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第22个记者节| 致敬理想和担当,我们一直在路上

时间:2021-11-08 10:01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致全市新闻工作者的慰问信

编者按:今天,是中国第22个记者节,我们依然奔跑在路上:用笔尖记录真实,用图像还原现场;一个镜头,摄点滴瞬间、采社会风云、知百姓冷暖;在时代变迁中记录人间百态,在疾风骤雨中守望公平正义……这是今天的我们,也是一直以来的我们。

无论是传统媒体的突围,还是新媒体技术的日益翻新,我们依然致敬理想与担当,致敬坚守和使命,致敬专业与操守。当新闻在那里,记者 就不会走远。

这个记者节,我们一起看看十堰晚报·秦楚网全媒体记者最不想删掉的一张工作照片,了解这一张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跨国转运患者,我在现场

陕西白河县农民工熊富兴在玻利维亚务工时身负重伤被送回国内治疗。2018年1月22日,熊富兴归国后经武汉被医疗直升机送往太和医院抢救。在武汉飞往十堰的直升机机舱内,除了一名医生和熊富兴外,我是唯一随行且进行全程报道的第三名乘客。

当日15时40分,运载着熊富兴的直升机稳稳地停在了湖北医药学院的运动场上,我(右二)协助医护人员将熊富兴转下直升机。

“虽远必救,再难必援。”太和医院医生鲁军体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这句豪言壮语。

时隔三年有余,这张无意间拍下的照片成了我电脑中最值得珍藏的照片之一。往事历历,这张照片记录着我从业十余年间的一个难忘瞬间。——何利

疫情面前我是“逆行者”

2020年春节当天(1月25日),在西苑医院隔离病区走廊中,摄影记者刘成臣拍下戴着普通口罩、头套的我(左一)与视频记者张萌(中)采访该院一名医生的场景。

2020年春节期间,我进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值班,负责新闻宣传。春节当天一大早,我与刘成臣、张萌直奔黄龙镇。进入病区后,我们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详细了解病区防护、消毒,医护人员配备,以及其他医疗团队增援情况,稿子发出后,社会反响强烈,还在十堰晚报微信获得10万+浏览量。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作为一名从业近十年的新闻工作者,我的责任就是用手中的笔,把希望与坚守讲给群众听。这是责任,也是担当。——韩玉砚

和全国B级逃犯“面对面”

2007年5月,山西洪洞警方破获一起黑砖场虐工案,解救出31名民工。案件引起中央关注,案件直指包工头衡庭汉。令大家都没想到的是,衡庭汉于当年6月16日下午,在丹江口市石鼓镇被我市警方和山西警方联手抓获。

得知衡庭汉落网的消息是当晚10点,在市公安局,为等到衡庭汉,我一直在电梯口守到深夜12点。警方办完交接带他乘电梯时,我见到了他。当时我灵机一动,和警察一起挤进了电梯,就在出电梯在地下车库口等山西警方押送车辆的间隙,我打开录音笔,采访到了这位“轰动”一时的人物。当时,同事张建波拍下了这张我(右)蹲地采访衡庭汉的照片。后来,衡庭汉被判处无期徒刑,我成为全国唯一一个面对面采访他的记者。——杨建波

重症监护室外的采访

2019年7月2日,家住红卫的9岁女孩王雨涵在家玩耍时,不慎从6楼阳台跌落,命悬一线,被送到国药东风总医院抢救。当日上午,我(右)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在重症监护室门外,找到了女孩的父母。

经过紧急拍摄、采写,最终系列报道成稿。经十堰晚报微信、秦楚网微信、《十堰晚报》报道后,小雨涵的伤势牵动全国众多网友的心。很多网友在为小雨涵担忧的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捐款。仅一天时间,捐款就达到21万元。最终,爱心款接近29万元。小雨涵经过几次手术康复出院,顺利返回课堂。

采访时,医院宣传科科长李毅用我的手机为我拍下了这张工作照。尽管已过去两年,这张照片我一直珍藏在手机里。——罗伟

我见证的一次感动

照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今年5月26日,是十堰晚报主办的第八届“点亮微心愿”爱心公益活动的场景之一。图片中,我(左一)将82岁的爱心奶奶童德春捐出的1500元现金送到就读于郧阳区梅铺镇杨营小学的陈旭文手中。没有父母的陈旭文一直很坚强,当拿到这些钱时,他却流下了眼泪。

