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中国电影人李俊的竹山情缘

时间:2018-11-08 08:50    来源:十堰日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人物简介

李俊,1922年4月出生于山西夏县,1937年10月参加山西运城青年学生抗敌服务团、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到晋东南建立抗日根据地。在八路军的队伍里一直从事宣教工作,历任文化教员、指导员、宣传科长,曾参加过百团大战、平汉战役、上党战役,担任过陕西军区、19军文工团团长,1951年奉调入京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电影训练班副主任,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电影制片厂新闻摄影总编室副主任、电影导演。他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砥砺前行,开启了充满艰难、充满传奇、功勋卓著的电影艺术生涯。

■熊彬 李联玉

●最近,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正师级离休干部杨光钰委托其妹妹杨光斌、杨光琴二人为竹山县档案馆、竹山县图书馆和原竹山县文工团老团员捐赠了一批珍贵的大型彩色影像图书《中国电影人李俊》。

●《中国电影人李俊》这部影册是由杨光钰编著,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著名电影艺术家王晓棠和著名电影人刘潇作序,由杨光钰及其爱子李白鸽和李小鸽作跋,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本纪念中国著名电影导演李俊将军为我国电影事业努力开拓、精心创作、呕心沥血、死而后已、无私奉献的大型史诗彩色影像书籍。

●在中国,只要提及电影导演李俊,人们便会想起他导演的《回民支队》《农奴》《许茂和他的女儿》《南海长城》《闪闪的红星》《归心似箭》《大决战》等银幕经典,就会勾起难以忘怀的影像记忆。

●首都北京与竹山远隔千山万水,为什么作者要将这部作品捐赠给竹山县档案馆、竹山县图书馆和原竹山县文工团的老团员呢?这是因为著名电影导演李俊与竹山有着传奇的亲密情缘。

因创作 他与竹山人建立深厚感情

李俊一贯坚持党的文艺方针,坚持艺术民族化,坚持文艺为部队服务,经常深入部队、深入群众、深入生活采访学习,寻找艺术灵感。他在从事电影导演以前就创作和导演了大量政治性强、艺术性高、深受部队战士和广大群众欢迎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对于丰富部队文艺生活、提高部队战斗力,起到了巨大作用。为了鼓舞士气,部队召开庆功会,对这位爱岗敬业、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进行表彰,李俊荣立一等功。

1949年李俊在陕南日报上看到,在湖北汉孝陂担任鄂中专署副专员,后随中原部队突围的新四军某团团长许明清在任竹山县民主政府县长期间,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民主革命活动,亲自为群众看病治病,用土单方消除了蔓延的瘟疫。为了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面对几十倍与我的敌人,他带领部队撤离竹山县城,主动牵制敌人,与敌人开展游击战,后因寡不敌众,身遭匪擒。在狱中,他通过绝食与敌人展开斗争。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坚贞不屈、誓不投降!国民党第十旅旅长谷炳魁只好下令将其活埋。当黄土埋至其腰时,许明清仍大义凛然,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看到这些新闻报道后,李俊立即赶到竹山采访,创作了感人肺腑、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 《歌唱许明清》,并以竹山县城为中心广泛教唱。在采访、创作和教唱的过程中,李俊接触了众多勤劳、善良、爱军、拥军的竹山人民,竹山人民也认识了才华横溢、平易近人的军旅作家、音乐家、编导李俊,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因缘分 他与竹山籍文艺战士喜结连理

李俊在竹山的时间虽然不长,但竹山人朴实、憨厚、真诚、善良的优秀品质深深打动了他。由于工作原因,他经常深入连队、深入基层。在工作中,他认识了一位竹山籍女战士。这位女战士叫杨光钰,是竹山县城一个大户人家的姑娘。据说她的爷爷晚清时期在我国西北地区——新疆伊犁当都督,带领十几万大军在中俄交界的地方镇守边关,曾经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竹山人每每提及此事,都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杨光钰决心继承爷爷的遗志,当一个不让须眉的巾帼。于是,当新四军路过竹山时,她毅然报名参军,实现了心中的梦想。

