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顶住压力、攻坚克难,经济大盘持续稳固。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200个、竣工1050个,完成投资1720亿元。征地获批3万亩,有力保障了重大项目建设。开展“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企业帮扶活动,解决难题2000多个,化解不动产历史遗留问题412个。出台城区“国三”限行、车辆换购补贴等政策,助力东风扩大销售。引导金融机构投放贷款1230亿元。新登记市场主体9.6万户,新增规上工业及服务业企业298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家、限上商贸企业200家。举办促销活动200多场次,发放消费券17批次,拉动消费10亿元以上。入选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和全省消费五强城市。
-
(二)调旧育新、内培外引,转型升级持续发力。新增省级以上科创平台16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3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10.7万辆,增长77%。东风龙擎动力挂牌、中翔检测中心运营,正和高端重卡车身、驰田新工厂等投产,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获得国家资质认证。武当云谷、工业大数据中心建成运行,美瑞特等4家企业成为全国两化融合贯标企业,东风商用车等5家企业入选全省首批5G全连接工厂。经开区入选2022年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实现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320亿元,增长22.2%。设施渔业规模达57万立方米,汉江鲟鱼谷一期建成投产。房县荣获全国率先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快递物流园一期完工,传化公路港启动建设,聚创、惠宝入选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栖谷天街获评省级示范步行街。方特主题乐园、五龙宫景区等启动建设。接待游客1亿人次,旅游收入1039亿元。
-
(三)统筹全域、固本强基,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强化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477户1484人。资助农村困难学生39.7万人次,医疗参保覆盖率100%,自来水普及率92.5%。统筹财政涉农资金39.7亿元,实施项目2415个,转移就业34.2万人,创成乡村振兴示范村50个。获评全国10个易迁后扶工作成效明显的地方之一,丹江口市入选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市。大旱之年无大灾,粮食产量保持平稳。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两品一标”33个。改造危桥180座、农村厕所6200户,新改建农村公路2153公里。丹江口市、竹溪县荣获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
(四)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城市韧性持续增强。科学划定“三区三线”,确定耕地保护任务26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7722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365平方公里,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等加快编制。实施城市基础设施消隐患补短板三年行动,柳林路综合改造完工,百二河生态修复工程建成开放,城区水资源配置、朝阳南路改线、武当路复线等加快推进,健康步道一期等开工建设。治理城区交通堵点19个、内涝点25个。改造老旧小区181个3.2万户、标准化农贸市场30家。城市大脑建成投用,打造全市政务“武当云”、i武当APP,上线智慧防疫大数据平台。
-
(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市场活力持续迸发。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有望连续三年获评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推广“一链通”审批服务,企业开办实现“掌上办”“秒批办”“智慧办”。推进跨省通办,与十省市对接通办事项140项。深化“一门、一窗、一次”改革,群众办事跑动次数、办理时限、办理环节大幅压减。整合升级12345热线,受理群众诉求43.6万件次。推进扩权赋能强县改革,下放管理权限115项和“直达直报”事项71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市场化经营机制不断健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19.5%。东风公积金分中心和汉江集团办事处“四统一”改革稳步推进。乡镇应急能力建设持续加强,房县改革经验得到应急部肯定。恒进感应、万润新能成功上市,泰祥股份顺利转板。引进高层次人才977名,发放武当人才卡2756张,大学生留(回)堰3.1万人。外贸出口增长45.6%,进出口实绩企业超300家,郧阳区、房县入选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对口协作深入推进,援疆工作取得新成效。
-
(六)系统治理、一体保护,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实施生态环境十大攻坚行动,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十年禁渔令,整治排污口393个,神定河流域获批全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以上,累计调水535.2亿立方米。加强大气污染管控,优良天数比例达92.6%。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林相季相改造31.9万亩,林长制获国务院表彰。中央和省环保督察交办的521件信访件办结,8项反馈问题年度整改任务完成。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放“碳林贷”“排污权贷”等4.2亿元。郧西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武当山特区创成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竹山县入选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
(七)增进福祉、兜牢底线,社会民生持续改善。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民生支出占比保持80%以上。新增城镇就业4.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8%。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95所,新增学位3.1万个。深入实施“323”攻坚行动、医联体医共体提质工程,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6.2%。完成“保交楼”任务1519套,解决基本公共服务人员保障住房1000套。社会养老保险扩面提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提高10%。城乡低保、特困供养标准分别提高11%、14%,发放救助资金10.8亿元。市老年人养护中心建成投用。学堂梁子考古遗址公园获批立项。浙江路体育公园投用。抓早抓小、以快制快,以最短时间、最小代价打赢多起疫情防控阻击战。扎实开展矛盾纠纷“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专项行动,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加快平安和法治十堰建设,群众安全感位居全省前列。军政军民团结不断巩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持续加强。
