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我的家乡我的村 | 武当山特区龙王沟村:文旅融合,穷山沟变桃花源

时间:2023-05-31 09:59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村民闲置的空房改造之后焕然一新,成为高档特色民宿。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韩玉砚 通讯员 范学锋 刘倩倩 饶贞红 韩谦

暮春时节,走进武当山特区太极湖办事处龙王沟村,田园沃野生机勃勃,农家民居焕然一新,村民致富喜上眉梢。背倚武当山,面望太极湖,龙王沟村全域旅游资源丰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近年来,随着“师傅的山”精品民宿、武当新京武文武学校等一批项目落地,这个武当山下寂寂无名的贫困村变净了、变亮了、变美了,完成了从贫困村到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完美蜕变。

A0620230531_230531100006476427684_副本

山谷幽静、野花烂漫,游客在花海中游玩。

招商引资 小山村焕发新生机

龙王沟村位于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东端,地处丹江口库区沿岸。从武当山特区驾车出发,沿着一条崭新的柏油路,青山之间、公路两旁果实累累,甜美的水蜜桃,红彤彤的樱桃令人垂涎欲滴。20分钟后,藏匿于山中的龙王沟村五组映入眼帘。

近年来有口皆碑的精品民宿——占地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的“师傅的山”坐落在这里的一处山中平地。背倚连绵青山,8栋独立小院围绕绿地广场依次排开,棕墙黛瓦、单坡斜顶到地的设计,像是山体走势由高到低的自然绵延;所有的庭院随地取势,房间由黄土墙、灰瓦片、落地窗组成,营造出归隐田园的氛围感。

3辆来自武汉的旅游大巴缓缓驶入,几十名游客迫不及待地下车,流连于五彩缤纷的花海。“师傅的山”民宿负责人高兴地说:“8个院子都是满客状态,每天前来咨询的游客络绎不绝……”龙王沟村党支部副书记、村主任胡义清闲来无事爱到村口路边观察外来车辆号牌,他说这两年武汉、襄阳、随州等地来村里民宿小住几天的游客越来越多了。

车辆驶近龙王沟村委会,朗朗的读书声从一栋栋中式风格建筑中传来,这便是不久前投入使用的武当新京武文武学校。走进校园,青砖白墙,树木葱茏,干净整洁,堪称理想的习文练武之地。伴随着激昂有力的广播音乐,近千名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来到操场,在一招一式的动作中、在铿锵有力的口号中,孩子们的“武侠梦”耀眼夺目。

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依山水之势,造文武之才。2021年,在村民们的一致同意下,龙王沟村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吸引湖北省新京武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入驻,投资3000万元新建武当新京武文武学校,打造武术教育基地。

该校负责人表示,武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具有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增强自身素质、强健体魄的功能。“目前生源来自全国各地,未来学校将建成超万人规模的现代化国际文武学校,力争成为武当山特区一张靓丽的新名片。”

孩子们的“武侠梦”在武当山下放飞。

文旅融合 村民走上致富路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10年前村民出行走的是一条泥巴路,交通不便,全靠肩挑背负。因为没有产业,村民有的靠打鱼为生,有的出门务工,收入很低。“那个时候村民出门都是低着头,不敢说自己是龙王沟村的,觉得丢人。”

面对破败空心的民房、大量抛荒的农田,村两委一直在思索,在找出路。近年来,该村利用区位优势,坚持党建引领,改建民宿,发展旅游,走出一条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如今,龙王沟村早已换了新面貌,实现了从空心村向乡村旅游核心区的跨越式发展。

从穷山沟到桃花源,短短的几年时间,龙王沟村蜕变的秘诀是什么?“最主要还是路修好了。”胡义清一语道破。2019年,乘着农村“四好公路”建设的春风,一条全长13公里、宽7米的公路打通龙王沟村发展的“任督二脉”。

环境好了,“金凤凰”也引来了。一批项目的落地,也让当地村民赚得盆满钵满。“师傅的山”精品民宿于2020年8月8日正式运营,从本地选拔培养管家和经理,实行新型分红模式,将税后流水的30%归村集体所有,解决20余人长期稳定就业,带动126户增收。截至2022年12月民宿营业收入达380余万元,村集体收入增加126万元。

武当新京武文武学校盘活移民点移民闲置房屋40套,按照递增模式向村集体支付分红款和房屋租金,平均每年可收入60余万元。学校还与本村村民签订农副产品供销协议,为本村村民提供工作岗位,促进80户村民就地就近就业。

如今,驾车行驶在龙王沟村崭新的柏油马路上,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路旁鳞次栉比的农家民居。深灰色的屋瓦下,杏黄色墙壁的民居错落有致,房前小花,屋后果树,三五成群游客在农家小院里吃农家菜、喝农家酒,俨然一幅“车在景中走,人在画中游”的美好画面。