杨光钰性格十分泼辣、大方,加上有一副天然的好嗓子,在行军中,总是自告奋勇地当啦啦队员,为战士们鼓舞士气;部队在陕西开荒种地,开展大生产运动,休息时间杨光钰总是毛遂自荐,为战士们唱歌鼓劲;下雨天,战士们不能下地干活,她就主动当文化教员,组织大家认字、写字……杨光钰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被李俊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团部工作忙时,就将她留守团部帮忙整理文字材料。杨光钰办事认真、效率高,整理的材料十分整齐、规范,就像经过正规培训的档案员整理的档案一样……在长期接触中,李俊对杨光钰产生了良好印象,于是就对杨光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战争年代,他俩并肩前行。当杨光钰遇到困难时,李俊就积极鼓励她,帮她树立信心;生活中,李俊细心照顾她,经常把口粮省下来给她吃……在杨光钰的心中,李俊就是她的英雄;在李俊的心中,杨光钰就是他的太阳……他们相互照顾、相互扶持,他俩的爱情坚不可摧!

1950年,李俊和杨光钰在陕西汉中喜结连理。战友们跳着欢乐的秧歌,为他们送上美好的祝福,让朴素简单的婚礼充满了喜庆,充满了阳光。

不久,李俊由19军文工团 (即陕西军区文工团)调入北京,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从此夫妻双方两地分开。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创办困难重重,李俊每次回家探亲不久就匆匆离开。对此,杨光钰十分理解,她说: “这是一种境界、一种涵养,是一种美德、一种舍小家顾大家的军人精神。”

在分开的日子里,他俩总是通信不断、相互鼓励,信中相互交流自己的思想和生活。

后来,杨光钰也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夫妻二人终于团聚。在中国电影艺术的王国里,他俩一个像矫健的雄鹰展翅高飞,一个像奔腾的骏马驰骋疆场。李俊连连创作出佳作:1955年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95年荣获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暨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中国电影世纪奖》导演奖;2005年荣获中国电影荣誉之星奖、 “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奖章,他导演的电影 《大决战》荣获第十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美术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道具奖、最佳烟火奖、第十五届 《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 《大决战》特殊贡献奖……中共中央领导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杨尚昆等亲切接见了他,并与他合影留念。

面对荣誉,李俊对杨光钰说:“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如果说这是一种荣誉,我愿与你同光;如果说这是一种幸福,我愿与你共享。”

因姐夫姐姐的熏陶 两妹妹成为竹山梨园双骄

李俊和杨光钰出名了,千里之外的杨氏姊妹——杨光斌、杨光琴也感到骄傲。在姐姐、姐夫的影响和熏陶下,杨光斌和杨光琴也对文艺工作产生了浓厚兴趣,从童年时代就喜欢说唱、表演。由于她俩酷爱文艺,而且形象佳、嗓子好,在竹山县城关镇东门街文艺宣传队一年一度的文艺宣传活动中,她俩总担任主角。后来,一个河南曲剧团到竹山演出,一位艺名叫 “浪八圈”的演员在竹山唱出了名,于是,曲剧深受竹山人喜爱。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名叫黄守臣的民间艺人便顺应潮流,组织成立了城关镇曲剧团。杨光斌、杨光琴姐妹俩成了曲剧团的当家花旦,只要有她俩挂牌演出,南来北往的观众都会抢着买票。

曲剧团初步打开了局面,然而由于办团经费紧张,黄守臣心里十分焦急。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办法——白天带领全团演职人员到堵河两岸捡硄子石烧石灰,夜晚排练、演出,用卖石灰的钱和卖票的钱维持剧团开销。这个办法解决了剧团的燃眉之急,但大多数演员特别是女演员受不了,于是有的借口请假,有的装成病号,有的不辞而别……

