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育苗基地整齐排列的大棚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 张珊珊 杨坤 通讯员 叶孟 邹非
春育苗、夏种花、秋收果,待到冬季来,再播一批种。
初冬时节,记者在张湾区柏林镇柏林村马鞍槽蔬菜育苗基地看到,村民正忙着给蔬菜浇水施肥。虽是“冬闲”,村民们可一点也不闲。
四季棚育出“金疙瘩”
走进柏林村,只见大小相同的近百个大棚依次排开,与蓝天白云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景图。
38号大棚里,62岁的村民秦生荣正在翻田掏沟。
“‘十一’前卖了一批圆叶莴笋,3块钱一斤,3个棚收了3000多斤,卖了1万多块钱。”一旁的老伴陈巨辉谈起大棚的收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秦生荣老两口一共打理着5个大棚,除去种菜,绝大部分收入来自种苗。
“一年能收辣椒苗20多万株,西红柿、茄子、黄瓜、苦瓜等种苗加起来还有10万多株,加上种菜收入,一年挣10万元不成问题。”秦生荣指着自家的大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马鞍槽蔬菜育苗基地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鄂西北蔬菜育苗中心。该基地面积100亩、建有大棚96个,一年四季结合时令培育辣椒、黄瓜、茄子、番茄、丝瓜、豇豆等蔬菜苗20余种、800万株,供应十堰全域,远销陕西、河南。
不上化肥上农家肥、不打农药用草木灰,定期有农技员下地指导……多年来,该基地坚持育天然种苗、种绿色蔬菜,打造绿色生态农业品牌,获得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签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证书”“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
“提到咱柏林村的种苗和蔬菜,十堰菜农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连陕西安康、河南南阳的菜农也从我们这儿进种苗。”该基地负责人陈永自豪地说。
政府支持 产销两旺
好品质是一方面,供货稳定、发货畅通也是柏林村蔬菜育苗产业持续兴旺的关键因素。
“销路不愁,发货也方便,就连疫情期间也没受影响,在这儿种大棚蔬菜,我心里踏实。”李国强是村里引进的种植大户。他告诉记者,疫情期间,为不影响农户收入,柏林镇政府出面办理通行证,协调车辆,每天上门收货,把当季的种苗送到与客户约定的提货点。
除此之外,柏林镇政府还为基地大棚购买保险,定期修缮损坏的大棚,邀请农业专家常年进村指导……没有后顾之忧,农户专心种菜,收入稳定增长。
自2000年基地建成,经过20多年发展,该基地年育苗直接经济效益达400余万元,亩均经济效益超3万元,一跃成为全省最大的专业化、规模化蔬菜育苗中心之一。
主动求变 转型升级
采访途中,陈永匆忙离开。最近,他正忙着挨家挨户宣传,准备组织育苗大户、党员和群众代表外出考察学习。
“我们准备去山东寿光学习托盘育苗技术,回来后对基地进行改造和提档升级,减少病虫害,提高种苗质量和产量,同时积极拓展网上销售渠道……”陈永说,托盘育苗成功后,预计基地产量将增加40%、营收增加30%,年产值将达450至500万元。
“现在网络销售火热,大家买种苗的选择越来越多,竞争这么激烈,我们如果安于现状不转型,迟早会被淘汰 。 ”柏林镇政府农业办主任张喜忠表示,看似稳产稳收的基地,实际正处在发展瓶颈期 。
“基地迭代升级迫在眉睫!科技赋能、全面转型,工厂化生产、市场化经营,是我们当前正在加紧推进的工作 。 ”柏林镇党委书记向旭告诉记者 。
时下的柏林村,蔬菜育苗和种植有条不紊开展的同时,一场深刻的产业转型变革也在悄然进行 。 政府给力、群众支持,该村的蔬菜产业之路必定会越走越宽广 。
记者手记
老基地释放新活力
种子发芽需要三个必要条件——温度、水分、光照,三者缺一不可 。 如果把柏林村马鞍槽蔬菜育苗基地的发展比作种子发芽的过程,不难发现,“群众发力+基地有力+政府给力”是该村传统种植业规模化发展取得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 。 如何让育苗老基地释放新活力,柏林村在行动 。 产业升级,未来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