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一直是十堰市太和医院的立命之本。近年来,太和医院以专科建设分类管理为抓手,通过科技赋能等手段,不断在医技精进方面突破创新并取得一系列斐然成绩,成为十堰首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设医院主体。
5月22日,太和医院2023年100项新技术、新业务正式立项。即日起,推出“太和医院百项新技术新业务成果展”系列报道,聚焦太和医院在新领域、新技术方面的新成果,以及这些新技术和新成果在医院临床科室应用过程中的显著成效。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记者 叶楚榕 特约记者 王慧 报道:
感染性疾病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2018年 WHO公布数据显示,感染性疾病在全球10大致死原因中占据重要位置,及时准确发现病原体是感染性疾病诊治的关键环节。太和医院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有效解决了部分鄂西北地区罕见、危急重症的病原学诊断难题。
七旬老人反复发烧两个月查不出原因
今年3月份,房县75岁的刘奶奶来到太和医院。两个月前,她出现发烧,体温最高38.5℃,伴咳嗽、咳痰等症状,曾在当地医院就诊,仍反复发烧。
医护人员将刘奶奶的抽血样本送至太和医院临床分子诊断中心进行病原微生物二代高通量测序(NGS)检测,诊断为布鲁氏菌感染。
“布鲁氏菌病是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主要传染源是羊、牛等病畜。”太和医院临床分子诊断中心主任彭春艳介绍,通过聊天得知,刘奶奶邻居家养羊,她经常帮忙喂羊,不慎感染布鲁氏菌。经过对症治疗,不久刘奶奶便康复出院。
彭春艳介绍,太和医院开展的病原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具有检测全面、准确率高、敏感度高和时间短等优势。鉴定样品中的病原微生物时,mNGS可补充或替代传统的生化、免疫和培养方法,更快更准确地取得结果。更重要的是,传统方法在应对少见、罕见感染和新发性感染时常常束手无策。
病原宏基因测序助力,疑难杂症确诊更精准
彭春艳介绍,以前做这种检测,十堰地区的患者一般会将样本送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送检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实际上,宏基因操作过程复杂,外送提供检验的主体多元而检测质量良莠不齐,其结果缺乏可信的标准。
为提高 NGS技术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病原诊断的质量,太和医院于2022年10月成立临床分子诊断中心,样本送检便捷,没有运送过程中因为温度、流程过长造成的污染,每一份检测报告由检测人员、微生物专家、生物信息分析专家以及临床专家通过多学科会诊(MDT)的方式审核,真正做到精准、个体化、专业的检测和解读。
彭春艳介绍,太和医院病原宏基因检测项目开展以来,解决了部分鄂西北地区罕见、危急重症的病原学诊断难题,其中包括血源感染少见真菌——马尔尼菲蓝状菌的感染造成的反复发热、感染;羊布鲁氏菌感染造成的常年肌肉酸痛、发热;蜱虫叮咬传播的多种病毒感染引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医生明确病因后迅速采取临床干预,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今年初,太和医院正式运行病原微生物二代高通量测序(NGS)检测技术,目前已检测200余例危急疑难重症患者样本。彭春艳表示,病原微生物二代高通量测序(NGS)检测技术的运用提高了整个鄂西北地区病原检测能力,增强了医院的救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