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贯彻落实十堰两会精神| 十堰打出财政“组合拳” 助企纾困促发展

时间:2023-01-10 08:20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记者 吴忠斌 通讯员 陈刚

财政关乎社稷民生,是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推动经济稳健发展,如何发挥财政职能?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洪海表示,将打出财政“组合拳”,“真金白银”助企纾困促发展。

推进政策落实,力保经济增长

陈洪海介绍,我市财政系统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和省政府“稳经济18条”政策措施,重点围绕涉及财政部门的86项重点任务及39项牵头工作,全程推进政策落实。

狠抓一揽子经济政策落地,助力企业纾困解难。严格对照中央、省、市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清单,完成2022家市场主体房租减免2264万元,累计办理全口径增值税留底退税36.2亿元,为我市保市场主体、保就业、稳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力保产业类奖补政策到位,助力实体企业转型。市级财政克服资金困难,统筹整合省、市各类财政专项资金3.58亿元,用于支持实体企业转型发展和科技创新。

发挥促消费政策杠杆效应,配套资金额度居全省第二。配套省级“惠系列”湖北消费卷发放,筹措资金9059万元,拉动社会零售品消费2.04亿元。其中“汽车消费”促进我市东风商用车、东风小康等8家整车生产厂家销售汽车1834辆,对消费者让利4390万元,“汽车消费”配套金额和促销额度位列全省第二,拉动我市整车生产厂家增加产值4.2亿元,东风商用车提高省内市场占有率10个百分点、东风小康提高省内市场占有率17.6个百分点。

助企“组合拳”,让纾困政策直达企业

为确保纾困政策精准直达困难企业,市财政部门认真落实“四补”机制,综合运用“贴息”“免收担保费”“降低反担保要求”“落实新型政银担合作多方分险机制”等办法,打出助企“组合拳”。

陈洪海告诉记者,目前十堰市“产业升级贷”已累计为142家制造业企业引来8.43亿元融资。一大批技改项目加速建设,让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业企业“老树发新芽”。

随着“产业升级贷”资金直达市场主体账户,在助力企业技术改造、产业升级、科技研发、设备采购等方面的作用初步显现。据统计,累计投放的8亿元“产业升级贷”,带动全市制造业企业实际投资技改或采购新设备超3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近100亿元,累计入库税收近1.5亿元,稳定工作岗位近1.2万个,为保市场稳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受疫情冲击,餐饮、住宿、零售、物流、文旅等第三产业企业受到较大影响,企业普遍经营下滑,收入锐减,给稳增长、稳就业带来了巨大挑战。为稳市场主体、纾解企业困难,市财政部门严格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稳经济大盘一揽子政策,积极谋划纾困举措,迅速联合相关部门制定《十堰市“助企纾困贷”管理办法(试行)》,统筹设立“助企纾困专项资金”,在全省率先推出“助企纾困贷”专项产品,通过发挥融资担保的放大功能,引导金融机构按10倍放大专项资金规模,发放专项纾困贷款,为困难企业送去“真金白银”,用金融活水精准灌溉企业成长。

陈洪海说,目前,我市“助企纾困贷”已累计为36家受疫情影响的餐饮住宿、交通物流、批发零售、文化旅游等八类困难行业企业解决1.31亿元低成本贴息贷款。

农担信贷业务质效全省第一。我市财政投入4500万元,支持农担风险准备金从2021年的4600万元增至16170万元。目前,累计为4494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30.75亿元,减免保费5000万元,带动超10万农民就业。农业信贷担保份额、业务质量和增速均居全省市州第一名。

政采贷创新试点顺利推进。推动政府采购合同融资创新试点建设,在优化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扩大规模、增加企业获得感等方面先试先行,打造“政采贷”业务样板。2022年,全市发放贷款共126笔,累计融资5.17亿元,惠及91家中小企业。

陈洪海说,2023年,市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强化政银担合作,继续推出“绿色发展贷”等更多的新型政银担贷款产品,力争覆盖全行业全产业链。

多措并举,助企纾困促发展

陈洪海说,我市出台《关于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推动经济稳健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为财政部门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指明了方向,拓展了路径,注入了动力。

2023年,市财政部门将进一步明确方案,细化措施,支持市产投集团与省级中小微企业应急转贷纾困基金运营机构合作,为全市中小微企业提供短期资金周转服务。

持续落实对地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四补”机制,完善市对县(市、区)政府农担贷款风险准备金补充机制、农担风险分担机制和农担考核奖励机制,提升服务小微市场主体、“三农”等实体经济的融资增信实力。

进一步完善优化“产业升级贷”“财政科技创新贷”“助企纾困贷”“绿色发展贷”等新型政银担融资担保业务和财政贴息政策,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降低融资成本。鼓励各县(市、区)设立和扩大中小微企业纾困资金、困难行业纾困基金政策覆盖范围,市级财政统筹省对下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给予奖补支持。

延续执行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融资奖补激励机制,落实省级财政对确权积极、促成贷款成效好的核心实体企业给予单户最高200万元奖励政策。

鼓励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活动,200万元以下的货服项目以及400万元以下的工程项目原则上全部预留给中小企业,超过前述金额的采购项目,预留预算总额的40%以上,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其中预留给小微企业的比例不低于60%。全面推进“政采贷”业务,支持中小企业利用政府采购合同向银行“无担保、无抵押”线上融资。

陈洪海表示,下一步,市财政部门将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力争在“狠抓财源建设、盘活存量资产、深化投资融资、防范债务风险”四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以财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

日报评论

以务实举措助企纾困解难

作者:杨超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力军,在促进增长、保障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受疫情、市场、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小企业发展出现不少困难和问题。我市出台“16条政策”,以务实举措帮助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将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振中小企业发展信心。

困在何处、难在哪里,中小企业自身最清楚。在落实“16条”、助企纾困解难过程中,我们要突出政策的实效性,主动靠前服务,实地了解企业所需所盼,瞄准资金、技术、用工、能源、供应等实实在在的痛点,一企一策研究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要突出政策的普惠性,通过更大范围的政策宣传和更深层次的政策解读,让广大中小企业早知晓、早享受、早脱困;要突出政策的长期性,既着眼于短期内通过减费降税、金融输血等方式化解企业困局,又着眼于长远,通过引导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等,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发展壮大。

( 责任编辑:徐蕊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