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十堰市网信办主办,十堰日报社承办,房县网信办、丹江口市网信办、郧阳区网信办、张湾区网信办共同承办的“堰遇车城 共见幸福”网络大V十堰行“山水车城 宜居十堰”2023年采风活动于2023年3月24日圆满落幕。
-
18名网络大V集中推介山水车城,让十堰之美远播云端
采风团深入房县、丹江口市、郧阳区和张湾区,走进乡村看振兴、走进企业看建设、走进社区看缔造。参与本次活动的网络大 V及媒体记者,以他们独特的视角观察十堰、宣传十堰。
-
十堰市首批网红达人、网红打卡地发布
24日下午,由中共十堰市委网信办、中共十堰市张湾区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十堰市首批网红达人、网红打卡地发布暨2023年评选活动启动仪式在百龙潭景区隆重举行。
-
“堰遇车城 共见幸福”网络大V十堰行活动22日启动
3月22日至24日,参加本次活动的媒体及网络大V将陆续走进房县、丹江口市、郧阳区和张湾区进行采风活动,从看生态、进乡村、进企业、进社区4个方面对十堰展开多角度宣传。



山水车城,宜居十堰!3月22日-24日,市网信办和十堰日报社联合举办“堰遇车城共见幸福“网络大V十堰行2023年采风活动。湖北日报、湖北广电、长江云、荆楚网、凤凰网、网易新闻、新浪、百度等媒体记者和18位网络大V将走进全市20多个点位实地采风和参观调研。活动期间,长江云、秦楚网、十堰头条APP、十堰晚报微博、云上十堰APP将联合对本次活动进行文图滚动播报,敬请关注。
3月24日
张湾区
【16:55】
经过3天的紧张走访,“山水车城 宜居十堰”网络大V十堰行2023年采风活动圆满结束。在3天的时间里,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荆楚网等知名媒体记者,以及18位来自十堰周边和十堰本地的网络大V分别走进房县、丹江口市、郧阳区、张湾区等地。他们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用他们的视角发现这些地方的独特亮点,并通过不同的平台宣传十堰在产业转型、乡村振兴、共同缔造等领域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15:00】
十堰市首批网红达人、网红打卡地发布暨2023年评选启动仪式在张湾区百龙潭景区举行。
参加本次网络大V十堰行活动的媒体记者、网络大V一同参加了首批网红达人网红打卡地颁奖典礼。
【14:20】
采风团成员走进张湾区百龙潭风景区,参加在这里举行的十堰市首批网红达人、网红打卡地发布仪式。
【12:04】
采风团结束今天上午的全部行程。今天下午,采风团成员将走进百龙潭风景区。
张湾区
【11:30】
采风团走进黄龙壹号生态园参观走访。
黄龙壹号生态园属黄龙生态文化旅游区子项目之一,是湖北省、十堰市和张湾区三级政府2013年重点项目,位于黄龙镇斤坪村。规划占地面积为386亩,总投资2.2亿元,2012年始建,建设周期2年。
该项目由中国农科院下属北京中环易达科技园艺设施有限公司和日本利根川规划设计,国内最大温室生产企业上海都市绿色工程有限公司承建,属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省内填补空白项目。
项目包括高新农业技术展示馆、绿色生活馆、热带风情馆、蔬菜花卉馆、生态餐厅等5个温室场馆和配套设施及园区环境营造。
【10:55】
采风团成员走进位于张湾区境内的十堰市循环经济环保科技园,参观了解张湾区在循环经济领域的成效和经验。
十堰市循环经济环保科技园包括“十堰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十堰市工业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和“十堰市餐厨废弃物处置中心”三个项目。
十堰市医废处置中心,占地12亩,总投资2300万元,2008年10月投入运营,日处理医疗垃圾5吨,基本满足5县1市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要求。处置中心医疗焚烧生产线为全自动化、无害化,在国内行业领先,彻底解决十堰市医疗垃圾二次污染问题,更好保障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安全。
危废处置中心占地0.4公顷,总投资5200万元,日处理能力20吨,年处理危险废物6600吨。该项目采用回转窑焚烧处置工艺,主要处理对象为油漆废渣及含油废物等工业废物,可解决十堰部分危险废物处置及医疗废物应急处置难问题,有利于树立生态文化旅游城市的形象,有利于打造“百万辆汽车城”的城市名片。
