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一叶春茶绿 一业乡村兴

时间:2023-04-23 10:46 来源:长江云     进入数字报

原标题:竹山:一叶春茶绿 一业乡村兴

30万亩春茶抢鲜上市 产销两旺茶农笑

眼下春茶进入盛采期,在有着“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大县”、“全国茶叶科技助农示范县域”美誉的竹山县,当地茶企、茶农正趁着大好春光,抢“鲜”赶制新茶。茶叶市场交易火热,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

在竹山县城关镇刘家山村的茶园里,连片成行的茶垄青翠碧绿,茶农们腰挎茶篓穿梭在茶园中,娴熟地采摘鲜芽。

十堰市竹山县城关镇刘家山村村民 程茂远:“今年茶叶长势非常好,价格比以往也给得高些,一斤叶子能卖到120元。”

为了保证品质,采来的鲜叶会立即送到村里的茶叶合作社,通过杀青、烘干等工序,制作出芽头漂亮、香气扑鼻的头茬春茶。产量有限的头茬春茶,最受广大茶友的喜爱,因此开春以来,前来采购的外地客商络绎不绝。

十堰茶商 董元春:“摘的这种芽子质量非常好,浓味香甜,我每年都要来买个50斤。”

十堰市竹山县城关镇刘家山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孟吉伍:“订单很多,我们现在已经忙不过来,大概毛收入有15万块钱左右。”

为了让新茶卖出好价钱,竹山县还在拓展销售渠道上下功夫。新建总面积4700平方米的竹山县茶叶交易市场赶在了清明节开市,这个集鲜叶干茶交易、加工检验、信息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市场,有效解决了茶农卖茶难,合作社成本高、效益低等问题。

十堰市竹山县茶叶产业办公室副主任 王兴明:“辐射带动200多家合作社和1万多户茶农,年交易干茶500吨,鲜叶2000吨以上,促进全县茶产业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竹山县融媒体中心直播带货轻骑兵还将直播间开在了茶园,主播带网友云上逛茶园,观制茶工艺,帮助茶农通过网络把茶叶销往全国各地。

十堰市竹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融媒体中心主任 董武:“春茶上市以来,我们已经开展10场直播带货,接到900多单,线上销售超过150万元。通过我们的宣传,10多家茶企销售春茶6000多万元,同比增长近20%。”

连日来,竹山县还组织多部门,通过招工用工、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物流配送、宣传营销等方式,加强服务保障,全力护航春茶生产。

十堰市竹山县茶叶产业办公室副主任 王兴明:“截至目前已生产春茶2500吨,总产值12亿元,预计全年的产值和收入会比去年增长12%以上。下一步我们将组织企业和农户,加强基地管护,加大生产力度 ,拓展外部市场,提高茶产业综合效益,奋力实现年度目标任务。”

培育龙头茶企 带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俗话说:靠山吃山。多年来,竹山县坚持把茶叶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全产业链推进茶叶基地建设、生产加工、主体培育,加快推动茶叶大县向茶叶强县转变,积极构建现代茶叶产业发展体系,推动茶叶经济稳步增长,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这些天,在竹山县竹茶产业园的加工车间里,不时传来阵阵茶香。这台刚刚从国外进口的智能化炒茶生产线已开足马力生产,鲜嫩的茶叶经过自动化清洗、杀青、揉捻等环节后,自动包装成一袋袋产品。

武当山茶竹山萧氏茶产业集团董事长 沈义锋:“这套设备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目前是全球最先进的制茶生产线,茶叶从进入到成品全程不落地,全程智能化操作,一天能生产一万斤鲜茶。”

竹山县的种茶历史已有数百年,因为多年来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程度低等因素,导致当地的茶叶价格低廉,很难走出大山。

十堰市竹山县城关镇刘家山村村民 杨东群:“只能靠单打独斗,小打小闹就近卖,卖不出去的第二年就浪费了,有时候卖出去的钱还保不住采制的成本,所以很多茶园就荒废了。”

为了延长加粗全县茶叶产业链条,去年,竹山县从宜昌引进了这家竹茶集团茶产品加工企业。本来按计划,今年下半年才能投产,但是在当地多部门的帮助下,企业在三月底春茶上市前就提前投产了。

十堰市竹山县行政审批局局长 李修平:“我们把控制成本作为服务企业的核心,将审批事项、串联审批改为并联审批,进一步压缩办事时间,把投产时间缩短了4个月,减轻企业时间成本和经济负担,让企业安心忙生产,放心搞经营。”

