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十堰脱贫攻坚:秦巴山深处的坚实足音

时间:2021-04-11 07:14    来源:楚天都市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楚天都市报4月11日A04版报道。点击查看原文

原标题:十堰从产业、教育、交通等维度解决贫困问题 搬出大山进新房 告别土路走富路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关前裕

十堰市地处秦巴山腹地,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致贫原因多维叠加、南水北调生态保护压力大。

自精准扶贫实施以来,随着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等精准扶贫工程的推进,十堰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精准滴灌,全方位、多维度解决贫困问题,83.4万人全部脱贫,45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个贫困县(市、区)全部摘帽,向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搬出大山,住进洋楼

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合云,家住郧西县香口乡临河大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清早,她同其他几个楼栋长一起把安置小区内外都打扫了一遍,然后换身衣服,和丈夫、儿子一起到马路对面的扶贫车间去上班。

王合云以前住在香口乡沉溪河村3组,那是大山深处。两年前,他们一家住着2间的土坯房,种着7亩挂坡地,丈夫和儿子长年在外打工。

2018年初的一天,村干部和包户干部上门登记易地搬迁户。王合云惊喜之余也有忧虑:“迁入后没有多的土地,我又不会手艺,生活怎么办?”“这个你不用担心。乡政府在安置点旁配套建设有扶贫车间,你不用外出打工,能就近到扶贫车间做工。”包户干部周昆承诺。

2018年11月,王合云家分到了一套75平方米的楼房,里面装修一新。一周后,扶贫车间建成了。很快,王合云就进厂工作,还兼职一单元楼栋长的公益岗。现在,王合云已在鼎盛吨袋厂上班快两年,月薪2000多元,加上公益岗工资,月收入3000多元。

易地扶贫搬迁,搬走的是贫困,迁来的是幸福。据统计,十堰市已累计建设易迁安置点4482个,易地搬迁35.5万人。近年来,全市有成千上万的贫困户依托易地扶贫搬迁挪出穷窝窝,踏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产业扶贫,拔掉穷根

说起十堰市扶贫产业发展,郧西县安家乡长岗岭村是典型代表。

1996年,长岗岭村通过种黄姜,人均年收入近万元,被称为“全国第一黄姜村”。为了南水北调,2006年,郧西县关停了所有黄姜加工厂,黄姜是不能再种了。随后,在村支部书记毛德均的带领下,全村70多户开始种桑、养蚕,并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食用菌。

2017年春季,村里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年底实现收入100多万元,提前一年整村脱贫出列。2018年,在省科技厅等部门的支持下,长岗岭村试种羊肚菌,并发展龙虾、鲜鱼、果蔬等特色产业。2019年,在长岗岭村的示范引领下,安家乡12个村开始成功种植羊肚菌,村民实现增收脱贫致富。

近年来,十堰市把发展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建设特色产业基地612.3万亩,培植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市场经营主体1.56万个,村村有经营主体,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21.1万户,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有劳动力贫困户比例达到100%。

教育扶贫,优先扶智

“烹饪蒸盆时选料十分重要,20余种食材,必须‘分批装料,两蒸一焖’,装盆时先装猪蹄、鸡肉、大葱、生姜块等食材,用柴灶烈火蒸约90分钟,再加入土豆、鸡蛋,上笼文火烹蒸30分钟。”年前,60余名厨嫂齐聚湖北省竹溪县职业学校的厨房操作间,特约厨师许士友一边做着蛋饺,一边向厨嫂讲解竹溪蒸盆选料的方法。

“我们将技能培训作为就业扶贫的重要抓手,打好产业技能、创业技能、就业技能培训组合拳。同时健全全学段资助育人体系,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关爱计划,借助教育力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竹溪县政府副县长杨巧燕说。

“厨嫂培训班”是十堰市竹溪县推进教育扶贫的一个缩影。此外,竹溪县还通过大数据核查手段,围绕“扶贫先扶智”的思路,在各乡镇政府组建工作专班,组织各校校长带头签订劝返“军令状”,班主任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因户因人施策,分类劝返复学。同时,依托县职教中心专门成立控辍保学班,采取分类教学的方式,依据学生的情况“量身定制”帮扶方案。

竹溪县深入推进“相守计划”项目,建成乡村少年宫15个,服务留守儿童2万余人;2019年累计发放资助资金2720万元,资助困难学生35741人;着眼于教学点不足和学科短缺两个薄弱环节,每年“五级联动”培训教师上万人次……多项教育扶贫工程齐头并进,帮助贫困家庭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链。

教育扶贫,优先扶智。2014年以来,十堰市累计资助学生192万人次21.2亿元,累计90万人次享受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交通扶贫,迈上富路

农村公路是交通扶贫脱贫的“最后一公里”,也是难度最大、作用最显著的“一公里”。对一个村庄来说,路通了,脱贫致富的愿景也就不再遥远,经济发展的天空也就格外明亮。

日前,竹山县深河乡井泉村3组村民陈善春说:“以前出门要走300多米长的土路,雨天出行路滑难走。现在修的新路不仅好走,也让我们致富有了抓手。我的7亩茶园就在房屋后面,进出茶园走水泥路,可方便了。”

竹山县擂鼓镇枣园村过去交通不便,产业发展滞后,实施入院道路畅通工程后,该村引进美竹苗木、鑫海葡萄等3家专业合作社,建成葡萄采摘园130亩、精品苗木园120亩、特色花卉园50亩、农业观光园100亩。

像井泉村、枣园村这样的入院道路硬化工程,竹山县共修建了326公里,涉及全县254个行政村。建成后的入院道路,不仅方便老百姓出行,也让更多农户依托畅通的道路盘算起家庭 “致富经”。

近年来,十堰市抢抓国家实施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新一轮扶贫开发等机遇,从环境优化、资金支持、体制创新、政策保障等方面发力,奋力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全力以赴加快交通扶贫进程。

目前,十堰市1800余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水泥(沥青)路、通客车,456个贫困村全部通硬化路;贫困人口安全饮水全部达标;行政村通信、宽带、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农村贫困地区交通、通信条件显著改善,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如今,从十堰市任何一个村庄的上空俯视,都可以看到蛛网状的道路联通家家户户。这些 “毛细血管”结束了广大群众望路兴叹的漫长历史,羊肠道变成宽阔的水泥路,越来越多农村群众实现了“抬脚走上水泥路,家门口前能坐车”的梦想,更为道路两边产业的发展降低了成本,为群众争取了更多发展机会。

( 责任编辑:封荣娟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