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湖北日报聚焦:十堰投入扶贫资金25亿元 减少贫困人口33万余人

时间:2017-10-22 07:32    来源:湖北日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十堰市是全国、全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也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承担着生态保护和脱贫致富的双重责任,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全市贫困人口82.67万人,重点贫困村456个,8个县市区全部为全省重点县(全省37个),其中6个县市区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592个),易地扶贫搬迁对象12.5万户35.7万人。

十八大以来,十堰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实施精准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市最重要、最紧迫、最艰巨的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主动作为,超前谋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全市上下紧盯“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着力解决帮扶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大问题”,围绕“六个精准”,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教育扶贫、转移就业、医疗救助、兜底保障“六个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稳步推进。

截止2016年底,十堰累计投入扶贫专项资金25亿元,减少贫困人口33万余人;扶贫搬迁52759户146084人,扶贫贴息贷款44.8亿元,覆盖贫困户14.9万户;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4556元增加到2016年的8514元。

茶产业已成为十堰龙头扶贫产业

高位统筹,层层压实攻坚责任

十堰明确提出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由市长分管扶贫工作。把年度目标任务纳入县市区考核重要内容,市委书记、市长与各县市区签订脱贫攻坚“军令状”,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

围绕年度目标责任,先后召开了全市脱贫攻坚暨“三农”工作会、全市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全市产业扶贫现场会、全市“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电视电话会、全市旅游扶贫会、全市金融扶贫现场会等20余次大会,安排部署和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多次召开市脱贫攻坚指挥部会议,研究解决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逐月逐季安排部署工作。市“四大家”领导,以身示范,定期到联系贫困县和驻点贫困村调研督办精准扶贫工作,有力推动了全市各级各部门脱贫攻坚工作。

马头山羊闻名全国

精准扶贫村

顶层设计,全面构建政策体系

科学编制总体规划。编制了《十堰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全市脱贫攻坚总体思路、基本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修订了2017-2020年全市脱贫攻坚时间表和路线图。

不断完善部门政策。制定出台《关于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十堰市教育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十堰市脱贫攻坚医疗救助工作实施方案》《关于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就业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关于调整全市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保障标准的通知》等系列支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性文件,确保攻坚力量精准配置、政策措施到村到户。

深度细化“易迁”方案。以精准锁定的易地扶贫搬迁规模数为基准,科学编制市级“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总体规划、分年度实施计划、安置点规划和搬迁户脱贫计划。各地依据全市指导性计划,分解到乡镇、村,落实到户,同步下达到职能部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

柿子红了

务求“准实”,做到进出精准

开展“查、改、促”活动,在精准识别标准上求准。坚持问题导向,围绕贫困户和易迁户是否符合标准,分层分类逐级自查,市县两级同步督查,对不符合贫困户条件的坚决整改,促进扶贫对象识别精准。

开展“回头看”,在识别程序上求准。按照“农户自评、群众互评、村级审评、乡镇确评”评定流程,实行“剔除一批,纳入一批,脱贫一批”的“三个一批”,开展扶贫对象识别“回头看”。重点看程序是否到位,参会对象是否具有代表性,群众监督和参与是否充分,真正让贫困户群众评、群众选、群众说了算。

开展数据大比对、大核查、大清洗,在识别上求准。通过进村入户,与贫困户交谈,同群众代表座谈,开展“五看五定”,即:看底数是否清楚,定对象;看穷根是否找准,定分类;看目标是否明确,定计划;看对策是否精准,定措施;看帮扶是否落实,定责任人,确保信息准确,靶向精准。同时,按照乡镇2至3名、村级1名的标准,配备精准扶贫专职信息员200余名,确保数据信息专人专职专责管理。目前,经过多轮核查筛查,全市共纠正信息录入错误120余万条,数据库信息准确率达到98%以上。

严格落实退出标准。对贫困户脱贫,防止唯收入论,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综合考虑贫困群众医疗、教育、住房等刚性支出,确保不该脱的户一户不脱。对贫困村出列,综合考虑贫困村主导产业、安全饮水、硬化通村公路、入户广电宽带网络、教育文化活动阵地、医疗保障、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住房保障等“九有”,确保贫困村贫困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严格落实退出程序。贫困户脱贫实行户申请、村评议、驻村工作队、包户干部村两委三方核查、公示公告、送达告知、县级验收;贫困村出列实行村申请、乡审核、县申报、市级验收。

严格落实精准脱贫考评验收,一方面发动包户干部进村入户,与结对户面对面算好收入账、政策兑现账、感情账、时间账,切实防止“被脱贫、数字脱贫”,另一方面引入第三方机构,对脱贫退出进行严格考核评估。

巩固脱贫成果,针对已脱贫人口,脱贫不脱政策;针对返贫人口,及时纳入建档立卡对象,制定帮扶方案,科学确定脱贫年限。

蚕桑基地

综合施策,“六个一批”深入推进

推进产业扶贫。大力实施“61”工程,组织贫困户发展茶叶75.6万亩,中药材142.8万亩,蔬菜122.5万亩,林果193.6万亩,牧草10万亩,水产47.9万吨,实现贫困户人均增收1500元。积极推行“政府、银行、企业、贫困户、保险公司”五方协议,探索“租金+薪金+股金+保险金”四金联结机制,实行以奖代补、入股分红、众筹扶贫、电商扶贫等产业扶贫新模式。加大金融扶贫创新,为贫困户开展小微贷、贷款信用保证保险、扶贫公益股等,破解贫困户和银行间不愿贷、不好贷、不能贷、不敢贷等难题。十八大以来,十堰投放扶贫贴息贷款44.8亿元,覆盖贫困户14.9万户。