十堰市餐厨废弃物处置中心占地28亩,总投资9968.81万元,采用“预处理+厌氧发酵+沼气发电”工艺处理餐厨垃圾,包括餐厨垃圾预处理系统,厌氧发酵系统,沼气综合利用系统,废气处理系统及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日处理餐厨垃圾150吨,服务范围覆盖十堰市城区,包括张湾区、茅箭区、郧阳区、白浪经济开发区及武当山旅游经济开发区。
【9:45】
采风团来到张湾区境内的远景零碳智能电池产业园参观,实地了解张湾区在绿色低碳产业方面的发展情况。
远景零碳智能电池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20亿元,是实现“双碳”目标、引领行业快速发展、助推地方经济倍增的重大项目。
远景动力公司是全市新能源电池产业的链主企业、龙头企业,也是远景科技集团在十堰布局的五大项目之一。张湾区专门成立项目建设指挥部、区建设协调服务工作专班和远景动力公司项目专班,三方合署办公,推进项目建设。2022年,该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目标。
今年6月底,项目规划的7条产线将全部调试完成,今年年产值将突破100亿元,税收10亿元。
远景动力零碳产业园项目建设总进度已完成九成以上,正全力冲刺最后收尾工作。
目前,产线调试与厂房建设同步进行,项目首条商用车插电式动力pack组装线实现量产,首条电芯生产线第一批设备正陆续进场。
【9:00】
采风团成员走进张湾区岩岭社区半山尚小区,深入了解该小区在共同缔造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半山尚小区是张湾区共同缔造示范小区,共同缔造理念改变了“干部干,群众看”的疏离,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半山尚小区位于凯旋大道98号,规划总建筑13.9万平方米,1008户2500余人,在册党员192名。近年来,通过社区党委引导、小区党支部牵头,党员示范、“三方”联动、发动群众、全员共治,形成辖区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近年来,该小区从信访矛盾突出小区一举转变成为全区治理的示范。
“三方共商”推进决策共谋。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健全“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和“小区党支部、业会委、物业公司三方”协调议事组织,解决好居民的“门前事”“烦心事”。
“两长三员”促进发展共建。发挥“两长三员”(“两长三员”即:党小组长和楼栋长;安全员、卫生员、物管员)自治力量,带动居民参与“小手拉大手”、植“爱心树”、护栏清洗等清洁美化家园等志愿服务活动,居民自治得以体现。
“志愿管家”助力建设共管。依托小区邻里中心红色阵地,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建立“小区志愿管家”志愿服务队,辐射居民参与达200余人,组建了小区红歌团、舞蹈队、乒乓球队等社团组织,构建了以新“兴趣”为纽带的“新熟人社会”,促进了社区生活共同体的形成。
积分评比做实效果共评。制定《楼栋积分管理考评细则》,设置四大类考核积分评比制度,每月组织栋楼的“两长三员”进行民意评比,在楼栋间激起了争获“流动小红旗”热潮。
群策群力实现成果共享。通过共谋共建共管共评的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机制落实,解决了消防通道乱停车、小区门口斑马线红绿灯安装等民生实事。开展消夏纳凉晚会、清洁家园等志愿活动,将“乐民”和“育民”紧密结合,共享幸福生活。
【8:20】
采风团成员乘车前往张湾区展开第三天的参观走访活动。
张湾区面积657平方千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截至2021年10月,张湾区下辖2个乡、2个镇、4个街道、1个开发区、1个工业新区。1980年,十堰市设立张湾副县级街道,1984年5月,十堰市撤社设区建乡,设立张湾区。张湾区有襄渝铁路、316国道横穿东西,209国道纵贯南北,福银高速公路十堰至漫川段及其支线十堰至白河段从张湾区穿境而过,在区内设十堰西、张湾、黄龙3个互通。2019年3月6日,张湾区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张湾区内有东风汽车工业旅游区、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著名景点。
