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直通十堰 | 提能力 强作风 抓落实 创一流 争第一 干唯一
“沉下去 走出去” 零距离服务群众
能力是推动发展的源动力,作风是再创优势的催化剂。2023年一开年,十堰市就把能力作风建设作为“新年第一会”,市委书记黄剑雄指出,要以能力作风大提升推动十堰各项事业大发展,在新的赶考路上开启建好示范区、建功先行区的新征程。全市机关干部带头“沉下去、走出去”,为企业和群众零距离服务,掀起了创一流、争第一、干唯一的热潮。
这个月,十堰市人社局总会计师梁长安有了第二个身份,那就是十堰市政务服务中心社保窗口的值班局长。每周四,梁长安都要到审批窗口受理群众申报的各项业务。
协调办事部门的审批业务,督办重大审批事项,及时解决群众和企业办事过程中的难题,这是每名值班局长新的工作职责。在十堰市政务服务中心医保窗口,当天值班的还有十堰市医保局副局长张碧琴,在为居民提供医保信息查询。张碧琴告诉记者,通过“局长进大厅”活动,听到了群众和企业亟待提高工作效率的呼声和要求。通过积极协调相关单位不但解决了这类问题,还推进了医保部门“只跑一次”工作的开展和改进。
十堰市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张碧琴:“通过体验我们办事人员的工作流程,让我们也意识到,要问清群众的诉求,以免产生跟群众的一些歧义和矛盾,我们这个办事流程,要根据老百姓的需求,来适时地做调整和进行优化。”
此外,每名进大厅的值班局长,还会通过“走流程”活动,亲身体验便民举措是否方便,及时改进和优化服务举措。
十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总会计师 梁长安:“今天通过面对面地为群众服务,能够直观感受到,群众办事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对我们进一步转变作风、提升能力、优化服务,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除了让干部“沉下去”,还要让干部“走出去”。今年,十堰市行政审批局还推出“我为群众跑手续”活动,让干部们“走出去”主动为群众提供上门服务。前不久,十堰市张湾区行政审批局帮办代办员王海力只用了一周时间就为华融特种汽车智造项目准备了从立项到开工建设到竣工验收的全部资料。
十堰华融特种汽车智造项目负责人 宋健:“张湾区项目管家为我们提供全流程服务,节省了我们大量时间和精力,让我们可以全力以赴抓项目、抓生产。”
今年,十堰市行政审批局深入推进能力作风建设,以打造“十堰事事通”政务服务品牌为载体,全面优化服务质量,做强做优政务服务品牌,助力“放管服”改革。梳理94项引导式服务主题事项上线“一事联办”专区,实现群众办事跑动次数减少83.3%、办理时限减少70.7%、申请材料减少40.5%、办理环节减少75.1%;“省内通办”312项高频事项实现通办,“襄十随神”市县两级实现356项事项区域通办,126项高频事项实现“市域通办”。
十堰市行政审批局审批五科科长 朱沛升:“结合全市正在进行的能力作风建设,通过党建引领,开展了人人都是帮办员,我为群众跑手续活动,推动全市审批干部,进企业、进园区、进商圈,让企业和群众得到更加优质的服务体验。”
派驻“执法联络员” 探索城市治理新模式
城市在升级,市民的要求也要升级。如何迅速解决城市管理中一些矛盾与问题?十堰市城管执法部门探索建立“派驻执法联络员”工作机制,聚焦城市管理中的难点和痛点,切实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
鞠国华是十堰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支队派驻十堰市茅箭区五堰街道综合执法中心的“联络员”,除了处理自己的日常工作,每周他都会下沉街道综合执法中心工作2天。
处理完手头的事情,刚刚回到办公室的鞠国华就收到了来自街道综合执法中心的求助。
等执法队员们来到现场,前来投诉的居民已经和社区工作者争论得面红耳赤。
原来,十堰市朝阳路段的部分路面出现损坏,居民多次向社区反映,但社区因为人财物资源十分有限,迟迟没能解决。
十堰市茅箭区五堰街道综合执法中心“联络员” 鞠国华:“刚才已经跟市政工程管理处,已经打电话跟他们联络了,已经跟他们沟通好了,他们大概半个小时内就会赶到现场,把这个安全隐患排除掉,请你们放心,也不要着急。”
听了鞠国华的承诺,现场紧张的气氛才慢慢缓和下来,鞠国华和居民们一起来到道砖破损路段查看。短短30分钟后,十堰市政工程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便来到现场进行施工。
