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扶贫故事丨老高脱贫记
“老高”名字叫做高宗兵,家住向坝乡二坪村3组,是2014年建档立卡对象。老高今年56岁了,饱经生活沧桑的他,已是满头白发,黝黑的脸庞早已布满沟壑,看上去像个70岁的老头,和实际年龄有些不太相符。所以每次见面都叫他“老高”,他也习惯了这种称呼。
山重水尽疑无路
初识老高,那是在2014年。记得那是个秋高气爽的上午,我和村干部一起到他家走访,因为他住在山上,步行的话可能得1个小时左右。我们骑着摩托车沿着弯曲陡峭的村道行使了近20分钟后,又步行了约1.5公里的泥巴小路,才爬到他所居住的地方。映入眼帘的是一处不知什么年代建造的老土墙房,斑驳开裂的墙面,破旧的门窗,门前的院子杂草丛生,杂乱无章的摆放着柴草、农具,随处可见畜禽的粪便,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
“稀客嘛,快到屋里坐!”见有人来,老高边打招呼便从门前的包谷地里赶回来了,有些腼腆的老高连忙把我们让进屋里。屋里阴暗潮湿,泥巴地面坑坑洼洼,几把残缺不齐的椅子布满灰尘和蜘蛛网,还有些不像样的家具和农具,凌乱的摆放在堂屋里,一个看上去有些木讷的中年妇女正在屋角剁猪草,朝我们憨憨的笑着。
得知我们是工作队来入户走访,老高给我们沏好茶后,便坐下来和我们攀谈起来。通过交谈得知,老高家现有3口人,世代居住在这个小山沟里,守着几亩薄地,过着肩挑背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平时除了到山下购买必备的生活物资外,很少到山下去。因为家里穷,老高42岁才和本村一个有精神分裂症的女人组建了家庭,并育有一子。家里人口多了,老高的负担也相应加重了,一年到头除了指靠地里的庄稼,基本没有什么收入,日子过得很清苦。
“从今年起,党中央要在全国大力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程了,主要是解决我们老百姓贫困问题,像你这样的家庭,以后日子会慢慢好起来了!”听到我这样说,老高的眼里掠过一丝兴奋,连忙说:“这倒是个好事,领导可得关照我们一下。”我给老高把扶贫政策详细的做了介绍,并鼓励他要有信心,一定要抓住机遇改变现在的生活面貌。临别时,老高把我们送到到路边,还不忘叮嘱:“领导可别忘了我哦!”
因户施策“斩”穷根
针对老高的家庭困难,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为其制定了具体的脱贫规划和帮扶措施。
一是鉴于其家庭特殊困难情况,将老高一家3人全户纳入低保救助对象,每月有一千多元的固定收入;二是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引导老高发展种养殖,最近几年,老高每年都会喂养2头生猪,几十只土鸡,除了享受产业政策奖补资金外,还能出售一部分贴补家用;三是通过实施易地搬迁,将老高一家安置在本村油坊坪安置点,建有75平米安置房一套,彻底解决了吃水难、行路难、住房不安全问题;四是给老高安排了公益性岗位1个,主要负责安置点的场地卫生和公厕卫生,一年有6000元的收入;五是帮助其妻子落实慢病救助政策,每月免费领取精神病类药物,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一系列的帮扶措施,老高的收入、吃、穿、住、行得到有效保障,生活质量大幅提升,于2019年顺利实现脱贫。
柳暗花明又一村
现如今的老高,居住在整齐干净的安置房里,电视、冰箱一应俱全,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房屋漏雨和安全问题。儿子现在已经读六年级了,到学校也就四五分钟的时间,免去了以往来回奔波,并且每年还享受1000元生活补贴。妻子的病情也得到了控制,平时还能够帮助做做家务。老高在农闲时会到安置点附近的扶贫车间和村内做做零工,一年能挣个万儿八千的,再加上每月一千多的低保金,手头也渐渐宽裕起来。看到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老高总也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逢人便讲:“我这一家子是享了共产党的福了,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党的好干部!”
现在的老高负担轻多了,人看上去也精神了,虽然他每天还是辛勤的重复做着那些事情,但他的心里充满了幸福和满足!(来源:县驻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