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队员在五龙宫大殿前方日池池底发现,有一个桂花树下玉兔捣药的浮雕造型。
2021年7月,考古队员在武当山五龙宫进行考古发掘时,于日池池底基岩上,发现了“玉兔捣药”浮雕。
“玉兔捣药”属于道教的典故,寓意长生不老。玉兔为何捣药?捣的又是什么药?兔年伊始,请跟随记者一起,探寻玉兔捣药的故事。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朱江
玉兔捣药浮雕“重现天日”
五龙宫,是武当山古建筑群赫赫有名的“九宫八观”之一。1994年,五龙宫作为武当山古建筑群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五龙宫遗址被评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五龙宫村的五龙宫遗址,地处五龙峰山麓的一个凹谷内。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指示,从2020年6月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五龙宫进行考古发掘。
2021年7月,在五龙宫大殿前方日池的内底基岩上,考古人员发现了神奇的五龙浮雕、龟蛇浮雕以及寓意太阳和月亮浮雕在内的9个3组雕刻。其中,惟妙惟肖的玉兔捣药浮雕,令考古队员叹为观止。
据了解,玉兔捣药属于道教的典故,寓意长生不老。结合现场发现的五条石龙、一只石龟和一条石蛇、寓意太阳及月亮的浮雕,还有一个桂花树下玉兔捣药的造型,考古队员分析,这里应该是跟道教活动有关的地方。“因为在南宋时期,上清五龙派曾在此修行。”为此,考古队员特意查询众多资料,并结合五龙宫遗址发掘情况推测:日池在宋代名为龙池,是一处做法事求雨的场所。
五龙宫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康予虎介绍说,这是历史上对该遗址首次正规的考古发掘。本次发掘面积近7000平方米,发现房址10座及水池两处,出土文物1000余件。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水池底部的三组浮雕——五龙浮雕、龟蛇浮雕、火纹及玉兔捣药浮雕,年代上限可至北宋。
康予虎说,这也是首次在武当山发现的玉兔捣药浮雕,目前初步认为其年代为宋代。在日池和月池发掘结束后,五龙宫的南宫东道院遗址发掘,将是考古队员下一阶段发掘的重点。
“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
那么,玉兔捣药浮雕是如何从日池中“浮”出水面的呢?
时间拉回到2021年7月21日。当天,考古队员将日池中的水和淤泥彻底清理完毕。突然,在池底五条石雕龙的中间,一个圆形雕刻显现出来。让大家吃惊的是,图案仿若月宫,里面还有一个桂花树下玉兔捣药的浮雕造型。
考古队员介绍,“玉兔捣药”的传说源于先秦,在汉代成熟后广为流行。现存文献最早提到“玉兔捣药”的是汉乐府古辞《董逃行》,“教敕凡吏受言,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奉上陛下一玉柈,服此药可得神仙。”
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提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
可见,最晚在西汉,玉兔在月宫捣药的形象就深入人心。之后,晋代傅玄在《拟天问》中更加明确地写到:“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兴福降祉。”
“玉兔捣药”在李白的诗作《古朗月行》里也有记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另外,李白还在《把酒问月》中提到,“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武当山五龙宫考古发掘的惟妙惟肖的玉兔捣药浮雕。
考古人员仔细端详五龙宫日池的内底基岩,只见粗壮的桂花树枝繁叶茂,一只兔子呈站立姿势,长耳直立,圆眼,短尾,毛发刻画清晰,手持药杵在药钵中奋力捣药,线条刻画简洁凝练,实物形象生动。
减地透雕而成的玉兔捣药图,位于石龟和石蛇的东侧正中,接近于池底中部位置。玉兔捣药图整体呈凹入基岩中的圆形,包括西边半弯且契合整体圆形轮廓的月桂树。
据了解,减地浮雕法,就是剔地浮雕法,其实就是普通的浮雕雕刻法,在一块平板上剔地去料,将要塑造的形象雕刻出来,使它脱离原来材料的平面,图像造型浮突于材料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