【8:00】
3月24日,由市网信办和十堰日报社联合举办的“堰遇车城共见幸福“网络大V十堰行2023年采风活动继续进行。今天上午,由多位媒体记者和网络大V组成的采风团将走进张湾区的社区、企业,从生态环保、经济发展等角度深入了解张湾区。
3月23日
郧阳区
【18:30】
经过一整天的走访,采风团结束了全天的采风活动。明天,参与本次活动的媒体记者和网络大V将走进张湾区,走进张湾区的企业,社区和乡村。
【18:05】
采风团成员走进龙韵村村史馆和中国红色报纸展览馆,深入了解龙韵村的发展历史,以及该村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所做出的成绩和经验。
【17:40】
采风团成员抵达郧阳区柳陂镇龙韵村,参观探访该村的共享生态农场。
近年来,龙韵村立足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实际,以文旅产业主导,以香菇袜业兜底,以生态农业探索,全面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党员干部和能人大户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上发挥作用。因人而异谋划产业,将村民紧紧依附在各个产业链上,充分发挥和调动村民积极性,致力共同发展、共同致富。
市场带动,共建文旅产业。坚持把安置与兴业同步谋划,利用市场主体,同步建成记忆街、工坊街、风情街三条文创街区,打造“农、旅、文、商、学、艺”综合体,大力发展旅游业,解决易迁群众就业难的问题。景区内以花布、古玩、字画、奇石、瓷器、餐饮等业态为主,整个商业街区已入驻41家商业。年可实现稳定就业266人,产值3660万元。
【16:38】
采风团成员来到青龙泉社区的棉伙棉伴袜业工厂,近距离了解从一根丝线到一双袜子的制造过程,同时了解青龙泉社区居民在家门口上班的幸福生活。
【16:05】
参观完香菇小镇,采风团成员又来到青龙泉社区居委会,体验了解青龙泉社区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
【15:25】
采风团抵达郧阳区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在这里,媒体记者与网络大V们参观了香菇小镇。
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北接郧府大道,西南面朝汉江,东交郧十高速,距离郧阳城区8公里,辖区面积3.87平方公里。
该社区集中安置全区18个乡镇243个村4152户14892名易迁对象,是全省最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成立4年来,青龙泉社区搭建“1+2+N”产业体系,建设香菇产业园、袜业产业园,开发小作坊、小物流、小买卖等就业岗位,实现了“一户一产业目标”。
2022年,青龙泉社区平均人均可支配收入17230元/人,同比增长13.8%。
体系为要,以融促稳。青龙泉社区构建起了“社区党委—党支部—网格党小组”三级服务阵地,搭建“三员三长”队伍体系,落实“六查六防”工作机制,推进“五治”融合治理方式,引领社区居民强化融入感、提升认同感、形成自豪感。
丹江口市
【12:45】
12时45分,今天上午的行程全部结束。今天下午,采风团成员将抵达郧阳区,前往郧阳区的香菇小镇、杨溪渔村、龙韵村等地进行实地探访。
【12:35】
采风团成员乘车抵达丹江口市蒿坪镇,实地探访蒿坪镇蒿坪村现代农业草莓产业园。
蒿坪镇蒿坪村现代农业草莓产业园紧邻集镇,园区占地总面积600亩。已建成草莓观光采摘区、草莓科研育苗区和草莓高产种植区3个产业片区,辐射蒿坪村、王家岭村、余家湾村、观音庙村等4个村,每年可带动周边160余名群众在园区务工增收,培育11户本地农户发展草莓种植产业。2022年3月,“蒿坪草莓”获得“2022年度受市场欢迎草莓区域公用品牌”荣誉称号,其中“初恋的味道”、“天使8号”荣获中国草莓品牌大会组委会颁发的“2022全国优质草莓擂台赛金奖”。
