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讯(十堰日报)特约记者 柯勇 通讯员 周航 报道:电力爱心超市建成投用,村级充电设施全面落地,屋顶光伏工程加快推进……近年来,国网华中分部驻房县城关镇三海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坚持沉在村里、干在一线,与村民共同缔造“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美好生活。
谋深谋远打造“美丽三海”
“村里用电方便了,产业发展动力十足。我开了家民宿,为家乡旅游产业代言。”返乡创业大学生陈博说,三海村变化很大,每年吸引不少游客,为农家乐、民宿带来了大量人气。
三海村的发展,离不开电力支持。国网华中分部驻村工作队自去年7月起,积极探索建设“美丽三海”,重点围绕“解决用电问题,消除安全隐患”这一目标,深入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该村电网结构大幅改善,供电能力明显提升。结合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大力开展“清洁家园”行动,每月开展一次卫生大评比,对房前屋后进行全面检查,增强村民环保意识,共同建设美丽乡村。利用文化广场、休闲绿地等公共空间,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彰显“乡土性”、强调“功能性”、具备“景观性”的“口袋公园”,不断提升村民获得感幸福感。
用情用力打造“宜人三海”
“以前村民给电动车充电,都是从屋内拉一根电线出来,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对私拉电线给电动车充电这一现象,村民王大爷很不满。
去年11月,驻村工作队经过多次调研,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积极对接有关部门,争取资金15万元,为该村建成1台60千瓦的快充电桩、2台7千瓦的慢充电桩,安装10个充电插座,彻底解决了村民给电动车充电的难题。
“自从有了充电桩,游客和村民给电动车充电,通过微信扫码,便可使用,非常便捷。”该村党支部书记代凡介绍,黄酒、羊肚菌、生态米是村里的特色产品,节假日期间,很多游客自驾车前来购买。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驻村工作队结合《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突出“绿色能源点亮绿色生活”主题,重点推进村级光伏工程、智能充电、太阳能综合利用等项目,持续打造“宜人三海”样板乡村。
因地因人打造“业兴三海”
“在政府扶持下,我通过自酿黄酒,实现了脱贫增收。”该村村民谭学云说,有了稳定的电力保障,她的黄酒产业才能做大。
产业兴旺,致富路宽。据了解,该村有农家乐33家、奇石农家31家、盆景农家42家、根艺农家11家;黄酒作坊340户,年产黄酒50万公斤。近年来,驻村工作队针对该村特色产业用电特点,本着电力配套先行的原则,因地因人量身定制供电服务,做到产业项目建到哪里、电力设施就延伸到哪里。
羊肚菌是该村的特色产业之一,种植面积达400余亩。为提高羊肚菌的产量和品质,驻村工作队组织村民参加种植加工技术培训。同时积极搭建桥梁,设立特色产品专柜,制定消费扶贫清单,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今年,该村全力发展三海黄酒小镇和民宿项目,驻村工作队向总部申请160万元涉电工程资金,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共建共治打造“人和三海”
“我家闺女对垃圾进行分类,可以兑换积分,然后在‘爱心超市’兑换日用品。”该村一位村民说,村里的“电力爱心超市”开业以来,有效激发了村民“攒积分、创文明、争先进”的内生动力。
“电力爱心超市”是国家电网服务乡村振兴、促进乡村文明的重要举措。该超市从思想文化建设、文明乡村建设、美丽家园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村民实际行动给予相应积分奖励,积分可兑换等值生产生活物资。
驻村工作队积极协助村“两委”,探索“党建+移风易俗”工作模式,完善村规民约,倡导人情新风。自开展“刹人情歪风、治婚丧陋习”专项整治行动以来,全村共劝阻违规待客21场次。持续开展“户户走到”活动,帮助村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大力开展“乡贤榜”评比活动,挖掘乡贤在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基层治理、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中的先进事迹,引领村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弘扬新风正气,培育文明乡风。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推进共同缔造活动,为村集体发展献计献策,把三海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刘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