性的技术成果交易和电子商务营销网络建设,培植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主体。推进“3331人才工程”还要与我们近两年实施的人才项目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深化推进。要充分运用全省 “六个一百”人才项目申报成果,完善各类人才数据库,开展好“重点产业创新团队”创建、“十堰市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特聘岗位”设立、农业产业化领军人才遴选等工作。

三是坚持调研指导与强化督办考核相结合。要把“3331人才工程”推进情况作为重点内容之一,严格进行督办检查。要及时跟进,针对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适时开展调研指导活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总结经验及时推广,强化协调、检查和督导工作。要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全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机构,抓好班子进位考核、年度考核、调研考核、专项考核等“四个考核”,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经常性建设和领导干部日常管理。在制定2013年度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细则时,把分解到各地各部门的“3331人才工程”各项任务全部纳入,分类进行定性和定量考核。今后每年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都要根据重大工程实施和重要任务安排,灵活调整考核指标的权重和分值,体现目标考核的针对性。

(编辑:段凌霄 新闻报料:8110110     在线纠错

视频推荐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2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