面对这种情况,杨光斌暗暗地复习功课,报考了财贸学校。可是,当她拿着襄阳财贸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准备坐船去襄阳时,城关镇政府却派人将她拦下,理由是: “杨氏姊妹是城关镇曲剧团的骨干,不能走!”无奈,杨光斌只好回到剧团,从此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面对这个情况,有人给她出点子:“你姐夫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大导演,给他说一声,让他将你们姐妹俩调到制片厂工作,就是当不了主演当配角,也比在这个剧团好得多。再说,你姐夫、姐姐的官比县长还大,只要他们给县里打个招呼,谁敢不同意?”

李俊和杨光钰得知妹妹的情况后,立即给两个妹妹写了封信: “光斌、光琴:听说你们剧团很受竹山人民欢迎,你二人在剧团也是骨干力量,我俩非常高兴!剧团一时遇到困难,这是正常现象,只要勇敢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就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要相信:有党的领导,有全县人民的支持,只要全体演职人员矢志不渝、努力奋斗,艺术事业定会繁荣发展,剧团的日子一定会一天比一天好!至于到电影制片厂工作一事,那是幼稚的想法。因为八一电影制片厂是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制片厂,而不是我们的制片厂。党给我俩的权力就是努力工作,没有任何权力走后门安插亲戚,也不能滥用职权给地方政府打招呼,那是胡作非为!你俩生在竹山,长在竹山,党和人民培养了你们,你俩理应安心在山区工作,努力为人民服务,积极改善当地群众文化生活,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才对得起竹山的父老乡亲。希望你俩在竹山安心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努力吧!妹妹,只要付出了努力,文艺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看了姐姐、姐夫的来信,杨光斌、杨光琴心里豁然开朗,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当好演员。她俩的戏越演越进步,剧团也越办越好。

随着形势的发展,竹山县曲剧团演变成汉剧团、豫剧团和文工团。可是,不管剧团的剧种和体制如何变化,杨氏姊妹都是剧团的台柱子,当地群众称她们为: “竹山的梨园双骄”。

因一份稿件失而复得 他对竹山人深表感激

李俊在战争年代、和平建设时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的在部队和地方宣传演出,有的被搬上文艺舞台,有的被拍成纪录片,有的被拍成故事片,有的成为艺术精品……从李俊的作品中,我们总能感受到一种坚如磐石的意志,一种气沉丹田的意蕴,一种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多少次,他想把他几十年来创作的手稿加以整理,从刻着时代印记的作品中,重温文艺创作的甘甜。可是,作为一名电影大师,他总是加班加点、废寝忘食,没有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闲。

2010年,89岁的李俊下决心要实现他的夙愿,可是,他查阅档案却找不到1949年他在竹山采访、创作的歌曲 《歌唱许明清》的档案。于是,他努力回忆,希望通过回忆再现 《歌唱许明清》的歌词和曲谱。然而,由于年纪过大,时间久远,想来想去还是记不清、写不全。恰好这时,杨光斌、杨光琴二人来他家探亲,于是,他灵机一动,想请她俩回竹山帮他查找稿件,两位妹妹一听立即答应,不久便坐上回十堰的火车,去执行姐夫交给她俩的 “特殊任务”。

坐在回城的火车上,姐妹二人思考着: “我俩虽然在姐夫面前立下了军令状,可这首歌曲到哪儿找呢?”她俩思考了很久却没有头绪,躺在火车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过了一会儿,火车忽然响起了汽笛声,进入长长的隧道,两人被汽笛声一惊,有了思路: “我想起来了!记得当年竹山县文工团演过一个由本团创作组创作的歌剧 《许明清》,剧中运用了一个插曲叫 《纪念咱们的许县长》,也许这个插曲就是姐夫李俊千方百计寻找的 《歌唱许明清》!”

