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曾雨 通讯员 钟泽宇 报道:从2013年太和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成立以来,副主任杨子江一直坚守在抢救一线。他将心血倾注在 PICU,竭心尽力救治每一个患儿。在横跨内外科专业的科室里,他是守护重症患儿们的“全能斗士”。一次紧急抢救坚定了在 PICU工作的信念
41岁的杨子江是武汉大学医学硕士,2003年进入太和医院儿科工作。2013年,在积累了丰富的儿童诊疗经验后,太和医院率先在湖北省地市州成立 PICU。在此之前,入院工作10年的杨子江被科室主任齐旭升点将,调入太和医院 PICU。
责任重大,为此,杨子江专门到北京儿童医院进修,研究儿童重症相关知识,积累重症患儿救治经验。
太和医院 PICU启用前夕,医院门诊遇到一名休克、突发心跳骤停的患儿,情况危急。杨子江当即携带呼吸机赶到现场,紧急为患儿行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术,迅速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经过10多分钟的抢救,患儿终于恢复心跳与自主循环,呼吸慢慢好转,1个多小时后恢复了自主呼吸。
“拔管后,孩子哭了出来,直喊妈妈。”杨子江说,那一刻,周围的护士们激动落泪,他更加坚定了从事 PICU工作的信念。
随着太和医院 PICU的成立,危重症患儿的救治成功率大大提升,很多以前无法及时救治的患儿,在这里得到了有效治疗。“太和 PICU成立之前,面对儿童遗传代谢性疾病,我们几乎是束手无策。但现在,通过血液净化治疗可以缓解急性代谢危象,然后配合饮食及药物治疗,患儿可以较好地存活下去,健康成长。”杨子江说。从抗拒到热爱他创造多个救治奇迹
杨子江坦言,在参加儿科工作前,他受社会观念影响,也对儿科一度抗拒,认为儿科工作辛苦,是一份苦差事。但工作后,他被儿童纯净的心灵、无邪的笑容所感染,深深爱上了儿科专业。
为挽救危重症患儿,也为热爱的儿科事业,杨子江在 PICU开展大量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挑战各类重症患儿的诊治难题,创造多个救治奇迹。
这其中,曾有一名肠梗阻、严重腹膜炎、脓毒性休克的患儿,在接受肠管手术后,出现肾功能衰竭,全身浮肿、无尿、高钾血症、严重的酸中毒,需要通过透析进行代谢产物的清除。但透析治疗进行两三天后,患儿的凝血功能出现异常,伤口严重出血,继续使用传统的肝素抗凝只会加重出血。
杨子江决定大胆尝试枸橼酸体外抗凝。“这种治疗方法的处方涉及大量计算,且当时国内儿科开展这项技术的医院很少,没有经验可循,患儿年龄小、体重不到10公斤,状态差,这些都是巨大的挑战。”杨子江说,但如果不做,患儿持续肾功能衰竭,体内环境恶化,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为挽救患儿,杨子江花费一中午的时间,将处方用药计算好后,随即对患儿展开枸橼酸体外抗凝治疗。经过一周治疗,患儿的肾功能得到恢复,最终成功获救。总结“独门秘笈”有效提高抢救效率
抢救危重症患儿,体重小的只有2—3公斤,大的30—50公斤接近成人体重,药物的使用一人一方,这里面往往涉及到大量计算,如镇痛镇静、血管活性药物、血气分析、静脉营养等。
抢救时刻,争分夺秒。为及时抢救患儿,杨子江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琢磨出一套自己的计算工具。在他的电脑里,一张 EXCEL表格安插了血气分析、血管活性药物配置、静脉营养、血液净化等八大类表格,通过自己设置计算公式,只需输入参数,便可快速得出结果,极大地提高了抢救效率。
2018年,杨子江赴以色列施耐德儿童医院心脏重症监护病房,进修学习儿童 ECMO及心脏围手术期管理。
“与儿科其他科室不同,PICU医生需要综合掌握各个专业的知识,通盘考虑问题,才能有条不紊地处理好各种急危重症。”杨子江说,作为一名PICU医生,要不断加强学习,追踪儿科科研项目新进展,掌握最先进的技术,知识既要全面又要有所侧重,才能取得突破。只有把科室的各项技术发展好,才能更广泛地开展学科间的技术协作,挽救更多危重症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