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探索集中安置、进城镇安置、进中心村安置“三为主”和靠近城区、靠近集镇、靠近园区、靠近景区“四靠近”安置方式,2016年以来,累计建设安置点 2034个,搬迁入住贫困户50006户147383人,十堰“六个坚持”创新打造易地扶贫搬迁模式获国家发改委、扶贫办发文在全国推广。为确保搬迁群众用电需求,国网十堰供电公司按照“精准扶贫,电力先行”的原则,筹集6.69亿元的“易地扶贫”配套电力建设专项资金,遵循“搬迁到哪、通电到哪”的承诺,主动与各县扶贫办、各乡镇人民政府及相关单位沟通对接,提前介入,派专人深入搬迁点现场,从电网建设的规划、设计及实施等方面严格把关,做到搬迁点的电网配套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建成,确保搬迁户通电率达到100%。

推进扶智脱贫,制定出台《十堰市教育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对贫困户子女从幼儿园到大学各阶段实施资助;深化推进“雨露计划”,加强对贫困初高中毕业生“两后生”和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试点兴办十堰东风中职免费班,郧西与广州、深圳定向中职免费班。2017年资助贫困生96195人7258万元,培训农民工4期800人次。

推进兜底保障脱贫,把符合规定条件的家庭纳入农村低保救助范围,确保农村困难群众依法救助、整户纳入。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3840元,基本实现低保线与扶贫线的两线合一。全市精准扶贫对象纳入低保90334人,年补助1.15亿元。

推进医疗救助脱贫,先后制定出台《十堰市脱贫攻坚医疗救助工作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深化健康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十堰市深化健康扶贫“五大行动”实施方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健康扶贫“五大行动”;落实《十堰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额医疗补充保险实施细则(试行)》,各县市区按每人每年200元标准,建立全市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贫困户患大病后兜底报销90%,慢病实施每月定补,着力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全市累计实施医疗救助人数20.08万人次,发放救助金7138万元。

推进转移就业脱贫,出台《关于促进建档立卡贫困户外出务工人员稳定就业的实施意见》,建立贫困人口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维权保障“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推广郧西县劳务输出对接试点经验,加强与发达地区劳务对接和协作,加快贫困劳动力转移。

特色葡萄产业成为扶贫产业一道亮丽风景

完善工作机制,健全保障体系

完善“四双”管理机制,帮扶力量更加充实。全市组建1238支驻村工作队帮扶1232个贫困村,发动10.2万名各级党员干部结对包扶16.3万贫困户,共实施到村项目6238个,落实帮扶项目资金1.23亿元;实施到户项目34975个,落实到户项目资金2.91亿。动员643家企业参与帮扶,帮建到村项目770个,帮扶资金2522万元。组建乡亲扶贫协会300多个,发展会员12000人,覆盖300多个乡镇、260个村,帮扶1.5万贫困户4.2万人。科技特派员累计进村服务1.5万人次。

完善资金统筹机制,攻坚投入更加有力。去年,按照“市、县(市、区)分别按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15%增列专项扶贫预算。各级财政当年清理回收可统筹使用的存量资金中50%以上用于精准扶贫”要求,市级财政预算安排扶贫专项资金5400万元,主要用于城区农村精准扶贫3900万元、扶贫搬迁补助1000万元、“四个一批”500万元;市级财政统筹存量资金3亿元设立精准扶贫产业基金,拨付丹江口、郧阳、郧西、竹山、竹溪、房县各5000万元,支持各县市区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全市统筹财政专项资金89.32亿元用于精准扶贫。

完善金融扶贫机制。深化金融扶贫创新,全面建立“政策引导、银行参与、农户贷款、政府贴息”金融扶贫机制,形成政、银、企、社、民联合推动的“五位一体”扶贫格局,金融扶贫取得显著成效。去年,全市金融机构发放扶贫贷款余额90.3亿元,比2015年增加37.66亿元,增幅71.54%。其中,易地扶贫搬迁贷款余额10.45亿元,增加2亿元,增幅23.81%;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5.71亿元,增加8.2亿元,增幅109.45%;农村基础设施贷款余额37.74亿元,增加19.57亿元,增幅107.72%;农村生态环境改造贷款余额10.92亿元,与2015年基本持平;贫困户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5.53亿元,增加 9.35亿元,增幅151.55%。

完善考核评估问责机制。完善年度考核办法,从减贫成效、精准识别与动态监测、精准帮扶、扶贫资金绩效、扶贫责任等5个方面对各级各部门去年精准扶贫指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明确到单位;修改完善乡镇精准扶贫考核办法,制定市直单位精准扶贫考核办法,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制定对县市区及其指挥部考核办法,切实提升统筹协调的指挥效能。印发《全市精准扶贫督查问责办法》,出台最严厉的“铁十条”,对党员干部实行最严厉的督查问责。去年,全市共开展督查暗访4次,下发督查通报四期,追责问责58人次。

撰文 黄星 王锋 杨波

( 责任编辑:刘永涛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