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讯(十堰晚报)通讯员 靳小锋
郧阳区多部地方志,都记载有关于郧阳地名“狗陪寺”的故事。
《万历·郧阳府志》就记载:“狗陪寺,洪武初有僧至自西川,从盛水堰一寺中坐禅,每遇斋时,即一狗从寺前潭水中来,僧投之食。及僧道成,狗化为龙,僧乘之而去。人莫识其名,惟称狗陪禅寺。寺久圯,知县吕仲彬重修。”
那么,此寺现今在何处?是否保留完整?生长于此的笔者,决定一探究竟。
“狗陪寺”如何得名?
记者在《郧县志》中看到这样一段描述:在郧县城北有堰沟寺,明朝弘治年间有一位僧人自四川云游化斋到此,且一同云游的还有一狗不离左右,朝夕相处。云游僧人在此修行三十余年,其道行已高深莫测,无法形容。某一日,游僧修行成仙和狗飘然而去,留下一张狗皮遗落寺中,后人们因此命曰“狗陪寺”。
《万历·郧阳府志》则描述得更加详细:狗陪寺或(应)建于明朝洪武初年。当时,有一自四川西部而来的僧人到此,便就此在盛水堰寺庙前坐禅,每每遇到吃斋饭之时,寺前就有一狗从潭水中出来,僧人投食以喂养。天长日久,僧人修行道成,狗也化为蛟龙,僧人便乘龙飞升而去。人们也不知道其名,只有以狗陪禅寺命名。但随着时间变迁,寺庙逐渐凋零荒废,郧县知县吕仲彬重修。
通过以上两部方志,笔者认为,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年)初期,有一位四川西部的僧人云游到此,此后便在盛水堰旁(里)寺庙打坐修行道法,此时的寺庙已然存在,约建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且不论僧人是自带狗一同云游到此还是来此之后遇到了狗,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里,僧人修行道法几十年间终日与狗相伴,且最后人与狗都修行成仙,后来由狗与人修行的这段故事命名此寺为“狗陪寺”。其中《万历·郧阳府志》还特别提到,因天长日久寺庙荒废,“狗陪寺”还被知县吕仲彬重新修缮。
“狗陪寺”今在何处?
时光倒转,让我们先从故事中所提到的盛水堰说起吧!
盛水堰位于今郧阳区城关镇菜园社区居委会5组,具体在徐家堰老虎沟。徐家堰并不等同于盛水堰,只是徐姓人家较多,老百姓恰又居住于堰塘附近,故谐称之为徐家堰,大体可以理解为徐姓人家居住在盛水堰处。故,徐家堰绝不是盛水堰的别称。至于很多关于盛水堰的类似网络报道、书刊等都以东伍子胥堰命名或其所指,均为讹传,当地人也从没有过这种叫法。唯一有传说的,是此堰为春秋时期伍子胥屯兵郧阳时所修,而分水堰渠则是伍子胥手握耕地赶牛的神鞭狠狠抽开的一道狭长水渠,后人曰“伍子溪渠”(当地都以“伍子溪”称之,而不念“伍子胥”)。
笔者在堰渠畔生于斯长于斯,自小到大都是吃着伍子溪渠水长大,关于这段传说更是一代又一代人传之,至于传说故事的真实性,我们暂且不必较真,亦无需刨根问底予以强加纠正,但可以想象之美好,权当农业社会的人们对生活的无限憧憬和赞美罢了。
据史料记载,郧阳盛水堰是在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由郧县知县戴琰修,至弘治间(1488—1505年)经郧阳抚治都御史王缢之重建,并凿武阳堰。王镒之的《重修武阳盛水二堰记》曾叙其事。
盛水堰迄今犹在,位于郧阳城区双庆大桥以北(原郧阳客运站以东偏北)1公里处,以自桂花流入的汉江支流棒槌河为主要水源,堰就建在这样一条小支流棒槌河上,在茶亭梁子下段与谭家湾老鹰崖之间。主体工程是一座拦水坝,由糯米汁拌石灰浇块浆砌而成。但自2010年后城市发展扩建以及南水北调库岸的修复,东、西菜园的人们逐以不再以农田灌溉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时候,堰体从此失去其功能,伍子溪渠也消失不见。菜园社区原名菜园村,以棒槌河为中线分东、西菜园,河西为西菜园,河东为东菜园。
时间已经让许多东西变得模糊不清,“狗陪寺”究竟在哪里?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够说得清了。但是,笔者仍下定决心带着上述问题实地考证。
庙台子遗址或为“狗陪寺”所在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笔者通过几处关键词,找到了部分线索。
笔者查询2013年公示的《十堰市“市保”“县保”文物保护单位机构或专职保护人员设置情况》第六批名单中,郧县县保单位遗址有“庙台子遗址,地址为城关镇菜园村5组”。
经过不懈努力,年过八旬的菜园5组老者虽不知菜园有“狗陪寺”一地,但知道有庙台子遗址,他还亲身带路指引笔者到盛水堰旁数十米坡地处。老者也从不曾见过寺庙原貌,但自小常听大人们讲,过去这里是一处寺庙,庙里住有僧人,而今遗址处却完全见不到当初模样,俨然一块庄稼地。
那么,庙台子究竟是不是“狗陪寺”?笔者认真对东、西菜园的多名老者进行拜访求教,他们对菜园社区出名的“三皇庙”“牛王庙”等祭祀庙宇还记忆犹新,但位置都在原郧阳老城小东门附近。这些庙宇于1968年丹江口大坝蓄水时淹没于水下,而且与志书所载“狗陪寺”方位大相径庭,因此可以断定,他们都不是“狗陪寺”。
反观庙台子遗址,处于盛水堰上方,距离较近,和所载的“狗陪寺”记述基本相符,由此可以大胆推断,这个“庙台子遗址”或就是“狗陪寺”所在地。
“盛水堰”的“盛”应该怎么读?
关于“狗陪寺”旁的“盛水堰”,“盛”字究竟应该怎么读?
按《新华字典》释义,“盛”是多音字,读“shèng”时其义多为盛满、丰盛、众多,并由此引申为兴旺、繁茂、美好,由盛满义引申为极点、顶点,由此进一步引申为很、非常,以上读 shèng。而读“chéng”的发音时,本义是把东西放在器皿中,后分化出名词义,特指盛装在祭器中的谷物,由此还引申为整饬、端正,以上意义都读 chéng。譬如盛饭、盛汤、盛碗水等,我们反观盛水堰,不就是一个妥妥的盛水器皿吗?
目前,大多喜爱郧阳地方史的人多将它读为“shèng”,不乏知名学者和语文教师等,笔者也曾委婉纠正提醒,但都以“盛”字为多音字为由敷衍拒绝。
笔者要说的是,“盛”字发音“shèng”与“chéng”不同,表达涵义则不同,更别说盛水堰所处的这个堰坝所承载的功能意义不同,若妄读“shèng”,水堰要怎么理解呢?其次,当地人从没有“shèng”水堰的发音习惯和传统,想必古人不会一蹴而就,将错就错几百年吧?每每想到此,我就完全可以理解“郧阳柳陂”的“陂”字为何念“bēi”,而武汉黄陂的“陂”字念“pí”了。
需要说明的是,盛水堰的伍子胥传说和史实文献不影响生活在郧山汉水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家乡郧阳的热爱,这中间互不矛盾和冲突,没必要过分较真。尊重郧阳人的语言习惯和人文历史,是我们这代人文化传承的责任和担当,如果用这样平和的心态理解,一切就顺其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