同时,“师傅的山”精品民宿、武当新京武文武学校、油茶基地、观光果园采摘等一批项目成功落地,唤醒了一山清寂。农家的土鸡、土猪,以及农业合作社种植的西瓜、冬瓜、南瓜、萝卜、油桃、黄桃、樱桃等农副产品不再愁销,龙王沟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致富。

村民积极开发文创产品——工艺葫芦、工艺木雕品。

人物故事

果蔬种植大户乔昌平:发展特色农业 “沉睡田”变增收田

五月春夏之交,从龙王沟村出发,驱车沿着蜿蜒山路往汉江方向驶去,满山苍翠,绿意环绕,各类果木连片成林。

还没到达江边,漫山的绿意和空气中弥漫的果树花香便迎面扑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烈日下,路边一处大棚里,十几个工人除草、剪枝……忙得不亦乐乎。大棚里,整整齐齐的树苗一字排开,已有一人多高,摇曳生姿间预示着新一年的希望。

行走在大棚里,皮肤晒得黝黑的乔昌平看着一棵棵茁壮成长的树苗,眼神充满爱意。他说,与普通柑橘相比,“红美人”果冻橙对种植技术的要求更高,疏花、疏果、剪枝、吊果等日常管理一样不能马虎。

在龙王沟村,种植果树100多亩的乔昌平是人人皆知的果蔬种植大户,更被村民奉为农业专家。而六七年前,他还是一个对农业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当年,在物流行业深耕多年的他,被龙王沟村的投资环境、区位优势及大面积耕地吸引,选择来到这里从头开始。

从最初的车厘子、梨子起步,乔昌平如今“坐拥”冬桃、黄桃、水蜜桃60多亩,葡萄20多亩,猕猴桃30多亩。“今年又增加的‘红美人’果冻橙有柑橘界的‘爱马仕’之称,虽然市场售价不低,但因其果皮薄软、果肉细滑无渣、入口沁甜爆汁等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乔昌平说。

乔昌平的果树产业不仅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也带动了周边群众就近务工增收,让大家看到致富的希望。“我年纪大了没精力种地,就把土地流转给他,不仅能拿到一笔流转费,还能利用空余时间在这儿打零工,既能顾家又能打工挣钱补贴家用,真好。”一个村民一边忙着给树苗剪枝一边说,他的脸上挂满笑容。

花开时节,乔昌平的种植基地还带动观光旅游,游客慕名而来,成为龙王沟村的另一个经济增长点和观光旅游点。对于销路,乔昌平一点也不愁:“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水果上市,每到水果成熟时,参与采摘的游客、市民络绎不绝,对于我们来说省时省力。”

随着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和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龙王沟村体验乡村游。乔昌平已经做好了打算,计划扩大规模、更新品种,在继续做好果树种植的同时,开办一家农家乐。“对于龙王沟村的明天,我信心十足。”乔昌平说。

A0620230531_230531100007855762491_副本

武当新京武文武学校计划未来达到超万人规模,打造一张响当当的地方名片。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作为武当山下最偏远的村,龙王沟村从穷山沟蜕变为桃花源,除了该村全域旅游资源丰富外,还离不开一批在田间地头问需解难、在群众身边用心服务、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上干劲满满的干部。

记者在龙王沟村采访时了解到:2018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胡义清动员村民将老旧破落、无人居住的土危房改造为民宿,但响应者寥寥。困难虽多,但胡义清还是硬着头皮上,他一边去村民家里劝说,一边去老河口、谷城等地联系建材供应商,将沙石料、砖等材料成本降至最低。一些村民看到建房材料费用节省了不少,便动了心。施工过程中,他每天走家串户,现场协调施工队伍,解决矛盾纠纷,磨破了嘴皮、跑烂了鞋底,约半年时间完成该村54户房屋主体改造。

在龙王沟村,还有市文化和旅游局驻龙王沟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韩谦等一批驻村驻身更驻心的工作队员。在龙王沟村,驻村队员以心待民,用真心温暖民心,用实际行动回报群众信任,打通了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中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步路”。5月6日,市乡村振兴局、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发布《关于2022年度市直驻村工作考核情况的通报》,韩谦等19名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被评为2022年度考核“好”等次第一书记(工作队长)。

果园里桃树硕果累累。

通行路线(自驾

十堰中心城区方向:十堰城区—福银高速—武当山互通—太和大道—G316—土武路—龙王沟村

丹江口城区方向:水都大道—太和大道—孟土路—G316—丁营大道—土武路—龙王沟村

( 责任编辑:曹婧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