-
二、2023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堰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深化之年,做好政府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我们锚定示范区目标定位,以流域综合治理统筹四化同步发展,着力优化五大结构,实施七大工程,推进十八个示范,加快建设“山水车城、宜居十堰”,再创仙山、秀水、汽车城战略优势。
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六个更好统筹”重要要求,突出稳增长、提信心、促改革、强生态、惠民生、防风险,做强示范着力点、产业增长点、项目支撑点、招商发力点、消费引爆点、民生保障点,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加夯实绿色低碳发展之基、激活战略优势再创之源、走好共同富裕和现代化之路,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成势见效,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堰篇章开好局起好步。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常住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完成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年度目标任务。
-
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坚定不移加快转型,突破性发展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
把产业转型作为换道领跑的关键一招,推动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全力推动主导产业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转型升级。紧盯“五化”方向,坚持电动为主、商乘并举,整专一体、整零协同,力争生产汽车51万辆,全产业链产值1550亿元。做强商用车。倾情倾力服务东风,积极落实东风十堰基地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争创商用车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东风商用车新一代平台(D600)建设,持续推进东风商用车攻关港口无人集卡、矿山智能卡车研发生产。推进大运和神河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启动山西鹏飞氢燃料重卡等项目。力争商用车产量22.7万辆、产值450亿元。做大乘用车。支持东风小康、易捷特扩产提能,加大SUV、MPV等新车型导入,扩大对外出口规模。力争乘用车产量18万辆、产值110亿元。做优专用车。支持驰田、帕菲特、迅捷安、震序、湖北一专等企业深耕环卫、消防应急、抢险救援等细分领域,发展多品种、高附加值专用车。巩固提升省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支持东风越野车开拓高端民用市场,建设全国一流的军车和高端应急装备车辆生产基地。力争专用车产量10.3万辆、产值130亿元。做精零部件。借智借力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联手打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产业创新中心。启动东风底盘智能工厂搬迁等项目,加快东风商用车车身厂项目建设,推动正和高端重卡车身达产达效。培育壮大三电系统关键零部件企业,支持东风零部件、东实汽车科技等企业在电驱动、智能座舱、智控底盘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推动零部件从结构件向功能件转型发展。力争零部件产值600亿元。做实智能装备。启动东实玖行换电、高周波高端装备等项目,推动东风专用设备、恒进感应等达产达效。力争智能装备产值260亿元。做全车生态。支持东风商用车完好率中心、网络货运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汽车检验检测平台,实施玄岳大道、紫霄大道车路协同项目,打造汉十高速多能源示范应用场景。新建换电站9座、公共充电站200座、充电桩8000个。
——加快推动四优特色产业裂变升级。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生态文旅康养产业。做强武当道乐、武当太极、武当养生“三大品牌”,重组武当山文旅集团,加强武当道教学院建设。实施“引客入堰”行动,设计推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叫响“这么近、那么美,来武当山过几天仙暇日子”旅游品牌,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乡村旅游,创建A级景区型特色旅游镇(村)30个。加快方特主题乐园、欢乐世界、五龙宫景区等建设,支持丹江口市生态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创成国家4A级景区2家。力争生态文旅康养产值1200亿元以上。突破性发展新型电池产业。加快远景动力、万润新能源、正威智造等项目达产达效。推进协鑫动力电池新材料、贝特瑞负极材料、汉江集团7万吨电池铝箔等项目建成投产,加大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一代电池龙头企业招引力度,带动全产业链集群发展。力争新型电池产值350亿元。突破性发展绿色食品饮料产业。支持农夫山泉、芙丝矿泉水提能增效,推进房县黄酒等酒水饮料企业扩能增产,加快北冰洋汽水、忠和酒业二期等项目建设,引进燕京啤酒、华润怡宝等知名水企。大力发展食用菌、油橄榄等特色绿色有机农产品。力争绿色食品饮料产值860亿元。突破性发展生物医药健康产业。依托太和医院、北科生物等,加大干细胞及再生医学抗衰老等生命科学先进技术研究应用。加快推进共同生物、合成生物创新城、百草堂大健康基地等建设,促进医疗健康与养生保健、休闲娱乐、文体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堰十味”中药材基地,打造“武当药谷”品牌。力争生物医药健康产值300亿元。
——持续推动多支撑产业提档升级。坚持无中生有、有中生优、优中做强,加快壮大多支撑产业。全力发展循环经济。支持鑫资再生科技等企业扩大产能,加快金银稀贵金属、20万吨废钢铁回收加工项目建设,打造前端回收、中端分拣、末端资源化利用的产业链条,加快建设全国循环经济创新基地。力争循环经济产值350亿元。大力发展卫浴产业。以“数智卫浴”为核心,聚焦国内外卫浴龙头企业精准招商、补链延链,打造集研发、制造、营销、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支持竹山县深化全省承接卫浴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国第四大卫浴产业基地。力争卫浴产值120亿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倍增行动,加快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推动武当云谷、十堰工业大数据中心、5G基站低碳绿能提升工程等建设,打造“东数西算”省内重要节点城市。力争数字经济产值300亿元。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实施抽水蓄能攻坚行动、“光伏+”工程、坚强电网和氢能培育计划,打造南北两个百万级新能源基地。启动郧阳区光储园、氢能产业园和吴山沟、黄龙滩、天池岭抽水蓄能建设,加快潘口抽水蓄能建设,确保孤山航电枢纽建成运营,做到以资源换产业、以产业用资源。力争清洁能源产值60亿元。创新发展供应链物流。以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为抓手,加强与浙江传化、湖北楚象、湖北国控合作,提升林安物流园枢纽功能,建设公铁联运区、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打造全国商用车供应链中心。力争供应链物流产值200亿元。