草莓观光采摘区由十堰市绿领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运营,占地200亩,建设有高标准智能大棚18栋,球形展示大棚1栋,物联网控制中心1栋,配备了水肥一体控制中心、气调贮藏库、微型气象站、水培展示及相关设备。主要种植“初恋的味道”、“香野”、“红颜”等多个优质草莓品种,年产草莓10万斤,年产值200余万元。草莓科研育苗区由沈阳农业大学草莓研究团队管理运营,占地200亩,主要建设有品种选育中心、组培脱毒中心、智能控制中心、莓农培训中心、种质资源圃、工厂化育苗中心,由吴迪老师牵头成立的5名硕博研究生研究团队常驻工作。研究草莓源种248个,每年观测草莓品种22个,年可培训当地莓农1000人次,年可育优质草莓苗300万株,年产值400余万元。草莓种植区由丹东吴氏馨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管理运营,占地200亩,主要建设有草莓地栽大棚48栋,草莓储藏车间1栋,草莓包装车间1栋,目前正在建设,8月份完工并投入使用,预计可实现年产草莓鲜果40万斤、年产值2000万元的目标。
【10:13】
上午10时13分,采风团成员沿环库公路抵达丹江口市碧水连天观景台,欣赏丹江口库区及环库公路的壮美景色。
丹江口的环库公路全长429公里,跨越丹江口市、郧县、郧西、武当山特区四地。一边依临清澈的丹江口水库和幽深多姿的岛屿,一边是国家森林公园,沿途更是一幅三季有花,四季见绿的秀美风光,被誉为“一条深呼吸的路”。“碧水连天”是环库路第一个观景台,从这里可以领略碧波荡漾的丹江口水库上水雾缭绕,远处山色葱茏有致,山尽水出,水流山动,别有一番情趣。值得一提的是,环库路上分布的这50个观景台,全部为修路时的废弃土场,工程弃土弃碴利用率达到95%以上,通过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碧水连天观景平台是其中一个废弃土场,经过改造后成为环库公路江南段最大的观景平台。丹江口以一库清水为“引子”,做好“山水一体”融合发展大文章,立足大山、大水、大森林,筑牢天蓝、地绿、水清、城美四条生态底线,健步迈入了建设宜居宜业宜旅的生态滨江城市的快车道,成为了北方“水缸”的坚定守护者,也铸就了生态滨江城的大美山水之无穷魅力。观景台上面向远处放眼望去,姿态各异的群岛尽收眼底。
【9:30】
上午9时30分,采风团一行登上丹江口大坝。
丹江口大坝(丹江口水力发电厂),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城区,在汉江与其支流--丹江汇合口下游800米处。工程水工建筑物由混凝土坝、电站厂房、升船机提升系统及上游30公里的两座引水渠道组成。它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和自行管理的以防洪为主,兼有发电、灌溉、航运、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它不仅是根治汉江、开发汉江的关键工程,而且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佳的水源工程。挡水建筑物丹江口大坝总长2.5公里,工程最大坝高97米,坝顶高程162米,内装6台发电机组,装机容量9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40亿度。
丹江口大坝景区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城区,在汉江与其支流丹江汇合口下游800米处,是以丹江口水利枢纽为核心的水利风景区,由水利工程观光区、亲水休闲健身区、水利科普展示区、水源生态体验区、游客度假服务区等五大景观组成。
丹江口水利枢纽位于汉江中上游,是治理开发汉江的关键性控制工程,南水北调中线控制工程,汉江流域规模很大的水利枢纽工程。由混凝土坝、发电厂房、升船机提升系统及上游30公里的两座引水渠组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05年开始实施,丹江口大坝坝顶高程由162米加高到176.6米,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工程近期平均调水95亿立方米,远期平均调水规模可达130亿立方米。
【8:50】
上午8时50分,采风团成员集中参观南水北调工程展览馆。
南水北调工程展览馆旨在展现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发展历程。展览馆以弧形的主体建筑与圆形水池相结合,有力的显现了三个原有构筑物的重要纪念性,设计意念上以水滴为主题,仿佛水滴从天而降散落在阶梯式的建筑主体上,并且水滴沿着建筑从高到低的方向由少聚多,最终融入圆形水池中,象征了南水北调工程由南向北输送水源,聚少成多,滋润北方阔土的现实意义。南水北调工程展览馆分前、中、后三厅。前厅高一层,水波式玻璃外墙设计,通透明亮,节能环保;中厅采用全封闭式水泥墙体,如同丹江口大坝坝体一样坚固挺拔;拥有两层的后厅,一层与前厅外墙设计相呼应,二层采用封闭式造型,清晰再现水域动感和质感。
【8:40】
