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太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战疫“尖刀连”

时间:2020-03-16 08:35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太和医院重症医学科三十三名医护人员冲锋在战疫一线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曾雨 报道: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太和医院重症医学科33名医护人员冲锋在战疫一线。尤其是在重症隔离病房里,他们倾尽所学,将重症患者从死神手里夺回来。

穷尽各种方法 为患者赢得一线生机

重症医学科是做什么的?“来我们这儿的患者,情况往往是最糟糕的。”3月14日下午,在太和医院重症医学科负压重症隔离病房外,37岁的陈伟说道。

陈伟是太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从1月23日起,他便坚守在科室岗位上。2月8日,重症医学科收治一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自那时起,他便进入科室负压重症隔离病区。

“和轻症患者不同,危重症患者需要有创呼吸、循环支持,我们需要动态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及时作出相应处置。”陈伟说,这种病情变化可能来得很快,必须24小时监护。

在太和医院重症医学科两间负压重症隔离病房里,24小时都有医护值守。为了方便掌握患者信息,他们专门建立了微信群,24小时发布患者病情动态。

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是一场漫长的斗争,而陈伟他们要做的,就是穷尽各种方法,为重症患者按下死亡暂停键。

“患者没有自主呼吸能力,发生严重呼吸衰竭时,就要气管插管上有创呼吸机。当肺部功能不起作用存在低氧血症时,则要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陈伟说,在救治危重症患者时,他们还会用到血浆置换、双重胆红素吸附、肾脏替代治疗、俯卧位通气等技术。

通过这些技术的运用,医护人员让患者生命体征得以维持,为患者赢得一线生机。在重症病房里,每天都在上演生死较量。

工作辛苦但从不叫苦 他们始终坚守阵地

为救治危重症患者,重症医学科先后有9名医生、12名护士轮番进到负压重症隔离病房,对危重症患者展开救治。

对患者行俯卧位通气治疗,需要将患者身体翻转过来,旨在改善患者肺通气功能,促进患者肺功能恢复。“但由于患者身上有ECMO等各类维持生命的插管,在翻转时,医护人员得格外小心。”陈伟介绍,这一过程往往需要7名医护配合完成。

相比普通、轻症患者,护理重症、危重症患者也非常困难。“患者的基础护理、治疗操作项目、消杀防疫等工作都由我们完成。”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汪蓉介绍,患者在使用镇静药物后,失去了自主活动的能力,吃喝拉撒都靠护士完成。

太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为患者做治疗。

从2月8日起,汪蓉便率队进入科室负压隔离重症病房,对危重症患者开展护理工作。

汪蓉告诉记者,由于患者病情危重,治疗操作的项目也相对较多,如输血、ECMO管理、有创呼吸机管理、持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等,都需要护士来完成。

受病情影响,危重症患者的呼吸道会有分泌物,护士需定期清理,避免堵塞患者气管,以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有的患者每隔30分钟左右就要吸一次分泌物。

汪蓉说,护士每班工作4个小时,从进隔离病房起,便时刻处于忙碌状态,等出病房脱掉3层防护服时,全身上下几乎都汗湿了。尽管辛苦,但大家从不抱怨、从不叫苦,始终坚守在战场上。

战疫“尖刀连” 33名医护人员冲锋在前

除救治科室其他危重症患者及负压重症隔离病房的危重症患者外,太和医院重症医学科还派出一批医护人员,支援定点医院、医院重症隔离病房。

33岁的刘潭是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疫情发生后,他当即请缨到抗疫一线。1月26日,他随第二批支援队6名医护人员,前往西苑医院开展对口支援。

1月31日,重症医学科召开动员会,号召全科医护人员自愿报名,支援市第二定点救治医院。时刻关注疫情的付全铸来不及和家人商量,第一时间报了名。

2月8日,重症医学科负压重症隔离病房启动,闵利临危受命,顾不上家里待产的妻子,坚守在危重症患者身边。

2月13日,太和医院重症隔离病区投入使用,王福珍、肖辉、宋翔3名医师也加入到隔离病区,对重症、危重症患者展开救治。

截至目前,太和医院重症医学科累计有33名医护人员冲锋在前。这其中,科室19名医生就有16名征战在抗疫一线。

接到疫情命令后,重症医学科78名护士也积极应征,请求加入战疫一线。最终参战的17名护士中,1人在西苑医院,4人在太和医院重症隔离病房,其余12人则坚守在科室负压隔离重症病房。

令人动容的是,罗德生、张夏萍、张奎、刘毅、李哲5名护士于2月8日进驻科室负压重症隔离病房,工作期满休整期结束后,又毅然联名请缨再战,于3月9日再次进入隔离病房,救治危重症患者。

( 责任编辑:封荣娟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