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寻访十堰英模 | ㊴68岁老兵杨士清:战火中用生命保障通信畅通

时间:2023-03-20 10:20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接受采访时,杨士清专门穿上当年的军装。军旅生涯是他一生的骄傲。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韩玉砚

“上了战场,就没想活着回来!”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的对越自卫反击战,68岁老兵杨士清记忆犹新。战场上,他冒着生命危险,独自一人翻山越岭架设电话线,保障部队指挥畅通;转业后,他保持军人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作风,努力为地方建设贡献力量。

难忘牺牲的战友,至今保留着旧军装

近日,记者来到茅箭区东城经济开发区陈罗村,只见杨士清家楼下的“光荣之家”牌匾十分醒目。带领记者走在楼梯间,杨士清说:“牌匾虽小但分量很重,传达的是党和国家对军人、军属的关爱和肯定。”

在杨士清家里,他拿出一套当年的旧军装,以及部队发放的纪念章、搪瓷杯、钢笔盒等纪念品,慈祥的目光中透露出一股坚毅。“我特别珍视这些物品,它让我回忆起那场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斗志。现在国家的强大,是那些战死沙场的战友们拼出来的、打出来的,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光荣也属于他们……”

1955年9月,杨士清出生于郧阳区柳陂镇,是六个兄弟姊妹中的老三,上有姐姐和当兵的哥哥。家里人多,吃饭是大事。从记事起,杨士清就早早地承担起家庭重担,利用课余时间帮父母打下手。

他回忆,初中时,他就利用周末参加集体劳动,每天能挣3个工分。寒冬腊月,天刚蒙蒙亮,就约上三五同伴,一起到大岭堂一带的深山砍柴,夜幕降临时再挑着近百斤柴火,跌跌撞撞地回家。“一个来回三四十公里,肩膀磨得鲜血直流……”

初中、高中期间,杨士清与同学们参加了大量地方建设。印象最深的是,同学们以班级为单位,自带玉米面、红薯等粮食,轮番到辽瓦鼓架山一带开荒种地,吃住都在工地上。“由于生产条件差、劳动强度大,经常是手上裂口、脚上长疱、肩头磨出血,有时候还被石头、工具弄伤……”

部队发放的搪瓷杯,杨士清收藏至今,视若珍宝。

他贴地辨声,就能分清远处来敌情况

十几岁时,杨士清就受到哥哥的影响,立志将来做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1976年,21岁的他如愿以偿,成为一名陆军通信兵。

“当时,对一个农村青年来说,参军是一件十分骄傲的事情,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在部队,杨士清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处处表现出色。新兵训练期间,背负几十公斤重的电话机、线圈进行越野跑是家常便饭。“每当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只要死不了,就要坚持到底。”

1979年2月的一天,杨士清与战友们从河南焦作出发,乘火车一路南下到达广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我们乘坐的火车是完全封闭的状态,没有窗户,外观就跟现在的铁皮货车车厢一样,主要是为了保密。”杨士清回忆说。

战场上,杨士清负责架电话线,以保证师部与各团部之间信息畅通。越南境内山高林密、常年下雨,而哪里有需要,电话线就铺设到哪儿。战士们出去打仗都是一群人,但通信兵不一样,他们多数时间是孤军奋战,这样才不容易引起敌人的注意。

战时电话线布设,讲究时效和速度。每次他都背着几十斤重的电话线、铁锹、枪支弹药等翻山越岭。埋线往往选择隐蔽场所,以防遭到敌人破坏,这意味着通信兵要一直上坡、下坎,选好线路后再挖沟埋线,十分消耗体力。

通信兵在执行任务时,由于人生地不熟,加上山高林密、道路崎岖,很可能会与敌人碰头,他们为此学会了贴地辨声。“一有动静,我们就要趴在地上,耳贴地面,迅速分清远处来敌的人数、距离等,并尽快做好埋伏、隐蔽。”

战斗开始后,线路被轰炸、破坏的情况十分常见。一旦通讯被切断,杨士清就要紧急出发,一路小跑检测线路,找到准确断线位置后,迅速完成维修,以免贻误战机。“这个过程中,很可能遭遇敌机轰炸和敌人的炮火袭击,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完成维修是关键,早把生死置之度外。”杨士清说。

带领工人建厂,当年实现盈利

1981年,杨士清从部队转业,户口也从老家转到妻子所在的陈罗村。无论在城区木材厂还是毛巾厂打工,他始终保持军旅生涯熏陶出来的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走到哪里都受人认可。

几年后,杨士清成为陈罗村的一名村干部。1989年,武当路街道打算成立一家煤球厂,军人出生、干事踏实的他成为当仁不让的牵头人。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他带领20多名工人,一起动手搭建生产厂房。“冬天冷,夏天热,雨天厂房还漏水。即便这样,我们还是一边忙基础建设,一边全力生产。”

天然气出现之前,蜂窝煤市场广阔,不仅可以做饭,还是居民取暖的必需品。杨士清带领工人们生产的蜂窝煤物美价廉。他自豪地说:“我们厂的蜂窝煤上火快,燃烧时间长,十几分钟就能烧开一壶水。有些质量好的煤球,燃烧相当充分,烧后还能整块取出,在当年深受企业、居民喜爱。”当年,厂子就实现了盈利。

1993年,杨士清又回到陈罗村担任会计。村会计的工作比较繁杂,他们一方面是报账员、统计员,另一方面又要做好填表、收费、发放补贴、盖章管理等工作。“村里最多时有2000多人,而村会计就相当于村里的管家,需要对村里的情况了如指掌。甚至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数据都不能落下,比如哪家有多少田地、是否种植……”直到2007年退休,杨士清的账目都做得井井有条,深得村民信任。

“现在的生活比我们那会儿幸福多了,孩子们也很孝顺,我们老两口过得很舒坦。”杨士清说,看到祖国越来越强大,他心中特别高兴。“年轻人不要忘记国家曾经的艰难,希望他们努力把国家建设好,告慰牺牲的先烈。”

( 责任编辑:曹婧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