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说,全面通水5年来,南水北调工程供水量逐年增加,受水区水资源短缺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南来之水提高了受水区4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保证率,从原来的补充水源逐步成为沿线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水源,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亿人。
-
光明日报聚焦十堰:走绿色发展之路 为北京送去最甜汉江水
汉江在十堰境内被人工截流后,形成1000余平方公里的人工湖——丹江口水库。汉江自此北上向京津冀豫5859万人民供水近260亿立方米。十堰市被称为“北方水井”。
-
南水北调中线安全运行2000天 累计调水300亿立方米
截至6月3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不间断安全运行2000天,累计调水量突破300亿立方米,沿线6000多万人直接受益。
-
记者重走调水路:日夜不休,清澈汉水下穿黄河奔涌向北
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单项工程中投资最大、难度最高、技术最复杂的工程,也是中线的控制性工程和咽喉工程,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水利工程。
-
记者重走调水路|天下第一渡 让平顶山人首先受益于汉水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尚未正式通水时,沙河渡槽为缓解旱情开启紧急应急调水,有效缓解了平顶山城区百万人的供水紧张问题。平顶山市因此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第一个受益城市。
-
新华社| “远水”解“近渴”告别苦咸水 千里“南水”润燕赵
5年来,来自丹江口水库的长江水顺着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千里奔流而来,滋润燕赵大地,带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
北京日报| 水变甜了!南水经过8道工艺,才能调出“北京味儿”
从丹江口水库长途跋涉1276公里后,南水来到了北京。郭公庄水厂是南水进京的第一座水厂,在这里,南来的原水要经过8道工艺,才能调出“北京味儿”。
-
大河网|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5周年 1432公里明渠如何保证水质
关于水质,鹤壁管理处负责调度的工作人员丁志广介绍,2018年检查淇河倒虹吸涵洞情况时,发现涵洞内除一些贝类外,几乎没有泥沙,“这也能充分说明干渠的水质是好的。”
-
新华社|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以“绿水青山”保“清水北上”
在生态修复方面,十堰共投资15.6亿元完成了45个汉江干支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近3年来,全市完成人工造林近2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约700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4.72%。
-
【碧水情深·重走调水路】垭口开窗过大江 圆了千年调水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成就一方特色美食。无论走到南阳盆地的哪个地方,南阳人都对方城那碗放了油辣椒的高汤烩面念念不忘。
-
新京报| 南水北调通水五年:40多座城市受水 1.2亿人直接受益
五年来工程安全平稳运行,经受住了特大暴雨、台风、寒潮等极端天气考验,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和断水事件,供水量持续增长,水质稳定达标。
-
人民日报| 南水进京直接受益人口超1200万 “水碱少了,沏茶香了”
“我是北京首批喝上南水的市民,这几年,水碱少了,沏茶香了。”赵飞艳切实感受到南水进京给普通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
-
人民日报| 南水北调东中线——五年累计调水近三百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工程优化了水资源配置。工程累计调水量近3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亿人,成为多个重要城市生活用水的主力水源。
-
重走调水路:千里干渠第一跨!这里创下“世界之最”
陪同采访的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渠首分局邓州管理处工程科负责人常兆广告诉记者,湍河渡槽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第一个大型控制性工程,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U形渡槽工程。
-
《碧水情深·重走调水路》第十六期——汉水奔涌千里抵京 流入千家万户
-
《碧水情深·重走调水路》第十五期——明渠转暗管 汉水地下穿行进北京
-
《碧水情深·重走调水路》第十四期——清澈汉水成天津城市供水“生命线”
-
《碧水情深·重走调水路》第十三期——汉水来了,白洋淀“活”了!
-
《碧水情深·重走调水路》第十二期——水长情更长,修坝人后代带头惜水节水!
-
《碧水情深·重走调水路》第十一期千年大计筑伟梦 南水北调润雄安
-
碧水情深·重走调水路》第十期汉水在此一分为二,5年向京津供水97亿m³
-
《碧水情深·重走调水路》第九期护水巡逻,守好清甜汉水永续北上!
-
《碧水情深·重走调水路》第八期汉水助力滹沱河生态修复
-
《碧水情深·重走调水路》第七期碧波滋润古城安阳 红旗渠有望喝上汉水
-
《碧水情深·重走调水路》第六期汉水穿越焦作城 半城青山半城水
-
《碧水情深·重走调水路》第五期汉水穿黄奔涌向北:穿黄工程
-
《碧水情深·重走调水路》第四期天下第一渡:沙河渡槽
-
《碧水情深·重走调水路》第三期垭口开窗过大江:方城垭口
-
《碧水情深·重走调水路》第二期千里干渠第一跨:湍河渡槽
-
《碧水情深·重走调水路》第一期汉水北送的取水口:陶岔渠首


主管:中共十堰市委宣传部 主办:十堰日报传媒集团 出品:秦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