3月23日,“堰遇车城共见幸福“网络大V十堰行2023年采风活动继续开展。今天上午,参与本次活动的媒体记者及网络大V将对丹江口市境内的南水北调工程展览馆、丹江口大坝、碧水连天观景台、蒿坪镇草莓小镇等点位进行观光走访。
丹江口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上游,地处江汉平原与秦巴山区结合部、鄂豫两省交界处。全市总面积3121平方公里,辖20个镇(办、处、区)、194个村,总人口47万,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百佳幸福县(市)。2013—2019年连续七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工作成绩突出单位”,入选湖北省21个高质量发展重点县(市)。历史文化比较悠久。4000年前,大禹在此治水,2500年前后,孔子屈原先后到此作歌,孕育了沧浪文化。丹江口市建置历史达2200余年,春秋战国史称均陵,自秦代设武当县,隋唐改称均州,民国始称均县。老县城1958年修建丹江口水利枢纽时全部淹没,现址依坝建城,因地处丹江汇入汉江的口子处而得名。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198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甲类开放城市。城区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素有“中国水都”之美誉。旅游资源比较独特。境内世界文化遗产、5A级风景区、道教圣地—武当山与南水北调中线源头、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丹江口水库珠联璧合。全市现有丹江口大坝、静乐宫、太极峡、南神道、沧浪海等A级以上景区14个,近年来,武当大明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念园等文旅项目相继建成,是全国水上摩托艇大赛的定点举办城市。先后荣获“国家旅游名片”、“中国美丽山水城市”、“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等荣誉称号。丹江口市经济发展初具规模。汉江集团、农夫山泉在此投资兴业。全市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71家,上市企业1家,形成了汽车及装备制造、水资源及农副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轻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为主的产业格局。
3月22日
房县
【17:30】
第一天的采风活动圆满结束。明天,参加本次活动的记者和网络大V们将前往丹江口市城区、习家店镇等地进行参观。
【17:05】
采风团抵达北京忠和房县生物食品有限公司参观。
北京忠和房县生物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注册资本8000万元,由北京忠和集团投资兴建。该项目是南水北调房县与北京市房山区对口协作成果之一,作为京堰启动对口协作以来的第一个产业类大项目,北京忠和房县生物食品有限公司食品加工项目是房县打造百亿黄酒产业的重要抓手,也承载着两地人民的殷殷期望。
黄酒车间主要是洑汁酿造与米香型白酒酿造,可实现10万吨黄酒酿造,目前已投入使用。包装车间已安装完成七条全自动、半自动包装生产线,包括36000瓶/h的PET吹灌旋一体生产线、24000瓶/h的玻璃瓶全自动灌装线、易拉罐无菌罐装生产线、全自动5L桶装生产线以及其他三条半自动包装生产线,实现各种异形瓶型的灌装生产。公司主营产品有“忠和”系列洑汁、气泡黄酒和、“矿纯”系列饮用天然矿泉水、苏打汽水、都星系列白酒等等。房县黄酒酿造技艺历史悠远,被列入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司与北京工商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充分发挥黄酒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上的优势,共同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在房县黄酒酒曲制作工艺和品质、黄酒的工艺和品质,以及新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16:20】
采风团成员来到湖北恒达纺织有限公司参观。
