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十堰是人类重要的起源与演化遗产地

时间:2022-09-29 08:43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1989年、1990年在学堂梁子遗址先后发现两具古人类头骨化石,震惊世界。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朱江 张俊良 张萌 

30多年前,两具距今100万年左右的古人类头骨化石,是如何在学堂梁子遗址被接连发现的?最新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有哪些重要价值?十堰区域内,还有哪些古人类遗址遗迹呢?

一锄头挖出一个“国宝”

北靠大坡子山,南临汉江,东临曲远河。学堂梁子遗址,位于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大型旷野遗址。

该遗址主体保存了100多万年来连续的地层序列,包含了极为珍贵的古人类化石、古生物化石和旧石器文化遗存。

1989年5月18日是石破天惊的一天,也是世界考古史上值得纪念的重大日子。当年5月,郧阳地区组织第3次文物普查,郧县博物馆的王正华和郧西博物馆的屈胜明一组,在郧县(现郧阳区)开展工作。5月18日,王正华和屈胜明决定到弥陀寺村进行一次现场调查,因为此前听说这里发现了不少“土龙骨”。在村民的带领下,王正华和屈胜明来到学堂梁子,这里是一片麦田。在民兵连长曹玉的麦地里,王正华圈定了大约1平方米范围,请几位农民往下挖。下午4时30分,锄头仅向下挖掘0.3米左右,一块圆球状的“石疙瘩”就显露出来。“应该是某种动物的头骨化石”,王正华当时判断说。

在付给曹玉5元钱“土地赔偿费”和工资后,王正华和屈胜明捧着这块“头骨化石”回到郧县县城。这具头骨化石,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世界著名古人类学专家贾兰坡教授鉴定:“这是真正的古人类化石,理所当然是亚洲人类的直系祖先!”

1990年6月15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天元带队在学堂梁子进行试掘,发现第2具头骨化石。贾兰坡与其他专家研究、鉴定后一致认为,这是距今100万年左右的直立人。依据古人类命名的规则,这两具头骨化石被命名为“郧县人”头骨化石。其年代距今80万年至110万年左右,分别被命名为“郧县人”1号和2号头骨化石,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

在学堂梁子遗址发掘了不少石制品,推断为百万年前“郧县人”的工具。

再现百万年前“郧县人”食谱

伴随“郧县人”3号头骨出土的,还有大量动物化石和石制品。根据这些动植物化石的种类,以及它们摆放堆叠的迹象,考古专家初步判断,百万年前,“郧县人”已是娴熟的工具制作者和成功的狩猎者,其肉食来源或许以食草动物为主。

学堂梁子遗址考古专家工作组组长、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介绍,在“郧县人”头骨化石同一土层发掘出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大部分是食草动物,最多的是犀牛、象、马、鹿;而食肉动物类,偶尔会发现豹子、剑齿虎的化石,但主要以大型食草动物为主。

专家介绍,考古发掘表明,这些动物化石,以头骨、趾骨、脊椎骨等破碎的肢骨居多,其他部位则很少发现,这就排除了自然死亡成因。另外,这些动物化石集中出现在发掘区的东南角,推断这里应是百万年前“郧县人”的生活垃圾堆。堆积在这里的动物骨骼化石,不是定向排列,进一步排除水流搬运等自然因素。更重要的是,骨骼化石堆里还发现了石制品,可能用于狩猎和动物切割。种种迹象,帮助专家逐步揭开百万年前“郧县人”的生活食谱。

专家推断,当时“郧县人”是消费了很多的大型食草动物。

填补东亚直立人演化空白

“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发现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组建合作研究团队,统筹推进激光扫描三维重建、土壤微形态分析、地质埋藏学研究与古环境重建、多方法年代测定等多学科合作研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最大程度提取考古发掘、埋藏和遗存信息,确保考古工作质量与水平。

据了解,研究团队于2021年6月在学堂梁子遗址完成了三维实景建模的基础数据采集,为后续发掘及研究的数字化记录及展示奠定了基础。此次利用的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学堂梁子遗址发掘现场采集基础测绘数据,配合武汉大势智慧重建大师 V4.0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于该遗址现场发掘的资料记录方式来说是一次尝试。

如今,联合科研攻关团队至少涉及8大学科33个研究方向。相关研究人员在考古现场取样后,送进专业的实验室进行分析检测,开展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动植物考古、年代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考古工作队以两厘米为一个操作层精细发掘,目前共揭露出4个自然层,出土包括“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在内的古人类化石、石制品、古动物化石等各类遗物200多件。预计今年11月前,“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将完成剥离并提取出土。

“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的发现,有哪些重大意义呢?

填补东亚直立人演化空白,研究价值不可替代。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上,专家介绍,“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是2022年度我国乃至国际学术界的一项重大考古新发现,进一步实证东方人类故乡历史源远流长,华夏远古文化博大精深。相较于30多年前发掘出土、已严重挤压变形的“郧县人”1号、2号头骨化石,3号头骨化石保存得更加完好,直立人形态特点更加明确,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保留该阶段人类重要的解剖学特征。

据介绍,该头骨与以前出土的1、2号头骨位于同一套地层中,与同一层位的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的共生关系明确,地层、时代和埋藏学信息清楚,反映了百万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古人群生存演化的鲜活画面。

“郧县人”处在欧亚大陆古人类约200万年演化历程的关键节点上,为深讨东亚直立人的来源与演化模式,以及直立人与智人的演化关系等重大课题,提供了翔实而关键的化石及文化证据。

十堰是远古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家园

75万年前的郧县梅铺猿人、60万年前的郧西白龙洞猿人、5万年前的郧西黄龙洞猿人……都分布在“郧县人”头骨化石出土地方圆百十公里范围内,有力地说明了“郧县人”不是孤证,证实了百万年来十堰区域优越的生存条件。

2010年6月,中科院院士吴新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会主任傅广典等44名中外专家,共同发布“关于人类起源与演化遗产保护的共识”宣言:以郧县为中心,汉江中上游是中国人类演化研究的重要区域,人类起源与演化遗产地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表示,十堰古人类遗址如此富集,在全国仅有、世界罕见,表明汉江流域以郧阳为核心的区域,堪称人类进化廊道。

古人类遗址和所出土的材料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国家、民族历史延伸、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资源和抓手。十堰是中国乃至世界难得的古人类化石的“聚宝盆”。除古人类化石外,还发现有大量的旧石器遗址,其分布之广、数量之大、时间跨度之长,充分表明,这里是远古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家园。

( 责任编辑:曹婧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