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郧阳区打造全域旅游 去年文化旅游综合收入超60亿元

时间:2019-11-27 09:17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记者 吴忠斌

昨日上午,由十堰市委宣传部、十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建市5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5场,在市民服务中心举行,郧阳区围绕建市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进行了发布。

在跨越中嬗变,经济快速增长

郧阳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蓝劲松介绍,50年来,郧阳在艰难中前行,在跨越中嬗变。2018年,郧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7亿元,是1978年9155万元的132倍;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79.3亿元,是1969年464万元的3864倍;工业总产值245.4亿元,是1969年613万元的4003倍;财政总收入16.8亿元,是1969年207万元的812倍。

历史上,郧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工业起步晚,基础差,块头小。2006年8月,省政府批准在郧县长岭建设省级开发区。2007年12月,十堰大道开工,正式拉开郧阳经济开发区建设序幕。2010年,全县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1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0家,工业总产值达49.8亿元,年均增长35%;工业增加值达14亿元,年均增长19.8%。

2017年10月,郧阳经济开发区作为十堰市唯一园区纳入全省首批9个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2018年,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7亿元、工业总产值159.1亿元、财政总收入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26.9倍、27.9倍、30.4倍、29.2倍。

郧阳区规模以上企业从2011年的143家,发展到现在的184家,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5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从2011年的60.3亿元到2015年底的195亿元,增长194.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17.53亿元到2015年底的50.8亿元,增长49.8%;镇域经济占全区经济的比重由2010年的37.5%提高到53.5%。

打造全域旅游,文旅综合收入超60亿元

蓝劲松介绍,郧阳境内有距今6500—13500万年的青龙山恐龙化石群,有轰动世界的“郧县人”头盖骨化石,有4000年文明不断代、被誉为“人类地下通史”的辽瓦店子遗址。郧阳区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打造全域旅游。

按照原生态、原风貌理念,1996年开发建设仙女洞·龙吟峡景区,1998年开园,1999年被确定为继武当山之后全市第二个国内旅游定点单位。2000年至2008年,郧阳先后开发建设虎啸滩、九龙瀑、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景区。

2009年至2014年,十堰生态滨江新区建设全面启动,先后建成樱桃沟、子胥湖、汉江绿谷等生态旅游景区。郧阳文化旅游产业从第一家A级景区,到2家4A级、4家3A级景区;从第一个乡村旅游点,到15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观光园、4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通水。郧阳适时提出“一区两带四园四线”全域旅游新思路,精心布局城郊游憩、生态人文、汉江水体、红色记忆4条精品旅游线路,打响“善水郧阳·人类老家”文旅品牌。2018年,郧阳区荣获“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区”称号,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00万人次,文化旅游综合收入超过60亿元。

从“求生存”到“求生态”,走绿色崛起之路

蓝劲松介绍,50年来,郧阳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生活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履行了“一库净水永续北送”的政治使命和责任担当。

多年来,郧阳区治理水土流失2067平方公里,关停矿山124家,关闭高污染企业18家,整治排污口56个,关停转迁养殖场111家,全面实施汉江堵河天然渔业资源生产性禁捕。2017年,启动环水有机农业示范区创建,3年实现土壤改良20万亩、土壤有机质提升0.6%、化肥用量减少30%—5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85%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90%以上、优质农产品率95%以上。

通过多年探索和实践,郧阳区着力培育生态文明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郧阳特色的绿色崛起之路。

( 责任编辑:宋梦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