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十堰头条讯 文、图/记者 曾雨 通讯员 钟泽宇 报道:7个月大的婴儿腹大如球,到医院检查后,发现竟患有先天性巨结肠。由于长期便秘,患儿肠管已被粪便撑大数倍,并有部分肠管功能严重减退。所幸的是,经太和医院小儿外科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成功将疾病根治。
小儿外科负责人副主任医师倪志福查房
16日上午,记者在太和医院小儿外科病房里看到,7个月大的佳佳(化名)正卧床吃着奶嘴。1月底,患儿因严重腹胀、呕吐由家长抱入院,反映排便困难,确诊先天性巨结肠。
“正常情况下,婴儿一天会排便好几次,但佳佳往往三四天才排一次,有时甚至一个星期排一次,家长用开塞露刺激才能排便。”太和医院小儿外科主治医生陈明介绍,事实上,患儿出生一个月后,就因排便困难入院治疗,当时钡灌肠检查就考虑先天性巨结肠,但当时家长考虑患儿太小,遂采取保守治疗,此后也一直未按医嘱复查。
患儿入院时,腹部鼓胀如球,情况较为严重。医生行指检发现,患儿肛门内是空虚的,且肛门比较紧,指头退出肛门时气体随之溢出,钡灌肠检查进一步明确先天性巨结肠。
小儿外科负责人副主任医师倪志福为患儿开展腹腔镜下巨结肠根治术
经综合研判,并经患儿家属同意,小儿外科负责人副主任医师倪志福决定为患儿开展腹腔镜下巨结肠根治术,即通过腹部打开一个不到一厘米的口子,进入腹腔实施手术,这样创伤小、恢复快。
“手术中发现,患儿肠管扩张明显,最大的接近10厘米,占据了腹腔大量空间。”倪志福说,由于粪便长时间的淤积、扩张,患儿大肠吸水、运输的功能不断减弱,近端大肠逐渐代偿性扩张至全部结肠,因此,不得不将大部分结肠切除。所幸的是,患儿回盲瓣得到了保留,它能避免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出,让食物在小肠内得到充分的消化吸收,同时也有效避免了术后长期腹泻影响生活质量及增加护理难度。
术后,患儿恢复较好,已能进食,排便情况改善,每天可排便三四次。目前,患儿正在进一步康复中,出院后,仍需密切随访。
据了解,先天性巨结肠发病率约1/5000,可表现为出生后胎便排出延迟、便秘和腹胀,严重时可有呕吐,导致完全性肠梗阻、肠穿孔、小肠结肠炎等,甚至有生命危险。倪志福介绍,手术是根治先天性巨结肠的唯一方法,应在正规医院由经验丰富的小儿外科医师实施,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定期复诊,可降低出现各种术后并发症。规范的保守治疗可降低不良影响。
太和医院小儿外科开设小儿普通外科亚专业,先天性巨结肠是该亚专业常处置的一类疾病,在诊疗上,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团队,可通过腹腔镜、达芬奇机器人等微创手术方式治疗,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