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陶德新,十堰人,64岁,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十堰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先后获得中国首届马拉松摄影大赛金奖、“圆梦小康”全省摄影大展银奖及市级多个影赛奖项。
摄影理念
摄影不是一种简单的休闲和娱乐,它能让人停下脚步,用摄影的方法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用全新的角度欣赏生活。我希望用镜头记录下这座城市和这个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展现美好的一面,让人们更加热爱生活,珍惜当下。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 记者 殷佳佳 图/受访者提供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接触摄影,陶德新一路和相机为伴,与光影同行,佳作频出。他30多年的摄影路清晰可辨,清晰到一张张珍贵的照片记录着他与十堰这座城市的不解之缘,记录着车城与时代变迁的同频共振。
痴迷摄影 暗室里洗底片一待就是10个钟头
“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工作需要,我有幸接触并学习了摄影技术。那时候的条件很差,我只能一边买书学习,一边摸索。我清楚地记得,我使用的第一款相机是海鸥牌120相机。当时,这可算是一部贵重设备,是单位的固定资产。很多同事都喜欢拍照,但都不会用相机。”陶德新回忆起第一次接触摄影,那场景恍若昨天,至今难忘。彼时年轻的他带着忐忑、激动的心情,对海鸥牌120相机爱不释手,心想一定要把这件“宝贝”用好,发挥应有的价值。
丹江口市习家店的橘子熟了,黄橙橙、光亮亮的果实堆成小山,与碧空、白云、清江构成一幅浓墨重彩的秋日丰收图。
金色的麦田里一片繁忙,农民笑容满面,收割“希望”。
“记得有一次,我在暗室里洗照片。早上进暗室,晚上才出来,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在里面待了将近10个小时,单位领导和同事都担心不已。”回忆起那会儿如痴如醉钻研摄影的劲头,陶德新感慨良多,“在摄影路上,我年轻时走了不少弯路。不过也要感谢当时的我,热血青年怀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努力将摄影吃透,并且越了解越热爱。”
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陶德新的摄影技术日益娴熟,他的专业和敬业换来的是所在单位日渐丰富充盈的档案资源和宣传素材,他的摄影作品先后获得中国首届马拉松摄影大赛金奖、“圆梦小康”全省摄影大展银奖及市级多个影赛奖项,其中多幅作品曾入展“森林四季”全国自然摄影大赛、北京市“蝶变回天”摄影大赛、“文化武当”摄影大赛、第六届全国蔬菜摄影大赛等。
陶德新从事过多个岗位,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并在报刊杂志等平台上发表,让更多人通过他的照片认识十堰、了解十堰。无形中,他成了十堰城市形象和文化的传播者、推动者。
层层叠起的盘碟装满了美味菜肴,也“装”满了新人的喜悦和感谢之情。
鸟儿驻足凝思,等待远方朋友的呼唤。
神农架大九湖里,人们甘做大自然的清洁工,守护这片美如宝石的仙境。
拍摄30多年 用作品诠释时代发展变化
翻看陶德新的作品,记者发现,在他的镜头下,少有宏大壮丽的场面,更多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是身边一山一水的四季流转,有些作品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我喜欢拍人文题材的图片,它们有历史价值、思想内涵。”陶德新说,尤其是退休之后,他有了更多时间去全国各地看影展提升眼界,去行走增长见闻,去学习提升技术,去体验感受生活。随着岁数的增长,他越发喜欢亲近大自然,去接触身边的劳动者,这成为他创作的两大源泉。
对于喜欢拍照的人来说,看到动人的场景,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是最幸福、最有成就感的。在陶德新与光影同行之路上,有很多个这样清脆悦耳的“咔嚓声”。
也许人生的幸福,不在于力拔头筹冲过终点,而是抱起心爱的人一起勇敢前行。
身影随风到万家,霜天雪夜送温暖。
身影随风到万家,霜天雪夜送温暖。
“在拍摄襄阳马拉松赛事时,我提前得知有一名选手会向心爱的姑娘求婚。这是一个很好的拍摄机会。”陶德新说,他提前蹲守在终点,眼看着这名小伙飞奔而来,抱起等候在一旁的姑娘,然后一起冲刺,在场的人发出欢呼声、加油声。这一刻,他快速按下快门,记录下这个精彩的、幸福的瞬间。“我把这张照片发给中国首届马拉松摄影大赛组委会,没想到被评为金奖,并制作成纪念邮票。”陶德新说,他因此荣幸应邀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颁奖仪式。
“2020年,我和几位影友途经房县土城,偶遇一支娶亲队伍。我想在农村娶亲这种传统习俗中,肯定有许多城里人没见过的场面。我和影友们一起跟随娶亲队伍,细心观察。在新郎家的厨房后面有一间小屋,桌面上摞满凉菜盘子,厨师满脸喜悦。”陶德新说,他立马按下快门,记录下这家的喜事,将这份淳朴的笑容定格为永恒。
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是一段故事。陶德新的摄影故事生动有趣,言语之间能感受到他对摄影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摄影于我而言,最大的幸福是让我通过这项爱好感受到了人生的意义。”陶德新说,如果一名摄影爱好者能够多拍几张有意义、有价值的照片,那么他的人生就少一分遗憾,多一分满意。
“对于摄影人来说,用作品诠释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是一份光荣的社会责任。”他说,未来还想拍更多反映城市发展变化的照片,通过记录身边的人和事,展现世界美好的一面,帮助人们珍惜人生、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