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兵支书”的新亮剑——记市财政局驻深河乡茅坝村扶贫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陶斯臣

时间:2020-12-29 08:52    来源:十堰日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王立杰余杰 报道:他与全国表彰的“最美退役军人”有一个共同闪亮的名字——退役军人;他比一般普通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多了个头衔——“第一书记”;他把一个贫困村建设发展得像画一样“挂”在绿水青山间;他让生活在大山里的父老有了更幸福的笑脸……

记者在他写满光荣的履历上看到,“全国财政系统先进工作者”“荆楚楷模”“十堰市先进工作者”以及军队多项立功嘉奖。无论走到哪里,乡亲们一眼就能认出他是市财政局驻竹山县深河乡茅坝村扶贫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陶斯臣。他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持续5年迎风战雪,唤醒了一个沉睡已久的村落,让小山村迅速融入中国改革开放火热的潮流。

2015年9月,脱下军装不久的陶斯臣,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一眼被市财政局领导相中,原因是作风硬、能打硬仗。从此,这个行如风、话如钟,满脑子充满天职的老兵,欣然领受新任务,走上脱贫攻坚的新战场。

从十堰城区到茅坝村有150多公里,山高、路远、人稀,扶贫工作队员们刚到时,被颠簸得死去活来,而陶斯臣却像侦察兵一样,扫描着散落在海拔400多米的这个村落。70度的坡、90度的山,众多农舍就隐没在这苍茫的大山里。

到了村部,接待他们的是两名60多岁的老党员。问起村党支部书记,老党员们说以前要“救济粮”时有,现在一直空着。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陶斯臣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纯天然”的自然村,守着自然法则,过着丛林生活,仿佛到了被人们遗忘的角落;更意识到了自己肩上担子的沉重。

开弓没有回头箭。命令就是号声,责任就是冲锋。凭着多年军人的本能,他从来没想过当逃兵。他坚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即使遍布荆棘,也要走出一条新路。

征程万里,举步维艰。在村里原有两名老党员的基础上,加上3名党员扶贫工作队员成立新支部,召开了“诸葛会”,大家分完工后,便开始谋划新农村建设的新画卷。

陶斯臣的扶贫“经”就是“两不愁三保障”,他认为只要靶心不偏、焦点不散、标准不变,就能克坚中坚、难中难。

带头是最有力的动员。“一班人”在领受任务后,便奔着水、电、路、房开始各自的攻坚。

茅坝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445户近2000人,平均分布在24平方公里、海拔400多米的大山里。看到对面的山,可能要走一天。因山高路远,村里人每年拜年从初一拜到十五都不算晚。

陶斯臣的首要任务是摸“家底”。他把需要搬迁的户找出来、需要修建的路划出来、需要牵引的线标出来,然后引领大家一项一项解决。

3个多月时间里,他记完5本日记,用光20支笔芯,拍摄300多幅资料照片。在他的记录里,有301户贫困家庭、867名贫困人口;有25公里需要修建的水泥路、5万米的光伏线;有1820间、45500平方米待整的建房地基;有村卫生室、幼儿园;有香菇种植基地和茶园建设目标……

他走遍了茅坝村的沟沟岔岔。乡亲们说,以前山上本没有路,他来之后,就有了路。他嘴上血痂三天两头结着,同事提醒他要注意,他说是个病,但不要命。

他每年有10个多月住在村里,偶尔回家,孩子只要看到脏衣服或听到“竹山话”,就知道是爸爸回来了。

看见他的时候,他在扶贫路上,看不到他的时候,他准在产业大棚里。

冬去春来,花开花谢。在隆隆的机械轰鸣和热火朝天的建设中,经过几年拼搏,如今,他本子里谋划的好事实事,都变成了现实。

2020年12月末,冬寒日渐,树木萧瑟。记者随陶斯臣来到他打拼了5年多的“家”——茅坝村,看到了新农村景象:白色的房、宽畅的路,绿色的茶、幸福的人。曾经以雄奇苍翠为主角的大山,已成为新时代乡村的美丽背景。

在村部院子的展墙上,新旧对比的照片让人震撼。用木头顶住的一间间土房,仿佛随时就要倒塌;从水窖掏出的污泥油黑发亮,让人感到空气中也散发着怪异的臭味;一个个肩挑背扛出山的村民,在重压下惊恐前行……村民喻承舜感慨地说:“做梦也想不到会有今天的幸福日子。”

临近中午,喻承舜邀请我们到他家做客。离村部不远处,坐落着一排崭新的民房,青竹滴翠,溪水淙淙,如诗如画。

院子很干净,有摩托车、农机、酿酒器,旁边还有一个养鸡棚,房前装有太阳能灯和摄像头,一看就是一个殷实的家庭。喻承舜说:“自从陶书记带领扶贫工作队来后,我们家就开始发生变化了。路通了、水通了,环境变好了、挣钱的路子也多了。”据了解,他家有四口人,姑娘已出嫁,儿子在外打工,老两口养鸡、养猪、采茶、种香菇,每年总收入10余万元。他还说,这在村子里收入算个中下等。

那天我们还遇到了几个到老喻家买鸡的顾客,大家吃完饭后,老喻连招待带卖鸡收入2000多元。

一路走一路看,从卫生室到幼儿园,从文化广场到农家小院,陶斯臣的嘴就没停过。见了砍柴说防火、见了小孩说上学、见了老人问健康,他似乎永远有操不完的心、忙不完的事,就像上满了发条的闹钟,停不下来。每到一处都被人们围着、拉着,走时目送很远。

有人说,一个知道自己目的地的人,就一定能够达到目的。陶斯臣就是这样的人,他以光荣与梦想、信心与斗志、情怀与担当,经过一次又一次挫折、一次又一次奋起,让一个贫困山村迈上小康路。

编后:这是一个几乎被人们遗忘的村落,犹如一粒深埋的种子,突遇暴风雨后破土而出,迅即汇聚成为大山里的画卷。而催生这粒种子生长的力量,是信仰、是坚持,是责任、是担当,它告诉我们,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即使遍布荆棘,也能走出一条新路。

( 责任编辑:叶岚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