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十堰六旬老人爱心助学22年:“我吃的苦不想让这些孩子再吃”

时间:2017-08-18 09:09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杨泽忠向记者展示部分捐款汇款单据。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像甘露一样从天而降,不但解了受施人的燃眉之急,也让给予者倍感幸福。”当记者采访杨泽忠时,他对自己资助贫困大学生的行为不愿过多提起,在他看来,尽自己所能帮助家庭困难学子读书,是他应尽的本分,没什么可宣传的。

杨泽忠今年65岁,已连续6年关注本报“圆梦行动”,而他的助学之路早在1995年就开始了。22年来,他慷慨资助了十余位学生。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记者 鲍欢 图/记者 刘成臣

“我吃过的苦不想让这些孩子再吃”

1995年,一封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求助信,燃起杨泽忠最初的助学热情。求助的学生叫周仁超,是杨泽忠战友的孩子。“家里条件不好,孩子没收到生活费,连续几天没钱吃饭,饿得只能趴在课桌上上课,我立即给他汇了生活费。”说到信里的情景,让杨泽忠不禁想起自己读书时的艰难岁月。

上学时一个包子一毛钱,杨泽忠舍不得吃,将包子留下换5斤红薯,这样可以吃两顿;在学校吃一顿饭要花两毛钱,每天晚饭杨泽忠都不吃,等到同学们都吃完,他才偷偷地把木桶边上挂的饭粒刮下来填肚子;初一读完家里再也无力供他读书,杨泽忠应征入伍。

“在我看来,当时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但是我没能读完,成了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幸运的是在工作之余我读了中专、自修了大专。”说到自己的经历,杨泽忠红了眼眶,“我吃过的苦不想让这些孩子再吃,所以帮这些孩子一把。让他们读上书,就是在帮一个家庭脱贫。”

杨泽忠说,在武当山特区基层工作那些年,常常看到孩子们上学前哭着向家长要生活费,家长却拿不出钱的情景,每次他都把自己身上的钱掏出来分给孩子。调到武当山特区社会事务局工作后,只要听到身边同事或朋友说有家庭贫困上不了学的孩子,他都会资助学费或生活费,帮他们完成学业。

退休后,每年至少资助一名贫困学子

退休以后,有人养花养鸟,有人旅游垂钓……杨泽忠依然坚持捐资助学,并且无怨无悔。

2012年,已退休的杨泽忠搬到十堰城区,和儿子儿媳一起生活,每天除了买菜、带孙子,他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看《十堰晚报》,在上面寻找需要帮助的孩子,对他们进行资助。“到城区后我认识的人不多,只能通过晚报来了解求助信息。”杨泽忠说。

庹磊、杨可、沈子航、朱林丽、胡后树……杨泽忠将汇款单据一张张拿给记者看,这其中有贫困大学生,也有患重病的孩子,“只剩下这几张了,大部分单据因为时间久了遗失了。”杨泽忠表示,退休之后,他每年都关注十堰晚报的助学行动,并至少资助一名学生,“600元、1000元……钱不多,是我能力范围内能给他们最多的了。”

每次给贫困学子汇款时,杨泽忠都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只问对方的银行卡号,鼓励几句就匆匆挂断电话,因为他怕自己的爱心给对方带来心理负担,“这些孩子学习成绩优异,因家庭贫困才寻求社会帮助。他们的内心是柔软的,我们不仅要帮他们渡过眼前的难关,更要帮他们树立健康心态,只有这样,他们日后才能感恩社会。”杨泽忠说。

自己勤俭节约,对需要帮助的人慷慨解囊

采访当天,杨泽忠穿着一件白色汗衫、一条打补丁的黑裤子,干净整洁。经了解,裤子是他儿子的工作服,现在儿子不穿了,他就把破的地方补一补接着穿,扔了他觉得可惜。

“平时在报纸上看到有孩子患重病、有学生家里贫困上不起学,我都会给他们汇点钱,帮一帮他们,具体捐了多少我也记不清了。”杨泽忠告诉记者,他每个月退休工资有4000多元,足够生活,但他一直秉承节俭的传统美德,除了必要生活开支,把钱都存了起来。退休6年,他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剩饭剩菜从不浪费。

自己勤俭节约,对需要帮助的人却十分慷慨。说起自己的期待,杨泽忠对这些受资助的学子,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只希望他们进了大学校门能好好学习,等将来事业有成,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他还说:“现在国家提供的上学政策这么好,不能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作为个人,在有能力的前提下,为助学行动助一臂之力,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我资助的第一位大学生周仁超,现在是中山大学的教授,每次回十堰都会来看望我。”采访最后,杨泽忠满脸骄傲。正如他所说,在爱心助学这条路上,他是幸福的,无论是默默无闻的付出,还是孩子们满怀感激的话语,这样的幸福伴随了他22年,并且将持续下去。

( 责任编辑:沈进虎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