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周末故事| 国家“六五”技改项目花落二汽
口述 | 李根祥(原二汽化油器厂副总工程师,参与二汽化油器技术改造项目) 整理| 张启光
1986年12月28日,在新落成的二汽化油器厂(东科克诺尔商用车制动技术有限公司前身)新化油器车间厂房大门前,时任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总经理陈祖涛、二汽厂长陈清泰代表国家经委,对国家“六五”技改项目之一——新化油器车间竣工进行了验收,标志着该项目正式投入生产。
二汽化油器技术改造项目因完成得好,荣获国家经委“六五技术进步先进企业全优奖”,在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产生很大影响,同时也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原二汽化油器厂副总工程师李根祥作为项目亲历者,为我们讲述了这段珍贵的故事。
▲原二汽化油器厂全貌
获取项目
“新手”PK“高手”
1966年,我还在一汽工作,接到通知国家从一汽调配人员支援二汽,我是其中之一。那天我回家告诉妻子,我要去二汽,妻子什么话都没说,转过身默默地帮我收拾行李。当时,我们的儿子才几个月大,瘫痪在床的丈母娘也跟我们一起生活,为了支持我的工作,妻子一个人默默扛起照顾家庭的重担。
虽然无比挂念妻儿,但为了二汽的建设,我含着眼泪登上开往二汽的火车。经过长途跋涉,1966年9月15日,我到达老营,以二汽基建办公室成员的身份参加了著名的“老营会议”。
1971年,我调到二汽化油器厂工作。1982年,化油器厂时任总工程师阎善钧同志在北京出差期间,了解到一个重要信息:国家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六五”计划)期间,在机械行业安排了550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凡承担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国家都将给予资金和外汇等方面支持。其中,有两项(即化油器和刹车阀)与我们工厂的产品完全一致,如果能拿到项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扩大企业的知名度。
阎善钧为工厂积极争取,通过与负责这些项目的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汽车零部件处的领导沟通,确定了化油器项目方向。但当时,这个项目的竞争对手很多,国内当时有很多厂家都在争取,其中北京汽车厂所属的第一附件厂实力很强,是国内化油器行业当然的龙头老大,还是二汽化油器厂的包建厂,是我们的“老师”。
与高手过招,二汽化油器厂作为“新手”压力很大,但决心也很大。阎善钧在取得本厂及二汽总厂领导的支持后,立即组织本厂技术科和有关科室做技术方案,按照工厂设计的正规程序,先做“项目建议书”。
1982年11月底,阎善钧带领我、郭浦琮、陈永火,带着设计文件和总厂报告赶到北京,向中汽总公司有关领导作了汇报。中汽总公司看了我们的技术文件后认为:设计做得深入细致,不仅有技术方案、投资预算、经济效益分析,而且还有投资回收预期,所以决定把这个项目交给我们厂实施。
▲二汽化油器厂技术改造项目获奖证书
实施项目
紧锣密鼓推进,高质量达标
之后,化油器厂收到中汽总公司批文,要求“务于1985年按照确定的目标和要求,形成新型化油器生产能力。”这意味着在我们收到批文到1985年底,只有两年零九个月的时间,要完成该项目的“扩大初步设计”、土建工程设计、土建施工,国内外设备订货以及设备安装、零件调试、试生产环节等工作,任务量巨大。
在国内设备材料供不应求,工厂资金十分紧张等情况下,厂里将有关人员进行适当分工,分别承担几项任务。
以技术科为主,产品科和有关科室密切配合,大家通宵达旦,项目进展顺利,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完成“扩大初步设计”,这是整个项目的总依据。
与此同时,项目施工场地的清理平整工作也很快展开。1984年5月1日,化油器厂的新化油器车间正式开工,于1985年7月7日竣工,工程质量评级为优良。
在整个技改工作中,我们也制定了设备引进原则:进口的一些关键设备,必须带有技术示范作用,如带有自动浇注装置的压铸机、三坐标测量仪,在当时化油器行业都属于首家引进;有一些能够自己解决的,如综合流量试验台,按产量需要4台,我们只进口了1台,其余3台请二汽动力厂帮我厂进行了仿制,节省外汇。
整个改造项目原定于1985年底基本完成,但由于部分设备特别是进口设备订货手续繁琐,未能如期到货,项目延期到1986年底完成。
经过不懈努力,该项目完全达到了中汽总公司的批文要求:建筑面积达4330平方米,工艺设备63台;化油器年生产能力达到25万只以上;化油器产品上的精密零件量孔的产量达到60万套,可以为各专业厂提供不同规格的量孔。
▲二汽化油器厂技术改造项目竣工剪彩
尝到甜头
自我提升并带动相关行业进步
我厂完成的这个国家技改项目,当时在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影响很大,吸引了国家领导、相关部委领导先后来到我厂视察,国内汽车行业和化油器行业的领导也纷纷来我厂访问,就连其它行业单位也有不少来厂参观。
通过完成国家技改项目,化油器厂累积了技改经验,尝到了甜头。我个人的体会是:我们不仅是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更主要的是在观念上拓宽了思路,开始放眼世界,紧盯先进技术和管理,走上技术、管理的创新之路;我们不仅培养了一批熟练使用当时国内尚属先进设备的员工,为以后广泛采用这一类设备提供了人才,还带动了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例如,加工中心可用的又细又长的硬质合金钻头和铰刀,有关部门做了很多改进才满足了我厂的要求,还有带自动浇注系统的压铸机,上海压铸机厂派人来厂考察后,表示在以后的设计中将会参考与吸纳。
通过国家技改项目,我厂的化油器在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达到了国际化油器行业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的水平。后来,通过二汽的“七五”规划以及与昆明化油器厂合资,我厂化油器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年产量最多的一年达到了50多万只,工厂因此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为后续发展打好了基础。
▲李根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