十堰市民 黄涛:“没想到这么快,以前类似这种问题,我们反映了要么解决得很慢,要么干脆拖着,这次前后花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开始动工了,真是太好了。”
十堰市茅箭区五堰街道综合执法中心执法人员 马林森:“之前社区也接到很多投诉,也向我们反馈过,但是跨部门的,我们没有权力去直接去解决,通过这次城管执法委下派联络员,他们到我们这里来以后,确确实实解决了很多问题。”
截至目前,十堰市城管执法委已派驻21名执法联络员下沉街道社区,已联动执法整治问题830多处。
十堰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党组成员 李飓:“下一步,我们以加强能力作风建设活动为契机,聚焦党建引领、功能完善、颜值提升、精细管理、执法质效 、能力作风六大领域,进一步增强历史主动、激发内生动力、发扬斗争精神,积极为高能级城市平台、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山水车城 宜居十堰’建设,贡献城管力量。”
“一线工作法”推动基层服务无“盲点”
今年以来,十堰市郧阳区坚持把重大项目建设和乡村振兴一线作为磨砺干部能力作风的“练兵场”,持续树立“凭本事吃饭、靠业绩说话”的鲜明导向,以上率下,以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大提速。
宋瑞是十堰市郧阳区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的干部,自今年2月份开始,社区给每一名干部都分派了10位香菇种植大户的包保任务,他每天早上的第一站,就是到村民们的香菇大棚查看香菇的长势情况。
居民田吉成今年种植了两万八千棒香菇,眼看到了出菇的季节,但小部分出现了烂棒,出不了香菇的情况,这让老田很是着急。于是,宋瑞便一边安抚田吉成的情绪,一边联系社区的香菇种植技术员过来查看情况。不到20分钟香菇种植技术员便来到了大棚。
十堰市郧阳区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干部 宋瑞:“我把罗技术员给你叫过来了,你这边存在的问题你给他说一下。”
十堰市郧阳区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居民 田吉成:“没有联络员的时候,我们找技术员很难,技术员管的面积也大,打电话他们经常都没得时间来,有了联络员以后,我们很方便。”
技术员的问题终于解决了,刚刚回到办公室的宋瑞正准备稍稍松了一口气,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原来,自己包保的村民赵红今年还有400多斤香菇还没卖出,家里三个孩子读书又急需用钱。为了帮助赵红把香菇销出去,宋瑞便带着她一起,找到社区的网红主播寻求销路。但让他没想到的是,由于赵红的香菇数量太少,满足不了主播的开播需求,无法进行销售。
韩文军:“香菇想卖几百斤也可以,对我们来说她量比较小了一些,因为我上个链接,我开场直播,开个一场两场的,可能三四百斤就没了。”
为了满足主播的需求,宋瑞便走棚入户,对自己包保菇农们进行宣传引导,建议他们把香菇放在网上销售。忙活完一整天,宋瑞终于在晚上筹集到1000多斤香菇。第二天,青龙泉社区的“香菇转专场”直播带货活动正式开始。
十堰市郧阳区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党委书记 侯晓东:“今年以来,我们狠抓能力作风建设,我们要求所有干部,包联5到10户菇农,常态化开展走棚入户活动,了解老百姓的生产状况,让老百姓有问题找干部,有难事找干部。”
十堰市郧阳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任杰:“我们牢固树立年轻干部到基层去,优秀干部从一线来的导向,大力选派干部,到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一线、乡村振兴前线、安全稳定火线,去争第一、干唯一、创一流,不断提能力、转作风,奋力建设示范区。”
监制:洪燕
编审:徐瑗
主编:陈赟
统筹:邱惠 周晓焕 王猛
记者:湖北广电十堰融媒体记者站 赵龙文 杜可飞 程星婷 郧阳区台 陈晨
通讯员:罗丹 朱沛升 杜方远 夏鑫垚 王海力 孔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