——深入推动科技创新赋能升级。以创建国家高新区为抓手,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持续推进“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0%。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培育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家。加快建设国家火炬汽车智能装备及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全省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绿色智能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新能源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远景动力先进电池创新实验室“四大平台”。建立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发展机制,每一个产业都有一个专家团队指导、一个研究中心支撑、一笔科创经费保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好用好中国工程科技十堰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驻堰高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设高等级生物安全、汽车传动与电子控制、储能与动力电池等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南水北调水源地环境与健康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完善“揭榜挂帅”制度,组织开展教授进企业活动。继续推行武当人才卡等制度,引进和培育双创战略团队15个、科技领军人才15名、高端人才500名。开展“才聚十堰·智汇秦巴”等活动,完成大学生留(回)堰3万人,打造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
(二)坚定不移扩大内需,提振信心稳增长
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以稳促进、以进固稳,持续推进经济总量和质效双提升。
——加快促进消费恢复。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实施“惠聚车城·乐享生活”十大消费促进行动。提升传统消费。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等消费。加快实施消费中心梯次培育行动,推动8个省级示范步行街、特色街区、品质商超建设。积极落实汽车消费奖补政策,开展商用车省外销售促消费活动。培育新型消费。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示范企业2家以上。加快培育智慧医疗、智慧零售等数字消费新场景。新建夜间经济聚集区3个、示范点10个。扩大服务消费。继续落实“惠购湖北”等消费券政策,促进文化、养老、家政等服务型消费发展。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50家,新改建县乡商贸中心10个以上。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的全方位全链条拉动作用,启动福银高速改扩建、房神高速、福银高速十堰互通等建设,加快西十高铁、武当山机场改扩建、十巫高速北段和南段、玄岳大道郧阳段和武当山段等建设,确保500千伏汉水变、竹山通用机场等建成投用。争取十堰至安康等高铁纳入国家铁路中长期规划,十巫北延、江北高速纳入“十四五”中期调整规划。抓紧抓实招商引资一号工程,集中力量办好商用车论坛、汽车汽配交易大会、第七届武当太极拳国际联谊大会暨国家太极文化论坛、大湾区供应链对接大会“四大活动”。超前布局总部经济园区,实施私募基金、企业财务结算中心、产品区域销售中心、企业区域总部“四项招引行动”,争取招引总部企业2至3家。用钉钉子的穿透力跟进项目,力争新落地规模项目330个、到位资金350亿元以上。
——多措并举助企纾困。统筹各类政策协同发力,推动中央、省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强化水、电、气、原材料、物流等要素保障服务,新发放产业升级贷、助企纾困贷等8亿元,新增贷款250亿元。强化136家工业、85家商贸服务业、33家建筑业等增长点保障服务,抓好万润新能源和正威智造等50亿元、东风龙擎动力等10亿元以上重大增长点达产达效。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程,新增规上企业120家,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家、小巨人企业5家以上。
-
(三)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全面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坚持以改革促进高水平开放、以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实施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新增AA信用评级企业3家以上。强化“亩产论英雄”综合绩效评价,深化工业标准地出让改革,新出让工业用地容积率2.0以上项目不低于14%。积极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深入推进财税、投融资、公共资源交易、供销社等改革。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力争企业挂牌上市3家。引导市县国企参股金种子、银种子等企业。深化经开区管理体制改革,打造开放高地、创新高地。扎实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办事“一门、一窗、一次”,推出企业、个人、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打造“十堰事事通”政务服务品牌。以控制成本为核心,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开展“局长进大厅”“人人都是帮办员、我为群众跑手续”等活动。持续开展诚信社会建设,争创全国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市。建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白名单”制度,确保惠企政策精准推送、直达快享。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评选发布全市民营企业100强。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落实外贸保稳提质各项措施,力争进出口额增长15%,新增外贸破零企业30家以上。支持县市区创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巩固拓展“十西欧”班列成果,畅通外贸企业外向物流通道。深化拓展京堰对口协作,广泛开展产业对接、经贸交流、科技创新和人才智力等深层次合作。
-
