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讯(十堰日报)特约记者查方政 杨洪霞 报道:4月25日,记者来到位于郧西县土门镇唐家坪村二组的易地搬迁扶贫集中安置点,正在建设的集中安置房就在唐家坪村村委会旁边,现场施工队正加足马力,建设一批新砖房,目前,安置房主体工程即将完成。
该村党支部书记晏达群介绍,水、电等基础设施完工后,23户贫困户将成为唐家坪第一批易地搬迁对象在这里安家落户。同时,这些农户将在安置方式、就业政策、产业发展等方面获得诸多优惠政策。
晏达群说,唐家坪村共7个村民小组,有村民427户1250人,去年12月该村启动了易地搬迁扶贫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全村128户贫困人口的易地搬迁安置任务。
跟随晏达群一路颠簸3公里,记者来到了位于半山腰的老村庄,这里的房屋都是低矮的土坯房,房前屋后栽植的中药材冒出了新芽。
晏达群说,村民以前靠山吃山,大多数村民以种粮为生,现在全村大部分土地已经通过土地流转加入了合作社。
“搬进新村后,我们将继续把旧村土地利用起来,发展规模养殖和种植业,不断增加群众收入。”晏达群说,要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企业养殖和农户散养相结合的方式,壮大山羊养殖产业和中药材产业。
“如今县政府引导下的产业扶贫项目成了我们脱贫致富的 ‘摇钱树’,村里的能人晏飞返乡注册了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合作社已种植了40亩苍术、150亩皂荚刺、200亩金银花,形成了 ‘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发展模式,不光吸纳了400多位贫困村民就近务工,还引导180余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晏达群说。
这是郧西抓搬迁扶贫 “挪穷窝”,抓产业扶贫 “兴产业”的一个缩影。如何让众多贫困人口因地制宜脱贫奔小康?郧西县立足实际,按照 “三年脱贫、两年巩固”的要求,抓易地搬迁 “挪穷窝”,抓产业扶贫 “兴产业”,引导贫困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向城市居民转变。
易地扶贫搬迁是深山地区群众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郧西易地扶贫搬迁总规模为16154户47841人。
该县根据18个乡镇 (场、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引导贫困群众向集镇、中心村、产业园区和景区周围集中搬迁安置。按照每户住房面积人均不突破25平方米,最大面积不突破100平方米的标准,该县坚持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建筑风格、统一配套基础设施,开展安置房建设工作。
该县制定了的易地扶贫搬迁到户补助政策:集中统建统购安置的补贴标准是,每户补贴资金为 (3+0.5x+D)万元(“x”为人数, “D”为贴息贷款数);分散自建、乡内自购安置的补贴标准是每户补贴资金为 (2+0.5x+D)万元;县城购房安置补贴标准是每户补贴资金为 (4+0.5x+D)万元 (经过严格审批并交出原有宅基地和生产资料),到户补贴资金“一卡通”直接到户。
精准识别,是精准实施 “兴产业”、“挪穷窝”的基础。2015年8月中旬开始,郧西派出1000余名工作队员走进5万户农户,摸清全县贫困对象、致贫原因和脱贫路径,按实际情况制定了脱贫对策。
为让贫困户 “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郧西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办法:加快城镇化步伐,积极鼓励搬迁群众创业,加快二、三产业发展,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渠道,以县域生态工业园为抓手,创建就业创业平台。在广东四市对接贫困户稳定就业工作,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劳动力进行对外转移输出和稳定就业。
同时,该县出台了精准扶贫产业扶持政策,建立了产业扶持基金,按照 “村有主导产品、户有增收项目”的发展思路,扶持贫困群众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组建合作社,企业带领贫困户发展养殖、种植等特色产业。
郧西县扶贫办主任王直茂介绍,目前郧西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已经全部完成,今后该县将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方的办法,做到扶真贫、真扶贫、见实效。力争到2018年摘掉贫困县帽子,确保全县14.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2020年全县基本实现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