竹茶产业园占地150亩,总投资达10.5亿元,通过“1个集团+1个产业联合会+40家加盟茶企+10万亩基地”的发展模式,促进竹山县茶叶技术的标准化、品质稳定化、产品洁净化。

十堰市竹山县城关镇刘家山村村民 陈建斌:“他们与我们签订了保底收购协议,同时他们还给我们提供种植、管护、采摘等环节的技术指导,他们再以高于市场价格进行回收,既增加了我们的收入,又提升了茶叶品质,我们实现了‘双赢’。”

除了智能生产线,竹茶集团还布局了集冷链仓储、物流配送、品牌推广、标准建立、技术培训6大功能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可年产绿茶100吨、红茶50吨、黑茶200吨,抹茶500吨。

十堰市竹山县委常委、副县长  范奇:“可以带动全县20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连接省内外300多家优质经销商,带动全县生态茶园基地30万亩,实现年销售收入12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就业2000多人。”

两个龙井村 共沏一壶茶

浙江西湖之畔的龙井村和十堰秦巴山脚下的龙井村相隔1200多公里,两个龙井村因茶“结缘”,因乡村振兴梦想而走到了一起。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两个龙井村“牵手”谋发展的故事。

这两天,刚刚从浙江省西湖龙井村取经归来的种茶大户石崇武,一回村就钻进了村里的茶叶加工车间,迫不及待地把学到的炒茶技艺传授给当地茶农们。

十堰市竹山县谭山观生态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石崇武:“西湖龙井村的专家教我们要把握高、中、低三个阶段的火候,这样炒出来的茶才更香、更浓。”

竹山县龙井村地处秦巴山余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非常适宜茶叶种植,全村有生态茶园2168亩,几乎家家都靠种茶增收。然而多年来,因为标准化程度不够,制茶技艺不精,茶叶的效益比较低。2021年,省委宣传部的驻村工作队来到龙井村后,把做大茶品牌作为了头等大事。

湖北省委宣传部驻龙井村第一书记 王向利:“刚来的时候,发现全村2000多亩茶园产值才800万元,相当于每家每年靠种茶,户均只能有两三万的收入,我们就想着一定要打响茶的品牌,提升茶的价值。”

就在同一年,王向利在武汉举办的湖北农博会上,看到了有着“绿茶皇后”美誉的浙江西湖龙井村的推介,这让她茅塞顿开。

湖北省委宣传部驻龙井村第一书记 王向利:“同样都是产茶地,他们的绿茶一斤能够卖到上万元,而我们的茶叶一斤只能卖一两百块钱,我们一定要去看一看,差距到底在哪里。”

几经周折,王向利对接上了杭州西湖龙井村,去当地考察学习后她发现,两地在茶园管护、制茶技艺、品牌打造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王向利立即邀请西湖龙井村茶企专家来到竹山,在第一次的公开交流会上,西湖龙井对于品质的坚持,让村民们印象深刻。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龙井村党总支书记 徐胜强:“我们制作一斤纯手工的西湖龙井茶,一个很好的老师傅一天就可以做两斤茶叶,这是很辛苦的。我们讲酒香不怕巷子深 ,自身把茶叶的品质做好了,把我们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西湖龙井茶的制作技艺给它传承好。”

十堰市竹山县宝丰镇龙井村党支部书记 李可:“他们在茶叶种植、生产、营销 、品牌打造运营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意见和建议,我们收获很大。”

就这样,两个龙井村开启了一段跨越千里的缘分。西湖龙井村除了定期派出制茶师为村民们开展技术培训、提升茶叶制作工艺外,还在品牌营销、乡村建设等方面帮着出谋划策。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村里也争取到2000多万元资金,对茶园基础设施和制茶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今年,前来采购的外地客商络绎不绝。

外地茶商 陈世松:“今年我已经来龙井考察过很多次,特别是芽茶,品质有很大的提高,平均价格每斤比以前贵了一两百块,品质好,贵一点我们也愿意购买。”

湖北省委宣传部驻龙井村第一书记 王向利:“我们今年作为首次尝试,让我们的茶走出去。今年预计收入能够达到1200万元,比去年增长三分之一。下一步,我们还将把茶产业和旅游深度融合,让茶园变景区,让我们村的‘龙井茶’品牌更响亮。”

( 责任编辑:侯爽    新闻报料:8110110  )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11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