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库清水北送

——十堰倾情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略

时间:2014-12-10 07:54 来源:十堰日报     进入数字报 我要爆料

丹江口市习家店镇移民察看柑橘长势

林荫大道裸露山体治理后养护

丹江口水库

神定河治理示范段

丹江口市均县镇新集镇

丹江口水库水位抬升后的郧县县城一角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周亚晖 通讯员叶相成

一库清澈甘甜的丹江水即将正式从丹江口水库出发,通过取水口陶岔,浩浩荡荡一路奔流向北,去润泽北方干渴的大地……正式“通水”那一天,必将成为值得永久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

在十堰人民心中早已形成共识:南水北调,关键在移民,成败在水质,持续靠生态!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十堰市,为了一江清水永续北送,通过多年“接力”赛跑,已交出一份份沉甸甸的满意答卷:18万多移民搬迁任务两年基本完成,3年彻底扫尾;丹江口水库连续多年保持二类及以上水质;十堰森林覆盖率达66.16%,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2万名移民干部

与移民亲如一家人

南水北调,关键在移民!

1958年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十堰移民28.7万人。2005年丹江口大坝开始加高后,以172米水位线为基准,十堰又有18.2万库区群众成为移民。上级下达死命令:3年全面完成移民搬迁任务!面对这项“天下第一难”任务,十堰1.2万移民干部全身心投入其中。

常言道:故土难离。攻克“天下第一难”秘笈何在?有人用7个字作答:“最亲不过移民情!”感人心者,莫过于“情”。移民干部对移民的感情,是贯穿于整个移民工作过程之中的。

移民之情几多亲?

市委书记周霁多次提出:动真情、用真心、下真功,心贴心解决移民困难。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维国经常深入移民家中嘘寒问暖、排忧解难。

“拜托了,请把十堰移民群众当成你们的亲人,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十堰移民指挥部负责人多次奔赴外迁移民安置点交流沟通,为外迁移民生活得更幸福奔波呼吁。

为了让18.2万移民“搬得出”,十堰1.2万移民干部说破嘴、跑断腿……有些移民干部甚至累倒在移民工作一线。

2011年4月1日晚,忙碌了一天的丹江口市均县镇移民干部刘峙清,刚站起身准备回家,突然感到一阵眩晕。他下意识地从口袋里掏降压药,却发现口袋里什么也没有。“忙得几天没吃药了,药也忘记拿了……”年仅42岁的刘峙清说完这句话,便倒在椅子上再也没有起来。像刘峙清一样,十堰先后有6名移民干部累倒在移民工作一线。

每一次搬迁,车队都绵延数公里长,但每一辆卡车上,都有1名移民干部全程“保驾护航”,最终保证了18.2万移民搬迁“车不掉一块漆,人不破一块皮”。

“山里种菜城里卖,一年赚了好几万。”前不久,郧县柳陂镇挖断岗移民新村蔬菜种植大户李秀成指着身后连片的现代化蔬菜大棚高兴地对记者说。

李秀成的幸福生活是移民幸福生活的缩影。为了让移民稳得住、能致富,郧县实施移民安稳发展工程,出台土地扶持、资金扶持等30多项优惠政策及奖励规定,积极整合移民后扶、财政、水利、农业等涉农资金,整理移民当家地1.1万亩,新建蔬菜大棚5000亩等。

在郧县柳陂外迁移民安置点之一——潜江市广华办事处,每隔一个月,就有网格员例行走访,及时了解移民的需求和思想状况。

有人说,是广大党员干部用“不是亲人,胜过亲人”的真心真情,顺利实现了移民外迁内安任务。

关停企业360余家

丹江口水库水更清了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

为了让丹江口水库的水清又清,多年来,十堰人民作出了巨大奉献和牺牲。

“郧县有‘三宝’,苞谷、红薯和龙须草。其中龙须草是造纸材料,郧县漫山遍野都是龙须草!”日前,郧县环保局党组书记蔡建宝对记者说:“为了保证汇入丹江口水库的水质优良,数年前郧县造纸厂果断关闭,龙须草顿时由‘宝’沦为草。”

同样,黄姜曾是十堰的“黄金产业”,郧西县素有“黄姜之乡”的美誉,但由于黄姜加工对水质影响非常大,十堰市从2003年开始就忍痛割爱陆续关闭黄姜加工厂。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多年来,十堰先后投入100多亿元,关、停、并、转高污染、高耗能企业360多家,拒批项目160余个。去年7月中旬,十堰正式启动声势浩大的“清水行动”,目前已开展四轮专项整治行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万余人(次),查处并督促整治各类环境违法企业100多家,累计处罚500余万元。

“首次来十堰,5条不达标河又黑又臭,现在再也看不到那样的情景了!”今年9月中下旬,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环保司司长石春先在十堰调研时感慨地说:“十堰目前自筹治河资金高达10亿多元,十堰治污行动令人感动!”

