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十堰收藏 | 从酒器演变为文房用品,再成为插花器物 一尊美人觚 添彩又添福

时间:2023-03-05 08:50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这座青花瓷觚为典型的凤尾花觚制式,瓶身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绘有素雅的山水画。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 记者 罗毅 实习生 杨晋

随着时代变迁,一些物品的功能也在不断演变,觚(gū)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在商周时期,觚是流行的酒器;在宋元时期,觚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成为文房里的一景;到了明清时期,觚则是插花的器物,为生活增添色彩。近日,我市收藏爱好者吕先生展示了他收藏的几尊精美的“美人觚”。

形态优美,身段婀娜似美人

在我市,收藏爱好者吕先生“淘宝”已有20多年。他走街串户寻宝贝,走南闯北觅宝物,收集到了许多珍贵的藏品。与其他的收藏爱好者不同的是,吕先生格外喜欢瓷器,家中珍藏着许多青花瓷器和彩色瓷器。

近日,记者受邀到吕先生家里参观,屋里琳琅满目的瓷器令人惊叹。在一张桌子上,几件“细腰”瓷器引起记者的注意。从造型上看,这几件物品很像现代人家里的花瓶,敞口、细腰、长身、阔底,高一点的有30多厘米,矮一点的也有20多厘米。在器物的身上,有精细的花纹,制作十分精美。“这东西叫做觚,有的人用它来插花。因为觚的形态优美,身段似美人,人们喜欢叫它‘美人觚’。”吕先生介绍。

吕先生说,觚的历史悠久,随着时代变迁,它的材质和用途也在不断变化。在商周时期,觚就作为一种酒器开始流行,其材质为青铜。清代《考工记图》称:“凡觞,一升曰爵,二升曰觚。”《说文·角部》里说:“乡饮酒之爵也。”由此可见,铜觚最初的基本作用是饮酒。在商后期,铜觚逐渐发展为一种重要的酒礼器,出自《周礼》的《考工记》曰:“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到了南宋时期,人们开始按照觚的造型仿制瓷器,觚也深受文人的喜爱,铜觚也在这个时候开始被称为“花觚”。明清时期,花觚被更广泛地用于陈设器,并逐渐打破宋代的限制,不再只用于宫室、贵族书房等场所,而开始较多地用于日常生活场景中。

“随着社会发展,觚的功能虽然一直在变化,但其基本造型没有变,而且样式越来越精美,很受收藏爱好者欢迎。”吕先生说。

造型古朴,山石花鸟栩栩如生

粉彩花觚上绘有清中期常见的雉鸡牡丹图案,制作精美,画面栩栩如生。

从材质上看,早期的觚都是铜质。周代灭亡之后,中国进入铁器时代,青铜器逐渐成为皇室贵族和私人收藏家的藏品。铜器由于数量稀少、价格昂贵,因此成为人们身份财富的象征,铜觚也作为古董再次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宋代,铜觚因其造型纤美典雅,深得文人的喜爱,将其用作案头把玩的雅物。而为了适应更多人士的需求,在南宋时期开始出现仿铜觚造型的瓷器。

那么,花觚又在何时被称为“美人觚”呢?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中记载:“河南为铜薮,所得铜器盈数车,美人觚一种,大小十五六枚……”由此可见,在这个时期便出现了“美人觚”的说法。

记者看到,吕先生收集的花觚都是瓷质。吕先生说,瓷质花觚始于元代,主要流行于明嘉靖、万历至清乾隆这一时期。记者仔细观赏吕先生收集的这些觚,发现有的是青花瓷器,有的是彩色瓷器,造型不尽相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人们的审美也在改变,花觚出现更多样式,衍生出了凤尾花觚和筒花觚。”吕先生说。

记者看到,吕先生收集的一件粉彩花觚上,刻着精细的花纹。在粉红的花朵下面,还有一只山鸡,昂首挺立,仿佛在捕捉虫子。从山鸡的造型看,其双足牢牢抓着地名,鸡冠散开,眼睛炯炯有神地看着前方,动感十足,栩栩如生。

这件花觚口较宽,中部如笔筒,因此叫做筒花觚。吕先生介绍,筒花瓢在明末与清初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颇为多见,基本形式为圆筒状,器身细长,口部外撇,腹部渐收,至底足处又外撇,底径略小于口径。筒花觚的纹饰有山石芭蕉、人物故事、雉鸡牡丹、博古图、花鸟、三果、云龙等。

吕先生收集的另一件青花瓷觚上,绘着山水画。这件觚也是敞口样式,口沿及底沿部有装饰纹带,器中部明显隆起,把所绘内容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这个制式是由筒花觚变化而来的,叫做凤尾花觚。”吕先生说,凤尾花觚出现于康熙时期,一般制式为口部外撇呈凤尾状,鼓腹,腹下部内敛至底又外撇,底径等于或略小于口径。花觚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下部似喇叭,中部似鼓,横截面有方形、圆形、花口形、海棠形等,瓶身或有出戟(“出戟”是将戟的形状引用在器物身上的一种装饰,使平整的器身除了有各种纹饰之外,还有戟一样的凸起。)。

记者看到,虽然花觚的制式不同,但花觚上的图案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布局精巧,造型古朴,山石花鸟栩栩如生,十分传神。

雅器添福,让人倍感愉悦

由古时的酒器演变成插花器具粉彩花觚,见证了古人生活变迁。

仔细欣赏吕先生收集的青花瓷觚,从青花的釉色与整个配图来看,设计很巧妙。挺拔的大树,远处的群山,近处的石头,使得整个画面的流畅度与青花的釉色非常鲜艳,有水润感,层次分明且分布结构完美,清晰地将古人的绘画技巧呈现出来。另外加上“墨分三色”的特色,构筑了一幅令人向往的生活画面。

吕先生说,早期的花觚除了陈设用之外,民间多用于插花,布置厅堂。因为花觚的造型隽秀,端庄大方,线条变化十分丰富,层次分明,色彩艳丽,人们认为这样的雅器放在家里能添福。另外,花觚的时代特征十分明显,欣赏不同时期的花觚,可领略到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艺术美感。

然而,随着瓷器从乾隆后期及嘉庆开始衰退,花觚已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花觚从一种实用器到陈设器,从餐桌到文人的桌案,再到市民生活的桌案,在仿古和衍生中,古人的审美一直体现在花觚上。“收藏花觚,仿佛能见到古人悠然无事净心目的生活场景,让人倍感愉悦。”吕先生说。

( 责任编辑:张黎黎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