湖北恒达纺织有限公司是湖北省单体面积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单体效益最好的纺织成套设备企业,公司总投资10亿元,占地200亩,建设厂房10万平方米。公司引进了世界领先的纺机生产商德国赐莱福、瑞士立达、意大利萨维奥等全球最顶尖的设备,现有棉纱生产线等设备655台(套),纺纱规模达10万锭,年产值15亿元左右,税收3000万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100个。同时为房县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提供了优质原材料保障,带动房县出口创汇达3亿美元,较好地填补了国内纺织产业高端新材料市场空白,缓解了华中纺织市场原材料供应紧张局面。
【15:15】
采风团抵达上湾村,参观走访该村的乡村建设情况,并参观该村的鸳鸯柏古树。
鸳鸯柏树位于上湾村村委会河对面,传说是“庐陵”李显被贬房县,由韦皇后亲自栽种,距今已有千年。千年“鸳鸯柏”组成的“巨伞”高达数十米,浓荫遮地,成为村民纳凉休憩的好去处,古柏冠如华盖,庇护了一代代村民,成为上湾村最典型的标志,因此又被老百姓称为“鸳鸯树”“神仙树”“皇帝树”。
【14:45】
采风团抵达房县化龙堰镇上湾村,冒雨参观该村的设施蔬菜大棚基地。
化龙堰镇上湾村位于房县县城以西20公里,是省、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共同缔造”示范村。
近年来,该村深入贯彻“共同缔造”理念,走好“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农旅融合”发展路线。
上湾村蔬菜基地主要种植辣椒、莴笋、西红柿等反季蔬菜,推进“农超对接”营销模式,产品主销十堰、荆州、襄阳等地,旺季日均可产蔬菜5万斤。为不断提高农户种植效益,片区实行“市场主体+基地+农户”合作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群众基地务工等方式,把市场主体与农户连成一个利益共同体,采取“租金+薪金”链接模式带动群众增收,2022年提供就业岗位400余个,发放土地租金60余万元,发放薪金300余万元,有效带动200户村民就业增收。
【14:00】
采风团来到项家河村茶叶示范基地参观。
项家河村茶园系2021年春季栽植,全部为无性系繁殖茶苗,新增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为打造高端有机绿茶基地,采用有机方式种植,施用项家河村有机肥场自主生产的有机肥,为加强管理,村委会牵头成立房县馨香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由专业合作社对茶叶基地进行统一管理,避免出现重建轻管现象,项家河村茶叶基地在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村上群众共同致富,茶叶基地通过流转村上群众土地按照每亩租金500元,每亩管护费500元的标准,全部按时兑付给村民,村上群众通过在茶叶基地务工,参与茶叶基地管护,户均年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
【13:30】
采风团开启今天下午的采风之旅。今天下午,采风团将对门古寺镇项家河村,以及房县恒达纺织工业园、房县北城工业园等地进行走访。
门古寺镇项家河村地处房县西南,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门古寺镇立足自身优势,紧扣农业大镇定位,围绕“村村有特色、户户有产业、人人有事干、月月有收入”的目标,采取“扩、稳、引”举措,着力构建万亩烟叶、万亩茶叶、万亩中药材、万头肉牛养殖“四个一万”的产业发展格局,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以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乡村振兴工作坚实的物质基础。项家河村作为门古寺镇乡村振兴示范村,以建设农业田园综合体为发展主脉络,以促进群众增收为发展目标,按照“找准路子、想好法子、多出点子、挣到票子”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发展思路,把乡村振兴和村情、户情有机结合,围绕党委中心发展思路,制定特色发展布局,引领群众参与,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12:18】
