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污分流” 让污水入厂 清水入河
今年4月,湖北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选定了5个试点小流域,其中,十堰市茅塔河就是首批试点之一。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抢抓这一省级试点重大机遇,探索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和模式,以小流域综合治理推动产城融合。
最近,十堰经开区白浪中路的荣港小区地下污水管网改造刚刚完成,新修砌的雨水沟沿小区进入排水渠,楼栋排污管全部接入地下污管网,“雨污分流”让居民彻底告别了“一雨成涝”的困境。
十堰经开区荣港花园小区居民 莫本清:“这次改造以后,小区环境改善了很多,现在环境也好了,老百姓心情也好了。”
茅塔河流经十堰经开区段全长10.8公里,流域面积49.5平方公里,涉及5个行政村、4个社区,常住人口达10.3万人。这些“城中村”中自建房、小产权房较为普遍,加之建设初期规划设计不足,地下管网分布混乱,不少老小区多为雨污合流,让居民生活品质大打折扣。
十堰经开区荣港花园小区居民 莫本清:“以前污水到处流,臭烘烘的,夏天人都不敢往那儿走,下雨了以后到处脚都下不下去。”
茅塔河有16条支沟,在这次“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中,不仅要畅通连接千家万户的“毛细血管”,更要将这些污水进入“主动脉”。为了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十堰市经开区将16条支沟划分为9大片区,进行“一沟一策”针对性整改,确保居民生活污水应接尽接。按照“管沟同改、水岸同治”原则,十堰经开区将茅塔河小流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分为“立行立改”“零星整改”“大型工程”3大类,分类施策,统筹推进。
十堰市经开区城乡建设局市政科工作人员 周政:“此次专项行动预计今年年底全面完工,完工后将确保支沟沿线及片区,所有污水、雨水管道规范接入,污水入管,清水入河。”
目前,十堰经开区已新建污水管道6.4千米,雨水管道1.1千米,支沟检查井及接入井改造118座。此外,还对茅塔河道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对河床进行整体清淤,打造出休憩园、河道生态修复带、河道生态廊道等景观,一条水清、岸绿、景美的茅塔河正在经开区涓涓流淌。
十堰市经开区流域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许锋:“我们还建立了长效机制,将茅塔河及16条支沟、污水管网管护费用、纳入了我们区级财政预算,组建了45人的专职队伍,负责河道、支沟的日常保洁和管护,确保茅塔河流域的水质,持续稳定达标。”
“接管入厂” 让工业污水应收尽收
十堰经开区企业众多,近年来,随着汽车制造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已建起6大工业园区,聚集了上千家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工业污水治理成为当地水污染防治的重点。今年,经开区通过实施供排一体化、厂网一体化,全区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
在十堰经开区东风华神汽车有限公司污水处理站,两座磷化废水调节池和高浓度废水调节池正在轰隆隆地运转,从车间排出的污水在池内不断翻滚,经过絮凝、沉淀、过滤等8道工艺处理后,进入市政主管网。
东风华神汽车有限公司车身事业部安技环保部部长 杨明军:“我们日处理能力大概在300多吨,年产生量大概在10万吨左右,处理以后,达到了一个综合3类的排放标准。”
在十堰经开区,像东风华神这样的规上企业有200多家。以往,这些企业的工业污水都依靠自建微处理站处理,再将综合3类尾水通过市政管网排入泗河污水处理厂处理,达到地表4类后排入河中。为了让水质达标出厂,经开区在企业设立废水在线检测室,通过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平台,实时监测企业的废水排放情况。
十堰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三大队副大队长 周中华:“如果发现企业有超标的情况,我们的电脑端和我们的手机端会进行预警,我们会第一时间到现场调查核实处理。”
泗河污水处理厂年处理量达50万吨,但随着园区入驻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工业废水也与日俱增,泗河污水处理厂已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今年5月,十堰市东部新区综合污水处理厂建成,每天可处理污水1500吨,能消化处理两大工业园的60多家企业污水及周边约3万名群众的生活污水。
十堰市东部新区综合污水处理厂(B区)厂区负责人 饶镇:“采用强氧化+曝气生物滤池+滤布滤池+消毒的组合处理的工艺,保证达到出水的指标,实现了水污染消除的目的。”
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水浓度不一,东部新区综合污水处理厂混合处理量大且成本高。今年9月,十堰经开区又投资7800万元新建了十堰东部工业污水处理厂,项目运行后,每天可处理污水1500吨。在加大污水处理能力的同时,经开区还新建了15公里配套管网,将市政主管网连接各大工业园区,覆盖所有企业,降低企业污水处理成本。据最新断面监测数据显示,茅塔河流域16条支沟入河水质均为一类。
十堰市经开区流域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许锋:“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工业污水处理厂和配套污水管网的建设力度,加大园区管网的修复力度,到年底,我们将具备日处理3000吨的污水能力,届时,可实现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
“四化”同步产城融合 建设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作为湖北首批成立的开发区之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十堰经开区已建成了整车、关键零部件、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四大产业集群”,形成“商乘并举、油电并重”的整车、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和商用车汽配零部件交易中心。为了促进可持续、绿色发展,近年来,经开区锚定绿色低碳发展方向,从降碳减污、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加强绿色技术创新等多个维度,推动建设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实现城市功能与产业功能有机融合。
在东风小康十堰空港新工厂,一块块太阳能电池板整齐排列,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通过无人机俯瞰,生产车间厂房屋顶和停车区棚顶,全部被光伏板覆盖,这些分布式太阳能板,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成为清洁电能。
十堰易达康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 孙林:“本项目采用的是‘自发自用 余电上网’的模式,屋面面积总共有28万平米,车棚面积在17万平米,光伏方阵共67000多块,项目一期装置容量是37兆瓦,年电量在3700万度到4000万度电之间。”
东风小康十堰空港新工厂是燃油车和纯电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生产基地,在以往,企业每年在生产、生活、办公等方面的用电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了降本增效,今年初,企业联合安徽省能源集团投资1.5亿元,建设了这个光伏项目并于今年7月并网发电。本期工程年均发电量约为3760万千瓦时,按照25年周期估算,总发电量约为94000万千瓦时。
十堰易达康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 孙林:“本项目已累计发电2500万度,可以给工厂年节约费用在五六百万以上,可以节约标煤在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在1万吨以上。”
十堰经开区有六大工业园区,集中连片厂房面积达200多万平方米,借助这个优势,近年来,经开区大力在“屋顶经济”上做文章,积极推进闲置厂房屋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已达到总装机容量45兆瓦以上,年产绿色电力近5000万度。
十堰经开区城投公司总工程师 周禹:“后续我们将充分利用剩余的闲置厂房屋面,最终我们将实现200兆瓦的装机总容量,实现发电量2亿度,可产生经济效益一亿元以上。”
此外,十堰市经开区还编制实施《建设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实施方案》、《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三年行动方案》,积极引导企业向绿色生态转型升级。同时,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统筹规划产业集聚区、人口集聚区、综合服务区、生态保护区,结合城市更新、园区转型、民生改善,实现城市功能与产业功能有机融合。
十堰市经开区流域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许锋:“我们将深入贯彻以流域综合治理、统筹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思维,加强环境保护, 加大城市更新, 加快产业转型,着力构建‘生态美 产业强 百姓富’的东部新城。”
监制:洪燕
编审:刘征
主编:陈赟
统筹:邱惠 孙海迪
记者:湖北广电十堰融媒体记者站 杜可飞 通讯员 刘爱理
新媒体编审:邓国辉
新媒体编辑:刘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