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用多功能脑电监护仪为患者实施持续脑电监测。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曾雨特约记者王慧 报道:智慧化输液泵站精准用药,更方便快速抢救;多功能脑监护仪对患者24小时持续监测,捕捉隐匿波谱变化;颅内压监测实时监测颅内压力,为医生用药提供有力参考……在太和医院神经重症医学科(NICU),一系列智慧化、智能化先进设备为挽救急危重症患者生命保驾护航。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太和医院神经疾病诊疗中心的神经重症医学科。病房里,医护人员正为挽救生命争分夺秒。
太和医院神经重症医学科依托国家级临床重点建设专科神经外科和省级重点专科神经内科而建,并集合了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呼吸危重症医学、急诊医学、麻醉学及脑科学研究等多学科强大的专业技术队伍。科室现有医护人员72人,开设29张床位,重在抢救重型急性颅脑损伤、重症神经系统感染、重症脑卒中等急危重症患者。
为更好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神经重症医学科引入了一系列先进的设备,如床旁移动 CT、各类有创无创呼吸机及核磁转运呼吸机、多功能脑电监测仪、有创颅内压检测仪、经颅多普勒超声、萨博心肺复苏仪、脑氧饱和度监测仪等,为神经重症患者的精准诊断、实时监测及快速抢救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患者术后或住院期间病情发生变化,移动的床旁 CT可实现快速检查,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取宝贵时间。”太和医院神经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张晶介绍,病区设置的智慧化输液泵站,触屏操作,有多项快推功能,用药更精准,更有利于快速抢救病人。不仅如此,病区还设置有中央泵站,每位患者的输液剂量都可以实时监控。
近日,一名8岁的患儿因车祸发生脑外伤致颅内出血,紧急送到神经重症医学科抢救。
“患儿需行气管插管,打开气道,但患儿口鼻腔内有大量呕吐误吸物阻塞,咽喉部高度水肿,正常解剖结构显示不清,得益于科室支气管镜的使用,我们在支气管镜引导下气管插管,很快就打开了气道,帮助患儿实现呼吸畅通。”张晶介绍,后患儿进行了钻孔引流手术,他们又采用颅内压监测仪实时监测患儿颅内压力,这摆脱了过去靠临床经验用药的局限,使病情掌握更及时准确,治疗更精准。
张晶介绍,支气管镜是神经重症医学科的好帮手,除了用于困难气道时引导气管插管抢救病人,它还能广泛运用在病情诊断和治疗上。比如患者有肺部感染,通过气管镜既能清理痰栓,还可以做肺泡灌洗,留取灌洗液送检可得到病原学的诊断依据,了解是哪一种病原导致的感染,进而针对性治疗。
病房里,医护人员正用多功能脑电监护仪为一名患者实施24小时持续脑电监测。
“针对意识障碍、镇痛镇静、心肺脑复苏后、重型颅脑损伤的昏迷病人,24小时持续的脑电监测可以捕捉到异常波谱变化,及时进行病情评估并处理,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张晶说,他们对一名心肺复苏后的昏迷患者进行了24小时动态脑电监测,发现有阵发性癫痫波存在,诊断为“非惊厥性癫痫发作”,我们及时给予了抗癫痫药物治疗。如果没有这项设备,医生查房时很难发现这种无症状的癫痫发作存在。
此外,带有能量代谢监测功能的呼吸机还能计算患者的呼吸熵,据此,医生可得出患者当天需要的热量值,以实现热量管理上的精准治疗,这对一些昏迷的病人来说尤为重要。
张晶表示,神经重症医学科团队技术全面,不仅掌握气管插管(包括困难气道)、深静脉置管、机械通气、血液净化技术、镇静镇痛、休克复苏等一系列急救技术,还掌握有创颅内压监测、脑自动调节功能监测、低温脑保护、颅高压救治及神经重症肉毒毒素注射等神经重症特色专科技术。在一系列智慧化、智能化先进设备的加持下,将会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诊疗,更好地抢救神经危重患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