据了解,丹江口库区水质已连续多年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2011年监测数据显示,在汇入丹江口库区的12条河流中,十堰市有5条河流水质不达标。这5条不达标河总水量占库区水量不到1%,不足以影响丹江口水库水质,十堰为此却付出100%努力,以确保一江清水入库。

为了啃下5条不达标河流治理这一“硬骨头”,2012年底以来,十堰出台5条不达标河流治理方案,计划投入治理资金17.83亿元,并将治理工作纳入“河长制”,由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 河长”,重点围绕5条河流域沿线“百沟千口”,即80多条支沟近千个排污口等进行大规模整治。

截至今年10月底,十堰市五河治理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11亿多元,已完成新建污水收集和清污分流管网642公里;已完成排污口整治590个;已完成河道清淤67.55公里、清除污泥垃圾492万立方米,已建成生态河岸14.43公里,已配合河流治理累计拆除建筑物239处、11.6万平方米;已建成全长8.3公里的5个示范工程。有关监测数据显示,官山河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其余4条河流也有所好转,5条不达标河流不仅不黑不臭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效果正逐步显现。

为了提高治水效果,今年,十堰市神定河污水处理厂、泗河污水处理厂与西部污水处理厂、城区西部垃圾处理厂渗滤液处理先后分别移交碧水源、北京排水集团托管运营,各县(市)污水处理厂一体化托管运营也在积极实施中。

今年8月,十堰市又全面打响“保水质迎调水”百日攻坚战,围绕8大行动19项任务全力攻坚。为了赶在正式通水前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任务,竹溪一家污水处理厂建设不惜用钢板替代混凝土。“成本虽然高出不少,但为了调水,大家觉得还是蛮值得的!”十堰市有关领导介绍说。

森林覆盖率66.16%

山更青了地更绿了

南水北调,持续靠生态。

为了让山地青又青,多年来,十堰对生态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几根拇指粗的白色水管顺坡而上,在绿茵茵的草丛中依稀可辨。10月中旬,记者在十堰境内的高速公路上看到,道路两边过去裸露的山体如今绿意盎然。同行的市林业局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说:“你千万别小瞧这几根水管,它们可是干旱时山体变绿的‘救命稻草’!”

据了解,十堰采取客土喷播等技术复绿陡峭裸露山体,但一些山体复绿时遭遇干旱,为提高其成活率,十堰市不惜铺设水管翻山越岭引来“活水”。

这只是十堰生态工程建设的一个缩影。为建设绿色家园,十堰目前已退耕还林237.2万亩;完成裸露山体生态修复15368.13亩;完成植树造林127.49万亩,十堰森林覆盖率高达66.16%。

2003年,十堰便开始治理裸露山体。2008年创卫工作正式启动后,十堰又采用客土喷播、挂土工网、爬栽植物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治理裸露山体。

“以前我们种过苹果、柿子、辣椒等都失败了。后来改种茶叶获得了成功。”竹山县得胜镇八道关村的李贵胜说,市里的绿色基地工程让他们找到了山清水秀致富路。

2011年,十堰启动百万亩茶叶基地、百万亩中药材基地、百万亩核桃基地等绿色“百万工程”,既让百姓致富,又能保护生态。

“山地绿了,空气好了。”走在十堰百二河四季常青的堤岸边,市民庹民理说。

2013年,十堰开始大力实施水系林网绿化、古树名木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旅游等九大工程,全力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2013年6月,国家环保部将十堰纳入全国第六批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城市。

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的通知》,十堰市名列其中。今年11月4日,《十堰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市)规划》通过国家环保部主持的专家组评审。为推进十堰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市),十堰已于去年底在湖北省率先启动国家生态市创建,计划2020年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和谐统一的国家级生态市。计划在2021-2030年期间将十堰市全面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从今年开始,十堰计划用7年时间每年创建生态乡镇25个、生态村300个。据十堰市环保局局长冯安龙介绍,为推进生态创建工作,十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创建25个市级生态乡镇、300个市级生态村列为2014年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

“六大绿色”创建让十堰处处绿意盎然。据冯安龙介绍,通过绿色系列创建,仅2013年十堰就成功打造15个生态乡镇、21个绿色社区、22个绿色企业、32所绿色学校、80个绿色机关、300个绿色家庭、169个生态村;今年十堰又大力开展“寻找绿色之美”活动,120个绿色“标杆”正在积极寻找、合力培植中。

今年11月4日至5日,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国家环保部原副部长、党组副书记祝光耀,以及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庄国泰一行,深入十堰市官山河、丹江口市移民新村、丹江口市环境监测站、胡家岭水质自动监测站、丹江口大坝等地调研,对十堰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等“为一江清水永续北送”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编辑:吴忠斌 新闻报料:8110110     在线纠错

推荐阅读

视频推荐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2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