2013年开始,“点亮微心愿”活动每年都会在六一儿童节前举行,我已参加好几年。每一年,我都会选择更为偏僻的学校,有的地方甚至单趟需要3个小时,来回要花上一天的时间,只为了解这些困难儿童的微心愿。每一次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眼神,我从心底希望能用我的力量将陌生爱心人士的鼓励与温暖带给他们。——杨天娇

翻遍6吨垃圾找人工耳蜗

2020年10月15日,3岁女童小新(化名)的价值7万余元的人工耳蜗不慎丢失。接到求助后,我经过调查联系,在环卫部门和热心市民的帮助下,最终确定人工耳蜗被当成垃圾清运至一垃圾站。次日凌晨4时,我驱车与女童父母一同去张湾区柏林镇十堰市垃圾厂管理站。看着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没有丝毫犹豫,我带上手套开始在垃圾山中寻找。

时间一点点过去,当6吨的垃圾山仅剩最后一点时,仍然没有发现女童丢失的人工耳蜗,我内心不由地产生绝望和自责,担心兴师动众之后一场空。就在我绝望之际,一声“找到了”的惊呼声让我瞬间化悲为喜。我的内心也充满自豪,随即拿起手机拍下了一张让我难忘的照片。——徐国文

目睹26岁小伙“捐”自己

今年8月初,家住郧阳区的肖先生向十堰晚报新闻热线8110110打来电话,称他26岁的堂弟肖梁杰身患白血病准备放弃治疗,经过一家人商量,他们决定在肖梁杰过世后将他的遗体进行捐献。随后,我在医院的病床上见到了肖梁杰,26岁的年纪却被病痛折磨得面目全非。肖梁杰的父母强忍着眼泪在遗体捐献协议上签了字,肖梁杰强撑着身体摁了手印。

这张照片是肖梁杰(左)生前最应被铭记的照片。不到一个月,肖梁杰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8月28日上午,肖梁杰遗体告别及捐赠仪式在湖北医药学院基础医学院举行。根据肖梁杰生前与湖北医药学院签订的协议,仪式结束后,他的遗体将无偿捐献给湖北医药学院作为医学教学与科研使用。——王琪

山洪中勇救93名学生

2019年6月5日,十堰市遭遇当年入汛以来首场持续强降雨。位于郧阳区谭家湾镇黄畈河流域和圩坪河流域交会处的桂花完全小学,遭遇上游短时间内出现的“坨子雨”引发山洪袭击,特大山洪从学校操场滚滚冲来,滔天的洪峰瞬间冲进桂花完全小学,冲向小学教学楼和旁边的幼儿园。生死瞬间,桂花完全小学14名教职工和一名学生家长,蹚过齐腰深的滔滔洪峰,翻越围墙抱起27名幼儿,同时转移66名小学生,将所有孩子安全转移,93名学生一个不少。采记期间,生动鲜活的现场让记者深切感受到,在新闻工作中,只有全面提升新闻舆论工作“四力”,抵达现场,亲眼亲闻,才能挖掘出生动细节,才能写出生动鲜活的新闻作品。——冰客

“战友”闯进我的镜头

我是一名摄影记者,从事新闻采访工作多年,拍摄了无数照片,不仅有采访对象,也留存了许多一同战斗的“战友”的工作照,其中一张让我记忆深刻,也一直留存在我手机里,它激励着我在记者岗位上不断前行。

那是2009年8月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始移民。南水北调移民工作号称“天下第一难”,作为一名摄影记者,自然要记录这伟大工程的历史节点。我提前来到丹江口市均县镇,采访拍摄库区首批外迁移民搬迁过程,在该镇关门岩村搬迁现场,一个熟悉的身影突然映入我眼帘,高大的个子、飘逸的长发,拿着专业单反正在拍摄,上前一看是我的同事,十堰日报社摄影部主任陶德斌老师。再一看,他拄着拐杖,左腿缠满绷带。询问得知,几天前他在一次采访途中脚跟腱拉伤严重,才做完手术,尚在住院,得知首批移民即将外迁,不愿错过这历史节点,偷偷离开医院,请朋友开车载他,驱车百余公里赶到搬迁现场。早就知道他是“拼命三郎”,为了拍摄移民题材,常年深入一线采访,连续多年在移民家过春节,但这个场景还是让我心头一热。

正是由于陶德斌老师的激情、执着、吃苦耐劳,他拍摄的《南水北调移民》荣获第2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纪录类金奖,这是十堰作者首次在“国展”中斩获的最高奖项,成为新闻摄影人以及十堰的骄傲。——张建波

( 责任编辑:刘箫君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