(四)坚定不移振兴乡村,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扎实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守牢耕地红线,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建设高标准农田13.5万亩,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做好“土特产”文章,做强食用菌、中药材、茶叶、水果、木本油料、黄酒等重点农业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设施渔业。力争新增“两品一标”10个以上、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0家以上,实现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360亿元,增长12.5%。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重点做好建设养老照料中心、幼儿托幼中心、改造农村厕所、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打造垃圾清运体系、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六件事,以拉练评比倒逼任务落实。建设美丽农村路100公里,创成四好农村路国家和省级示范。改造农村厕所5000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40%以上。争创全国乡村振兴示范乡镇3个、示范村45个,按A级景区标准新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50个。
——着力完善农村经营机制。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积极化解村级债务,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壮大村集体经济。创新融资产品和服务,推进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新增家庭农场300家、示范合作社30家以上。
——坚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常态化开展农村“六类对象”住房安全监测,确保C、D级危房应改尽改。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转移就业34万人,公益岗位就业3万人。积极争取省内区域协作更多支持。
-
(五)坚定不移统筹全域,建强建好发展平台
着力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和均衡性,重点打造城市、县城、园区三大平台。
——建设宜居城市。坚持以城建城、以城养城、以城兴城,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推进城市片区开发。推进中央商务活力区建设,确保“一年出形象、两年出效果、三年能收官”;启动百二河中央文化区分片开发和经开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谋划推进高铁片区建设;加快汉江生态城建设。完善城市交通系统。推进三峡路、武当路复线、发展大道、玄岳大道4条城市道路按快速路进行管理,完成朝阳南路改线、车城西路综合改造工程,打通林荫大道、发展大道、山东路、甘肃路4条断头路。推进城市更新。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土地收储、片区开发、棚户区改造、安全隐患消除5大类35项征迁计划;建立城市体检评估制度,持续开展基础设施补短板和更新改造专项行动,更新改造老旧供热管网29公里、20年以上燃气中压支线管网51公里、老旧供水管网10.5公里;加快京能热电二期建设,同步推进供暖管网延伸,新增供暖10万户;编制完成城区东部供暖规划,谋划争取天然气第二气源点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监测试点和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加快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启动防洪抗旱规划编制,治理重点积水内涝点35个以上。提升城市品质。统筹布局生态廊道、通风廊道、城市绿道、健康步道,推进城区路桥美化亮化,科学布局一批郊野公园、山体公园、街头游园,加快建设牛头山植物园。完善城市平台功能。着力强化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积极导入企业总部功能,持续完善研发创新功能,加快提升集聚要素平台功能。通过平台建设更好聚合资源,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建设品质县城。大力实施强县工程,落实扩权赋能强县改革,赋予县域更多发展自主权。实施县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支持各地提档升级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完善教育、医疗、养老、文体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城乡结合部整治,补齐县城发展短板。支持各县市区争先进位、竞进提质,重点打造两个以上成长型产业集群。支持丹江口市发展壮大绿色食品饮料、专用车等产业,奋力冲刺县域经济中部百强;支持郧阳区发展壮大新型电池、硅材料等产业;支持郧西县发展壮大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等产业;支持竹山县发展壮大卫浴、绿松石等产业;支持房县发展壮大循环经济、酿酒发酵等产业;支持竹溪县发展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
——建设新型园区。按照配套完善、产业集聚、产城融合要求,加快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满园工程,推动330万平方米标准化工业厂房提质增效。完善水电路气网等配套设施,推进园区污水处理。实施“节地增效”行动,加快以多层厂房为重点的专业化示范园区建设,所有工业项目一律进园区,推进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土地集约。遵循“产城人”融合发展理念,按照“发展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招商引资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城市运行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思路,加快推动经开区等园区城市建设。
-
(六)坚定不移改善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用环境治理筑牢绿水青山,用绿色发展赢得金山银山。
——强化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流域上下游统筹、左右岸协同、干支流互动,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落实市级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完成县级规划编制工作,对市级规划确定的10个三级流域片区和23个四级管控单元,明确安全管控负面清单和绿色发展正面清单,坚决守住水环境、地质、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四个安全底线。实施丹江口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神定河流域综合治理、堵河流域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等项目,推进中心城区水资源配置等项目。强化湿地保护。加强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除险加固水库18座,改善中型灌区5处,治理中小河流7条,实施水系连通项目3个。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完成人工造林4.5万亩、封山育林10万亩、林相季相改造30万亩。