“对对对对……这首歌曲开头是这样唱的:‘三十五年六月间,太阳照红全竹山,来了一个许县长,为民把事办……’”

杨光斌兴奋地说: “是!就是这首歌曲!我听说原竹山县文工团的朋友绝大多数住在十堰,等下了火车问问他们,也许他们之中有人保存了这份歌谱。”杨光琴笑着说: “哪还需动那么大的工夫?我记得那个歌剧原先叫 《许明清》,后来改名叫 《堵河黎明》,编剧熊彬、唐明文、徐纯孝。那年 《堵河黎明》在郧阳地区汇演得了奖,熊彬高兴得把奖金交给我,让我给剧组全体演职员工买糖吃。熊彬是个非常细心的人,到了十堰直接找他!他一定保管有这份资料!”

杨光斌、杨光琴二位老师已是年逾古稀之人,到了十堰,顾不得休息,就迫不及待地找到我,请我帮忙。我一听爽快地答道: “这个材料我保管的有。那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我与湖北省文化厅下派干部陈崇阳老师一起到竹山采风,发现竹山城乡许多老人都会唱《纪念咱们的许县长》这首歌,但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太长,老人们记不全歌词。我们通过全面摸底,仔细考察,认真分析,反复论证,确定这首歌是1949年1月20日竹山解放后,部队宣传队在竹山采访、创作并亲自教唱的歌唱。这首歌曲是8个音节,14段唱词的民间小调歌曲。因为那个年代条件差,歌曲既没有付印,也没有署名,所以作词、作曲者是谁都不知道。这首歌之所以能在堵河之畔、竹山城乡广泛传唱,一是因为这14段歌词高度概括了许明清烈士在竹山开展革命活动,从容应敌、大义凛然、宁死不屈、英勇牺牲的全过程,歌词具有故事性,听了感人至深。二是该歌曲采用的是川、鄂、陕一带的民间小调,曲谱简单明快、朗朗上口、易于普及。这首民歌经过搜集整理后收入 《郧阳地区民歌集》 《湖北省民歌集》和 《竹山县党史资料》。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在创作大型歌剧 《许明清》和 《堵河黎明》时,特地将这首歌曲作为歌剧的插曲。今天听说该歌曲是著名电影导演李俊将军的原作,我们十分高兴!我愿将这首作品完璧归赵。”于是,我从书架上取出这份宝贵资料交给二位老师,并请她俩亲自交给李俊将军。

杨光斌、杨光琴二位老师回到北京后,将情况向姐夫李俊作了详细说明,然后将 《歌唱许明清》这首歌曲交到李俊手上。老将军接过歌曲高兴地说: “好!就是这首歌曲!没想到丢失多年的作品失而复得,我要感谢十堰!感谢竹山!感谢搜集、整理、保管这份作品的人!”

2013年1月7日,李俊这位从战火硝烟中走出的革命战士,这位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精彩篇章的著名导演,这位被无数人敬仰的 “大师” “前辈”,这位竹山人民的好朋友,因过度劳累,因病去世,享年91岁。

李俊大师为人正直、淡泊名利、深得同行尊敬;李俊大师德高望重、平易近人、深受晚辈爱戴。他一生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尽心工作、提携后辈,深受广大观众及同仁的敬仰。为了缅怀这位好人、能人、奇人、有贡献的人,杨光钰老师在八一电影制片厂领导和同仁的关心、支持下,在他们的儿子李白鸽、李小鸽的协助下,几经易稿,编著了一本大型彩色影像画册。遵照老伴的遗嘱,最近,杨光钰老师亲自将画册从首都北京通过快递寄给我,并委托我将画册捐赠给竹山县档案馆、图书馆和原县文工团的老团员。

这是一部留着老一辈艺术家足迹的画册;这是一部具有纪念意义的人生传记;这是一本人生的教科书;这是一部极其珍贵的文献。我们感谢作者杨光钰老师!感谢离我们而去,却永远值得人们怀念的李俊导演!

( 责任编辑:张黎黎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