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贯彻落实十堰两会精神 | 做强项目支撑 扩大有效投资——十堰以项目投资推动经济稳健发展

时间:2023-02-06 07:08    来源:十堰日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 纪枫波 通讯员 兰兆军

“投资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做强项目支撑点,在扩大投资上实现新突破。我市出台的《关于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推动经济稳健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16条’),要求聚焦项目建设加大投资。新的一年,市发改委将始终把扩投资摆在重要位置,做优政府投资、吸引民间投资,以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信心‘回归’、市场‘回暖’、经济‘升温’。”日前,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陈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项目投资是稳增长最有效的抓手

聚焦项目建设加大投资对稳增长有何作用?过去一年,十堰的项目建设成绩如何?

陈刚介绍,项目投资是稳增长、扩内需最直接、最有效的抓手。2022年,面对疫情反复、商用车市场持续低迷、连续极端高温干旱等不利影响,全市重大项目“挑大梁”,持续深化“周调度、月开工、季拉练”工作机制,狠抓“签约、开工、投产”三类重点项目,一批打基础管长远和关键产业链的项目落地开工并建成投产,拉动投资高速增长,既为我市稳定经济基本盘发挥了压舱石作用,也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积蓄了新的动能。

陈刚说,2022年,全市签约、开工、投产项目均保持了30%以上增长速度。全年签约项目773个,总投资4705.5亿元,同比增长36.2%;开工项目2489个,总投资6506.4亿元,同比增长65.3%,十巫高速南段、潘口抽水蓄能电站、东风汽车博物馆等一批关键支撑项目开工建设;竣工项目1858个,总投资3864亿元,同比增长55.6%,十淅高速、正和高端重卡车身、驰田智慧新工厂、武当云谷一期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昊塑新能源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达产,再次刷新项目建设“十堰速度”。

202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保持在全省前4位,民间投资、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均保持全省前列。

“16条”含金量之高前所未有

我市出台的“16条”提出“聚焦项目建设加大投资”,该政策措施与以往出台的惠企政策有何不同?具体内容有哪些?

陈刚介绍,“16条”措施把服务市场主体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从供给端、需求端“两端”发力,细化实化助企纾困政策措施,帮助市场主体解决实际困难。其政策覆盖面之广、针对性之强、含金量之高,在我市前所未有。

其中,关于项目建设投资的具体内容包括:对接中央、省投资政策,抢抓政策调整机遇,加强重大项目谋划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争取中央基建投资资金20亿元以上,新增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40亿元以上。加大对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争取,支持中小企业加大项目投资力度。持续落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十堰市支持新一轮先进制造业技术改造若干政策的通知》相关政策,支持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免费为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技改诊断。加大制造业领域各类国家、省级试点示范企业培育,采取“免申即享”方式对重点试点示范企业予以奖励。支持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对上年度新获得省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支持企业加大技改投资力度,市级财政继续安排4000万元“产业升级专项资金”,按照10倍放大规模,持续开展“产业升级贷”业务办理,按照年化2%标准给予贷款企业贴息。

谋划重点项目2635个总投资过万亿元

如何把“16条”中有关项目建设投资的措施落实到位?

陈刚表示,将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的全方位全链条拉动作用,以项目建设之“进”保经济增长之“稳”。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和“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发展,谋划2023年重点项目2635个,总投资1024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000亿元以上;在推进十西高铁、十巫高速、京能热电二期、正威新能源制造、远景动力等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确保福银高速十堰段改扩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贝特瑞电池负极材料等一批重点项目全面开工建设,确保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

短评

以更大力度抓项目扩投资

杨超

项目投资是稳增长最直接、最有效、最有力的抓手。我市出台的“16条”中,提出了一系列引导和支持项目投资的硬措施,必将有力促进信心“回归”、市场“回暖”、经济“升温”。

项目投资抓得好不好,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发展质量高不高。我们要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目标定位,聚焦“一主四优多支撑”优势产业,抢抓政策窗口期、项目机遇期和施工黄金期,着眼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抓紧谋划实施一批工业、交通、水利、能源、生态、民生等领域的大项目好项目;要千方百计加快落地项目建设,以实实在在的实物工作量带来新的发力点、增长点,以项目建设之“进”保障经济增长之“稳”;发挥好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研究制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组合政策,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用市场的办法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用改革的举措增强投资增长内生动力。

( 责任编辑:曹婧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