——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深入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十大攻坚行动,做好污水垃圾处理、库区环境安全等五项重点工作。深化河湖长制、十年禁渔令,持续开展神定河等风险断面整治,实施丹江口库区总磷控制,继续整治入河、入库排污口,深入开展绿色智能船舶应用试点建设,确保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持Ⅱ类标准以上。加强大气污染监测预警和联防联控,开展扬尘、秸秆焚烧等专项整治,实施老旧柴油货车禁(限)行管理,确保城区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农药化肥使用减量增效,开展“无废城市”创建。坚决抓好中央第二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立月调度、季督办、年评价推进机制,工程示范方案化、领导保障体系化、年度计划清单化、重点项目具体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建立完善跨界断面水环境质量考核、生态补偿、生态环境准入等机制,积极参与排污权、用能权、水权等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探索设立“双碳”基金、绿色发展基金,稳妥推进森林碳汇工作,支持经开区、高新区争创全省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全面推广绿色建筑,持续推进节约型机关和单位创建,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启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积极开展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创建。支持房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竹山县创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省级生态乡镇3个、生态村25个。
-
(七)坚定不移保障民生,全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着眼普惠、面向普通、惠泽普遍,加快补齐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民生领域短板,把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
——倾力办好民生实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夯实农村基础设施,新改建农村公路1300公里、危桥160座;完成竹坪、双台、南化等一批规模化水厂建设,惠及农村人口12万人。建设高品质住房,完成保障性租赁住房1万套,改造老旧小区209个4.9万户,更新燃气管网老旧小区46个8.8万户。抓实就业创业,培训3万人,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亿元,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8所,扩充幼儿园学位5560个、义务教育和高中学位2万个、中职学校学位1500个。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新增社会停车位2000个,打通微循环和人行过街通道10处。完善城市慢行系统,新改建山体健康步道15公里、口袋公园10处。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100个,新改建城区生活垃圾分类站点200个,更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1.2万个。增强养老服务能力,建设老年人幸福食堂20家、街道级养老综合体8个、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24个,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3000户以上。提升基层医疗卫生能力,建设心脑血管疾病一体化防治站30家、共同缔造示范村卫生室100个。出台物业服务和管理办法,开展物业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创建红色物业小区1000个。
——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确保普惠率82%以上。持续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教联体建设,启动新高中、浙江路九年一贯制学校、阳光小学等新改扩建,推进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新校区、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新校区、天津路一小等建设,确保汉江技师学院、东风高中高三部、国瑞学校等投用。抓好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持续实施“323”攻坚行动。支持各县市区创建三甲医院。加快太和医院七里垭新院区、茅箭区人民医院迁建、经开区人民医院新院区等项目建设,打造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启动城市规划展览馆、科技馆、大剧院、图书馆等规划建设,推进南水北调博物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郧西段、学堂梁子考古遗址公园等建设,确保东风汽车博物馆建成开馆。高水平举办市第七届运动会。
——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强援企稳岗、就业创业、技能提升等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创建一批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加强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积极推进老年人能力评估,加快市失能失智老人托养中心等建设。强化未成年人保护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农村留守人员、孤儿、残疾人关爱服务。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举措,强化治疗药物准备和医疗资源建设,落实“乙类乙管”措施,加强全人群特别是一老一小、农村地区的防控救护,努力延波削峰、平稳渡峰,最大程度保护人民健康。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实施“幸福家园”村社互助项目。毫不放松抓好安全生产,推进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等专项行动,整治有安全隐患自建房2.1万户。持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着力构建适应十堰大城市发展定位的一体化应急调度、专业化应急救援、标准化应急保障、综合化应急管理四大体系。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推动十堰市、丹江口市、竹山县蝉联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力争创成首批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深化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建好用好雪亮工程、鹰眼平台,打造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持续推进法治十堰建设,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加强军民融合、国防动员、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等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