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和林(左一)为游客讲解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特约记者 陈昌荣 通讯员 张丙波
一尊1米多高的石雕兵俑、剪纸大师余曼白的全套剪纸、古代竹山印牌、唐代武士石雕立像、老式织布机……在竹山县官渡镇秦巴民俗博物馆里,陈列着4万余件大大小小的老物件。而这个民俗博物馆的创始人,竟是一个叫曾和林的“豆腐郎”。
8月29日,记者随参观团走进曾和林的民俗博物馆,各种老物件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豆腐郎”钟爱“老物件”
今年62岁的曾和林是竹山县官渡镇的普通农民,从小就喜欢收集老物件。“我小时候就爱好收藏旧物件,铜钱、毛主席像章、瓶瓶罐罐一概不放过。”曾和林告诉记者,他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次,看到同学手里拿着“袁大头”,十分喜欢,便用自己平时省吃俭用才攒下的零花钱买了下来,因为这件事还挨了父母的训斥,但都挡不住他对老物件的喜爱。
1980年,曾和林高中毕业后,回乡开起豆腐坊。他一边经营豆腐坊,一边忙里偷闲找寻、购老物件。“很多老物件在外人眼里就是破烂,但在我眼里却是宝贝。”曾和林告诉记者,当时他家住的是四间平房,一间用作打豆腐,其它三间摆满了老物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藏品越来越多,到本世纪初,已有各类藏品上万件。于是,他租下一家酒楼,又投资10多万元进行装修,将其改造为文物展厅。
2007年4月25日,他创办的竹山县首家“秦巴民俗馆”正式成立,免费供游客参观。“我建民俗博物馆,目的就是让人们记住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农耕文化。”曾和林说。
游客参观秦巴民俗博物馆
“水盂”牵线喜结良缘
30多年前的一天,正当夏忙,曾和林家来了一位漂亮的姑娘。她叫贺显梅,家住官渡镇马峪河村。贺显梅一到曾家,就像自家人一样帮忙洗碗、喂猪、打豆腐,忙得不亦乐乎。曾和林的父母看在眼里,非常喜欢。
原来,贺显梅是曾和林的远房表妹,两人青梅竹马,还是高中同学,互相都有好感,但谁都没有说破。高中毕业后,曾和林每天忙着打豆腐、开加工厂,跟贺显梅很少联系。而贺显梅的父母忙着给她相亲,希望她嫁个好人家。
“爸妈,我的婚事不用你们操心,我已经有意中人了。”贺显梅对父母说,她喜欢曾和林,便找了个借口到曾家玩,想看看他的态度。
这次见面,两个年轻人聊家常、聊创业、聊理想,情投意合,确立了恋爱关系。贺显梅回家时,曾和林带着礼物相送。
曾和林勤快能干,加上长相清秀、态度谦和,贺显梅的父母也很喜欢。但对于女儿的终身大事,他们经过反复考虑,觉得曾和林有些“不务正业”,最后还是不同意女儿跟他交往。
虽然贺显梅父母反对,但曾和林和贺显梅都没放弃,两人一起商量应对之策。
在贺显梅家,曾和林看到一件清代陶瓷水盂,状如老虎,图案精美,煞是可爱。贺显梅对他说:“你不是会鉴赏古董吗?我家的陶瓷水盂,听说年代很古老,你咋不在我爸妈面前露一手,让他们见识一下你的本事?”
一语惊醒梦中人。第二天,曾和林来到贺家,把这件陶瓷水盂的来历、特点、价值说得头头是道。贺显梅的父母听了直点头,觉得这个小伙子有文化,他收藏老物件不是“败家”行为。
就这样,两个年轻人的婚事水到渠成。
1985年,曾和林和贺显梅办理了结婚登记。婚后,小两口一边卖豆腐,一边开粮食加工厂,还利用豆腐渣和粮食加工剩余的麸皮、谷壳养猪。最多的时候,他家一年养了30多头猪。夫妻俩挣了钱,除了改善生活,剩下的钱都用在了收藏上。
每件藏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2009年,因堵河下游建潘口水电站,官渡镇面临整体搬迁。为把历史文化街区的灵魂留下,也为支持曾和林把事业做大,竹山县、官渡镇领导把新集镇的一块4000平方米的地皮划给曾和林,让他办一个更大规模的民俗博物馆。
领导的支持、各界的期望,极大地鼓舞了曾和林。为了筹集办博物馆所需的450万元资金,他借遍亲戚朋友,还向银行贷款200万元。2012年,一座4层仿古建筑——秦巴民俗博物馆建成开馆。
8月29日,记者在秦巴民俗博物馆看到,馆内设有余曼白剪纸纪念馆、红色文化展、文物杂宝展、民俗遗物展、匾牌对联展、古典家具展、票证钱币展、雕花工艺展、石雕作坊展、佛像神像展等展区。曾和林介绍,该馆展出文物4万余件,其中国家级文物数十件。最具代表性的馆藏有印证上庸文化发源的庸戈、北宋太平兴国时期的竹山县印牌、唐代武士石雕立像等,还有剪纸大师余曼白及其徒弟的全套剪纸和绘画作品。馆内秦巴地区农耕民俗用具一应俱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皆有收纳,系统展示了秦巴地区的历史民俗文化。
一个别人不卖的香炉,曾和林盯了3年,最后如愿以偿收购;为了收集文物,鄂西北、陕南、川东、重庆的山乡村镇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累了在车里休息,饿了就吃带的干粮……在曾和林眼里,他收藏的老物件不一定有多高的经济价值,但它们都是记录时代的无价之宝。
这里的每件藏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著名剪纸艺术家余曼白,是从官渡镇走出的文化名人。为建余曼白剪纸艺术纪念馆,曾和林先后3次远赴四川自贡,拜访余曼白大师的后人和弟子,请他们协助收集购买民间现存的大师遗作遗物等。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执着与热忱感动了每一个受访者,陆续收回余曼白各类遗作遗物200多件。
10余年来,秦巴民俗博物馆共接待游客数十万人次。曾和林曾获评“感动竹山”十大人物、“十堰市文化工作先进个人”“竹山县优秀政协委员”等,很多媒体报道过他的事迹。
从最初的盲目收购,到如今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收藏,曾和林的收藏路越走越顺。“我会继续丰富博物馆的馆藏内容,不断挖掘馆藏文物的价值,使古老的农耕文化和红色文化传承下去。”曾和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