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武当山五龙宫考古大起底

时间:2023-03-22 09:22    来源:十堰日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原标题: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候选项目名单和“湖北六大考古新发现”,累计出土文物1000余件,部分遗存为全国首次发现,填补了相关领域研究空白,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 武当山五龙宫考古大起底    

航拍五龙宫考古现场。

本应是房屋正脊之上的鸱吻,深埋五龙宫池水之中。

出土的黑彩绿釉八瓣小罐名叫水盂,是古代文人墨客书房中必不可少的用具。

水池底发掘出的龙形浮雕。

五龙宫遗址。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文、图/记者 朱江 美编 高敏 报道:2023年2月3日,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启动。经国家文物局审核,最终确定了32个参评项目。其中,湖北武当山五龙宫遗址榜上有名。2月25日,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的2022年度“湖北六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终评结果揭晓,五龙宫遗址成功入选。

五龙宫遗址整体融于山水之间,集皇家宫殿与道教宫观风格于一体,是中国迄今为止发掘等级最高、遗迹保存最丰富的明代皇家道教宫观遗址,是全国宗教考古与建筑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五龙宫遗址考古发掘,是对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进行的首次大规模发掘项目,在全国、全省考古工作中学术意义重大,社会影响深远。

截至目前,五龙宫遗址已累计出土文物1000余件,文物年代最早为汉。那么,五龙宫遗址究竟有哪些考古重大发现呢?

全国首次发现明代皇帝敕命“投龙”简

五龙宫,位于武当山天柱峰以西的五龙峰山麓,灵应峰之下。作为武当山古建筑群中最早的皇帝敕建宮观,这座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的道宫,后经历代统治者不断修缮和扩建,鼎盛时期殿堂庙宇多达850间,是武当山建筑最早的九宫之一。历经岁月洗礼,曾经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如今只剩下零星的庙房及宫门等建筑。

为探究五龙宫的奥秘,2020年起,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多家科研单位及高校人员组成的考古工作队,对五龙宫遗址进行周密发掘及清理,发掘主要区域是五龙宫遗址南宫东道院,发掘面积5000平方米。

2021年6月3日,考古工作队重点对日池和月池开展发掘。发掘工作在淤泥中小心翼翼地进行!忽然,一件鸱吻的出现让考古队员眼前一亮。安放在房屋正脊两端之上的鸱吻,怎么会深埋于池水之中?拂去历史的尘烟,重见天日的鸱吻依旧辉煌灿烂。然而,渊远宏大的武当历史,史书记载有限,很多历史真相已不得而知。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工作队在水井内发现一件“水简”,经查证是全国首次发现的明代皇帝敕命“投龙”简,记录了明永乐皇帝敕命道教第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在武当山举行“金籙报恩延禧普度罗天大醮”的历史事件,这是国内目前发现的道教斋醮仪式持续时间最长、延请的道神最多、参与仪式人员身份等级最高的投龙简,也是以五龙宫为代表的武当山道教宮观作为明代“皇室家庙”重要实物的佐证。

栩栩如生的石龙雕刻在基岩上

武当山五龙宫日池与月池中,经过前期不断发掘,考古队有了许多惊喜发现。

鸱吻、带铁链的木质提把、精美的文房第五宝水盂……接连出土的文物让考古队员们对接下来的探索发掘有了更多期待!

此前,考古队员进入阴暗的排水道中,探寻五龙宫庞大复杂的地下排水通道秘密。与此同时,他们也没有放松对日池、月池的清理发掘。

大家深知,随着整个五龙宫日池与月池考古发掘接近尾声,文物遗迹出土也即将进入高潮。

根据文献记载,五龙宫一直是香客信士朝拜信仰的圣地,考古队员希望再接再厉,争取有更多类似文物遗迹出现。然而,事与愿违,多日的发掘却没有任何文物出土。难道,池子最下层的淤泥曾经被盗掘扰动过吗?一时间,考古队员都眉头紧锁,考古工地气氛凝重。

2021年7月10日,正在发掘的水池中,突然又有了新的发现!一个人工雕刻的物件,引起大家的注意。这是什么?会是古代的神像吗?

考古队员带着疑惑,加紧了对物件的清理,然而清理完成后的文物却让大家大吃一惊!这并不是神像,而是一条石龙的龙首。龙角、龙嘴、龙爪、龙须,都栩栩如生地雕刻在基岩上。

此时,大家陷入了沉思。文献中也没有更加明确的记载。那么,突然出现的石龙代表着什么?又为何出现在池底呢?

随着水池的淤泥逐渐清除,考古队员很快又在池底发现了一条新的石龙。大家很是欣喜,因为这里是五龙宫,难道池底真的雕刻有五条龙吗?

随后的发掘也印证了考古队员的推测。五龙宫,名副其实!