采风团抵达房县门古寺镇项家河村。1800多岁的大柳树下,热情的村民以民间锣鼓表演迎接参加本次活动的记者和网络大V。
【11:00】
采风团成员参观陈家铺村云来简宿。
云来简宿是由陈家铺村村投公司将闲置资产老旧房屋、土地林地入股,本镇返乡能人柯昌兵和新乡人程华振投资1000余万元合股建设,通过旧物利用+新型材料研发打造成的集生态康养、休闲娱乐、绘画创作于一体的特色民宿。目前,一期8栋已投入运营,二期12栋正在施工建设,预计12月全部投用;同时,云来简宿也是窑淮镇乡村振兴研究院,农业专家魏晓明工作室,村投筹资办和樸樸心童画工作室。
【10:45】
媒体记者及网络大V们走进陈家铺村的归心书院采风。
归心书院是由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工作者、圆明园早期艺术家之一、宋庄艺术家村开拓者、北京七彩霞光艺术培训中心创始人张惠平老师设计建造的。张惠平老师2018年来到陈家铺村采风,感受到陈家铺村淳朴的民风,优美的环境,便在此创办了归心书院,并将七彩霞光艺术培训中心扩展至陈家铺村。张惠平老师利用寒暑假期带领北京的学生到此写生,亲自教授窑淮镇学生40余名,点燃了山区孩子的绘画梦想,让艺术的种子在乡村土地上生根发芽。
【10:30】
采风团成员来到陈家铺村的采摘园参观并品尝这里种植的草莓。
【10:10】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之后,采风团顺利抵达房县窑淮镇陈家铺村。在这里,网络大V及媒体记者们将对该村的政治生活馆、文化长廊、采摘园、云来简宿、归心书院、醉美乡村特色餐厅等点位进行观光走访。
窑淮镇陈家铺村位于房县县城以西40公里,近年来,该村以茶为媒,通过茶叶搭台,艺术植入,旅游唱戏,培育茶文旅融合的新型发展路径。通过开发“茶+”山、“茶+”村、“茶+”作坊、“茶+”宿、“茶+”亭等新型旅游业态,建设以休闲、旅游、度假为主的茶旅融合,以培训教育、科研科普、夏令营为主的茶科融合,以茶餐、茶艺、茶具、茶蜜等为主的茶产业融合,聚力打造“生态宜居、魅力宜业、休闲宜游、健康宜养”乡村振兴示范村。
【8:15】
由媒体记者和网络大V组成的采风团登上大巴,由十堰城区出发,一同前往本次活动的第一站——房县窑淮镇陈家铺村。

-
房县陈家铺村:以茶为媒 培育茶文旅融合的新型发展路径
窑淮镇陈家铺村位于房县县城以西40公里,近年来,该村以茶为媒,通过茶叶搭台,艺术植入,旅游唱戏,培育茶文旅融合的新型发展路径。
-
房县上湾村:推进“农超对接” 旺季日均产蔬菜5万斤
上湾村蔬菜基地主要种植辣椒、莴笋、西红柿等反季蔬菜,推进“农超对接”营销模式,产品主销十堰、荆州、襄阳等地,旺季日均可产蔬菜5万斤。
-
丹江口环库公路:三季有花 四季见绿,“ 一条深呼吸的路”
一边依临清澈的丹江口水库和幽深多姿的岛屿,一边是国家森林公园,沿途更是一幅三季有花, 四季见绿的秀美风光,被誉为“ 一条深呼吸的路”。
-
丹江口市蒿坪村:现代农业 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蒿坪镇蒿坪村现代农业草莓产业园紧邻集镇,园区占地总面积600亩。已建成草莓观光采摘区、草莓科研育苗区和草莓高产种植区3个产业片区,每年可带动周边160余名群众在园区务工增收,培育11户本地农户发展草莓种植产业。
-
郧阳区龙韵村:发展生态农业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坚持把安置与兴业同步谋划,利用市场主体,同步建成记忆街、工坊街、风情街三条文创街区,打造“农、旅、文、商、学、艺”综合体,大力发展旅游业,解决易迁群众就业难的问题。
-
郧阳区青龙泉社区:产业振兴 居民在家门口上班
采风团成员来到青龙泉社区的棉伙棉伴袜业工厂,近距离了解从一根丝线到一双袜子的制造过程,同时了解青龙泉社区居民在家门口上班的幸福生活。
-
十堰医废处置中心:日处理医疗垃圾5吨 技术国内行业领先
处置中心医疗焚烧生产线为全自动化、无害化,在国内行业领先,彻底解决十堰市医疗垃圾二次污染问题,更好保障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安全。
-
远景零碳智能电池产业园:实现“双碳”目标 助推地方经济倍增
远景零碳智能电池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20亿元,是实现“双碳”目标、引领行业快速发展、助推地方经济倍增的重大项目。今年6月底,项目规划的7条产线将全部调试完成,今年年产值将突破100亿元,税收10亿元。



主管:中共十堰市委宣传部 主办:十堰日报传媒集团 出品:秦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