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太和医院搭建多学科协作救治平台 为抢救生命开启“高速通道”

时间:2018-04-25 10:24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太和医院ECOM专家小组运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救治患者。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郑瑞 蒋辉 通讯员 王玮 报道: 2018年3月,在新发布的《2017 中国医院竞争力·地级城市医院100强》名单中,太和医院以高质量的医疗水平和高标准的服务理念位居榜单第十。据了解,2017年太和医院门诊量达到186万人次,完成中心手术室手术2.7万台次,三四级手术率达66.25%。近年来,太和医院尤其注重对危急重症患者标准化、高效化救治体系建设,先后建成急诊科、重症医学科、胸痛中心、卒中中心、介入中心,以雄厚的医疗资源守护患者健康。

与时间赛跑 守护患者的生命

太和医院作为鄂西北地区危重病人救治中心、省内乃至全国知名的医院,年接诊危急重病人数量众多。2017年,仅急诊科门诊量就达7.3万人次,全年抢救危重病人上万例。2018年一季度,急诊科门诊量达2万多人次,1月、2月的门诊量为7000余人,同比增长27.6%。

“出得去、跑得快、拉得回、救得活”是太和医院对急救工作的出诊要求。近几年,随着急救体系不断完善,太和医院形成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院内急诊手术及急诊重症监护病房诊治一体化诊疗模式。急救的出诊范围除了五县一市,也渐渐辐射到市外,如襄阳、武汉、安康、南阳等地。

作为全院最繁忙的科室之一,“与时间赛跑,与死神博弈”的情况每天都在急诊科上演。2017年11月25日,郧西一位老人突发心肌梗塞,心脏骤停。当地医院抢救后,老人虽然恢复了心跳,但生命体征仍然十分不稳,急需转至太和医院。

当晚10点,太和医院急诊科接到转运电话,立刻召集急救团队,整理相关设备,连夜前往郧西救治患者。凭借对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的熟练掌握与精细操控,急诊团队成功为病情危重的患者赢取了救治时间。随后,患者成功转至急诊ICU,经过有效治疗,得以康复出院。

据悉,这是太和医院首次赴外院为患者实施ECMO,并成功完成ECMO的长途转运的案例,也是我省首例成功长途ECMO转运的病例,标志着太和医院ECMO水平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样的危急时刻,仅仅只是急诊科的日常缩影。“医院十分重视急诊学科建设,一直以高标准、严要求来确保急救质量。”太和医院急诊科主任、重症医学科常务副主任方志成介绍,急诊病人通常病情紧急,可能在短短几分钟内就面临生死考验,这其实对医院的救治能力和水平是一种考验,而急诊的医护人员更要具备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专业的急救素养。

“除了常规开展的急救技能外,科室一直在研究并开展一系列的重点及特色技术,如ECMO技术、严重创伤院前院内危急重症监护病房一体化救治技术、危急重症远程转运等。”方志成介绍,太和医院因医疗质量高、医疗技术水平高、专业技术能力强,于2016年在全省急诊医学专业重点专科评审中,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顺利通过评审,这也表明医院为危急重症患者打造出了快速、高效的急救平台。

24小时待命 为胸痛患者赢得黄金时间

提起危急重症,急性胸痛便是其中最为凶险的疾病之一。据了解,急性心梗发作后,黄金急救时间只有120分钟,12个小时是心梗急救的底线时间。目前,国内外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有着非常严格的时间要求,就是患者从进入医院大门到开通栓塞血管的时间要控制在90分钟之内。自胸痛中心成立以来,一直严格遵照着此项标准,有效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日前,太和医院胸痛中心在急诊科、心内科、介入中心等多科室通力协作下,就成功挽救了一名急性心梗患者。

3月28日晚上7点30分,54岁的徐先生因突发持续性胸痛4个小时被紧急送往太和医院救治,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急性广泛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由于患者已发病4个小时,为了抢占救治时间,太和医院胸痛中心开设绿色通道,快速进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晚上8点20分,心脏急诊介入手术正式开始。术中造影证实了医生此前对患者前降支血管完全梗死的判断。在与患者家属沟通后,医生为其做了前降支支架植入术,以便疏通其梗塞的血管。然而正当医生开通血管时,病人突然出现了大汗淋漓、意识丧失、动脉腔内压为“0”的状况。患者心电监护显示心室颤动、心脏骤停,面对患者病情突然变化,医生们抓紧时间展开抢救,经过一系列的抢救措施后,病人恢复自主意识,心电稳定,血压恢复。

晚上9点25分,介入手术顺利完成。从患者进院到出手术室,医生仅用时65分钟。术后患者被转至重症ICU进一步监护治疗,最终徐先生于术后第九天康复出院。据太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崇全介绍,急性胸痛患者病情重、病情变化快,胸痛中心的设立就是通过整合多学科力量,对急性胸痛患者做到快速诊断、及时治疗,以挽救病人生命。

2016年12月,太和医院胸痛中心被授予“中国胸痛中心示范基地”称号。据悉,胸痛中心24小时待命,在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已成功抢救363例急性胸痛患者,极大减轻了患者痛苦。

卒中中心 为患者安危保驾护航

太和医院神经内科是脑卒中筛查国家示范基地、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同时也是太和医院危急重症诊疗的重要阵地。脑卒中患者具有发病急、诊断急、救治急的特性,一旦发病后,最佳黄金治疗时机是在发病6个小时内。自2015年来,太和医院神经内科联合急诊科、影像科、检验科和周边各大医疗机构建立了“脑卒中1小时溶栓圈”,目的是建立卒中救治绿色通道,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救治效率。