南宋士兵在此洗剑甲遇“神龙”

其实,在水池中发掘出龙形浮雕并非偶然!据五龙宫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康予虎介绍,现在考古队发掘的水池在南宋年间就被道士认为是通往“神仙洞府”的通道。

元朝《武当福地总真集》记载:日月池,在五龙宫天宝坛南庑后。二池相并。月池时草延蔓,日池周维约二十余丈,大旱不干,久雨不溢。其水五色,时时变更。西南皆连山之石,每遇霜降清晓之际,间有白气如云上升,移时方散。至此者,毛骨凛然。端平(1234—1236年)之前,山门全盛。管辖曹侍德建宝藏于池南,鸠工梦神仙语之曰:“此处上应三天,下即洞府,群仙、神龙居焉。若法轮运转,神灵弗安,君将若何?”觉而语诸同僚,梦悉符合。于是,设藏殿而不运,池滨尝榜之曰:“洞天在近,过往低声”。中统庚申(1260年),宣慰孙嗣,举众内附,时当七月,兵士诣池洗剑,神龙拥脊而现鳞鬣,天地昏暗,雷雨大震。近年朝山之士,引至犬马误饮之者立毙。其显应之迹若是。

根据上述文献记载,在南宋时期,一队自蒙古归附宋朝的士兵在武当山五龙宫的水池边洗剑甲,发现了龙的同时,天空开始打雷下雨,这让他们惊恐万分。如此记载,神乎其神,也给日池和月池披上了神秘的“外衣”。

“现在根据发掘情况看,士兵来这里洗剑、洗甲,通过池水看到的应该是石龙。当时,那个天气刚好就是七月份,雷雨比较多。”康予虎揭秘说,因此古人把五龙宫当作一个神奇地方。

石龟与石蛇相继“现身”水池底部

随着对池底的深入探索,考古队员发现,这个池底不仅雕刻有龙,似乎还有龟的形象。

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四大灵兽北方玄武的形象便是龟蛇结合的模样。后经道教演化为真武大帝,而武当山正是道教中真武大帝的道场。

在水池底部的基岩上,考古队员果真发现了一只形象逼真的石龟雕刻。参照玄武的形态,眼前石龟形象的附近,应该还会有蛇的雕刻。但是,考古队员在石龟雕刻附近没有找到蛇的造型。那么龟的造型为什么会单独出现在这里?而淤泥的下面似乎还有着某些未知的东西,它又是什么?

考古队员们继续清理现场,终于在水池中找到了雕刻的石蛇。然而令众人疑惑的是,眼前出土的蛇形雕刻,并不是我国古代常见的造型,而是类似于西方神话中的三头蛇。为什么五龙宫会有三头蛇造型?一时间,惊奇的发现让五龙宫又平添了许多神秘感。

随着发掘的推进,整条石蛇的形状逐渐显露出来,原来之前看到的并不是三头蛇,而是蛇身蜿蜒并有部分缺损造成的视觉错差。如今,石蛇在泥土中显现出来,惟妙惟肖,蜿蜒绵长,展现了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艺,也引来了考古队员的一片赞叹。

清理完毕的池底极为震撼

当水池中的水和淤泥彻底清理完毕,考古队员发现,在池底五条龙的中间,一个圆形雕刻造型显现出来。更让人惊奇的是,圆形之中,还有一个玉兔捣药的造型。

截至目前,考古队员发现雕刻共有五条石龙、一只石龟和一条石蛇,还有一个玉兔捣药。另外,还有一个圆形涡纹的痕迹,可能就代表着太阳。考古队员分析认为,玉兔在桂花树下捣药,可能代表的是月亮;石龟与石蛇,含义就是玄武;五条石龙,自然与五龙宫的名字由来息息相关。

考古队员特意查询众多资料,并结合五龙宫遗址发掘情况推测:这里曾经很有可能是一处法事活动场所。

为何这样一处法事活动场所会修在池底,这浮雕造型又是何时修建而成的呢?它又是什么特殊法事的场所呢?这些疑问,只能留待以后再去探索了。

当下,五龙宫遗址发掘工作暂告一段落。可见,清理完毕的池底极为震撼!在日池和月池发掘结束后,五龙宫的南宫东道院遗址发掘,将是考古队员下一阶段发掘的重点。

如何深化武当山文化遗产内涵价值认识?怎样进一步与高校开展联合研究?

在考古发掘期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学、文献学的研究基础上,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联合开展古建筑学研究,与安徽大学、浙江大学联合开展建筑和造像材料研究,与四川大学联合开展宗教学研究,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专家认为,五龙宫遗址为明代道教宫观建筑布局和官式建筑工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

目前已累计出土文物1000余件

2020年至2022年的考古发掘基本廓清了五龙宫南宫的整体布局与结构,探明了遗址的年代及形制,明确发掘区部分单体建筑的历史职能和尺寸数据,使整个遗址的研究成果体系化、全面化、科学化,为遗址的永续保护和展示提供了精准的数据信息和详实的基础资料。

五龙宫遗址内出土和保存的遗存非常丰富,有宋元明清时期的陶、瓷、铜、铁、木、骨、石、琉璃八大类1000余件涉及生活、建筑、宗教礼仪类小件器物。除大量的勾头、滴水、板瓦、筒瓦、脊兽、套兽、脊筒、门钉泡等建筑构件外,还有碗、盘、杯、碟、铜钱、砚台、烛台、镰刀、发簪等生活用器,另有少量的真武像、灵官像、石简、碑刻、法印等礼仪和宗教用器。

本次考古发掘出土遗存释放的信息极为丰富,不仅跨越年代久,而且涉及多个研究领域,涵盖我国宋元明清时期政治、宗教、民生、文化等多方面历史信息。部分遗存类型更是全国首次发现,其历史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全国少见,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对丰富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文化内涵有着重要价值。随着整个五龙宫建筑遗迹逐步显露出来,利用考古成果一定能为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的永续保护和修缮提供详实依据。

( 责任编辑:叶岚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