距离卒中中心1小时车程以内的卒中患者向太和医院急诊科拨打急救电话以后,救护车会在1小时内将患者转运至急诊科,与此同时,卒中救治团队会在10分钟内到达急诊科,进行卒中识别、诊断和治疗选择,检验科在30分钟内完成血检,影像科在20分钟内完成影像检查,神经内科会在1小时内完成静脉溶栓治疗

截止到2017年,太和医院神经内科已经为100多名患者进行了动脉溶栓治疗。自2016年太和医院神经内科开展颅内大动脉闭塞支架取栓技术以来,已经有50余名患者接受了取栓治疗,获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与此同时,该院卒中中心定期派出专家团队,为各县市区医院脑卒中诊治进行理论培训和技术帮扶。通过建立十堰市急性脑卒中立体化的救治体系,十堰市县市区的医院大部分熟练掌握和应用了脑卒中静脉溶栓技术。进行支架取栓的患者,超过50%的脑卒中患者术后恢复都很好,残留动脉狭窄可以根据病情进行支架植入方法解除血管狭窄,预防再次发作脑卒中。此外,神经内科联合急诊科、神经外科、神经康复科,通过多种治疗手段最大限度让脑卒中患者得到有效康复。

几天前,郧阳区医院给太和医院急诊科打来电话,一位脑卒中患者发病2小时,急诊科10分钟后出诊,1小时将患者转至太和医院神经内科,初步判断为颅内大动脉闭塞,脑血管造影证实右侧颈内动脉闭塞,进行取栓治疗后,患者脑动脉血流瞬间恢复,瘫痪的肢体也即刻恢复。

太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陈俊介绍,太和医院的医疗团队学习能力都是顶级的,脑卒中救治团队也是高效的,团队成员均先后在国外和国内的顶级高级卒中中心进修学习, 熟练掌握了神经介入诊治技术。

除了学习能力突出,这个团队24小时随叫随到,即使在去年暴雪夜,一个电话也能让他们从床上爬起来,步行、打车也要赶到医院连夜做手术,周末还会开车到县里讲课。

一年1000多台手术量,这在地市级医院的神经内科并不多见。太和医院神经内科每个月有100多例手术(最多时每天达10台),这个团队也能毫无差错的完成。

日夜坚守 让危重症患者绝处逢生

重症医学科(ICU)被称为“离死神最近的地方”,医护人员不仅要时刻监控患者病情的变化,同时还要承担陪护工作。太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就是这样一支专业、敬业的救治团队,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与辛勤付出,牢牢筑起守护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目前太和医院ICU设有40张病床,并配备了相应的防褥疮床垫和床旁监护系统,可以随时监护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有创压力监测等基本生命体征,并开展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综合诊治、呼吸衰竭和重症哮喘的治疗、机械通气技术、各种休克的诊治、围术期的监测和治疗、特殊高危人群的围术期管理、各种先进的监测技术、心肺脑复苏、重症感染、脓毒症的治疗等多种诊疗特色技术。

方志成介绍,ICU囊括了全院危重病患者,涉及临床专业广泛,每天随时都可能面临抢救任务,这就要求该科医生必须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高超技术。面对每天高强度、不间断的工作模式,也锻炼出医护人员特有的严谨、专业、细心、负责的工作态度。

进入ICU的病人大多数都是身体机能、脏器或系统出现异常,身上往往插着十几根维持生命的管道,无法说话,这就依靠医护人员细心发现各种问题。他们必须时刻守候在患者身旁,擦洗大小便、两个小时一翻身、时刻观察监测数据、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救治方案等。在相对封闭的ICU病房,24小时监护重症病人,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是普通病房的好几倍,也承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工作压力。

4月1日,太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接诊了一位磷化铝中毒的患者。据了解,患者当日上午在家口服磷化铝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不适,随后昏迷。在当地医院洗胃后,虽然意识有所恢复,但病情仍然较重,这才被紧急转往太和医院进一步治疗。

磷化铝是一种高效剧毒熏蒸杀虫剂,人服用3克便能致死,患者随时面临生命危险。在患者到达ICU后,医生立刻为其进行血液灌流、血浆置换、抗氧化、导泻、灌肠等一系列治疗措施,同时注重对脑、心、肺、肝、肾功能保护,预防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

经过长达24小时的紧张救治,患者终于转危为安,最终顺利出院。此例中毒患者的成功救治,是对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应急反应能力、危重患者救治能力的又一次考验,是在有机磷中毒、镇静类药物中毒救治基础上攀登的另一个高峰。

类似这样的紧急救援,在重症医学科数不胜数。据悉,2017年,该科室收治病人达3500例左右。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们正是靠着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服务,为无数危重病人的生命之舟保驾护航。

太和医院以最精湛的医术、最优质的服务、最专业的态度,点亮生命之灯,创造医学奇迹,成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忠诚卫士。这里不仅是一个“起死回生的圣地”,更是鄂西北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中心”。随着各项建设,标志着太和医院在危急重症救治方面,实现了多学科的融合协作,彰显了医院高超的医疗技术及雄厚的救治实力,为危急重症患者的全方位综合救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责任编辑:李月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