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大院中的中院历经两百多年风雨面貌依旧。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韩玉砚 特约记者 付延峰
在竹溪“东大门”的县河镇深山,坐落着一个占地面积约2200平方米,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传统民居,当地人称为黄家大院。这里的3栋主体建筑处处雕梁画柱,气势犹存;历史上,关于房屋主人的传奇故事,在当地口口相传。黄家大院展示了封建社会时期当地一个家族的兴衰,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选址考究 体现天人合一
地理环境影响着一方地域历史文化的形成。县河镇,是竹溪“东大门”上的门户重镇。自古以来,一条陆路衔接竹山、竹溪,是东进西出的咽喉通道;一条九曲回肠的河流——竹溪河,途经该镇汇入堵河、汉江,当地人通过黄金水道将深山物产运往都市大邑。
历史上的县河因陆路、水路的加持,商业繁荣、人文荟萃。而近年来才渐为人知的黄家大院,因离大道、河流较远,得以完整保存。近日,记者在竹溪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带领下,驱车一个小时前往县河镇富溪村。
车辆离开集镇,顺着蜿蜒山路从山麓、山腰来到山脊,得以饱览当地全貌。重山叠影一望无际,处处森林茂盛、植被长绿。脚下,两列绵延大山形成的天然屏障中,竹溪河无声流淌,千百年的冲刷带来大量宽阔、平坦的耕地。
传说此地“深蕴天地灵气,福地也”。该工作人员介绍,几百年前,黄氏先祖认为在这里发展农耕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沿途所见的很多山林、耕地,传说都曾是黄家大院的财产。”说话间,来到位于富溪村委会旁的黄家大院。
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与通常坐北朝南的深宅大院不同,形成黄家大院的三栋主体建筑,在选址上均凭借山势坐西朝东,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考究的选址与幽静的景致,构成了这里及周边的风貌,宛如一幅富有中国传统韵律美的山水画,给人以超尘脱俗的审美感受。
建筑“寸木不落地”气势恢宏
天井庭院内青石铺地,青砖砌墙。
黄家大院是典型的明清时期地主庄院建筑,占地面积约2200平方米。现存三栋主体建筑,依所处高低分别被称为上院、中院、下院,均有前堂、后室及左右偏房。
上院是黄家大院中规模最大的建筑,砖木结构的主体建筑,历经两百多年风雨仍面貌依旧,气势恢宏。和其他地方的传统大院相似,巨大石板制成的门槛,两侧是方方正正的石头门墩,精雕细刻寓意颇深的祥云、飞龙、花卉等,透露出主人的审美情趣、为人之道。庄重房檐下的砖雕斗拱,依着精美彩绘的衬托,自然而和谐。
占地面积约1050平方米的上院,一进三重,全为砖木、石结构,房柱皆以石础垫起,故称之为“寸木不落地”。天井庭院内青石铺地,青砖砌墙,再辅以木质结构的门、窗、阁楼等,前低后高,错落有致。檐、枋、梁、柱、门、窗等处,木雕彩画内容丰富,有动物、人物、花草、树木、楼台、亭阁等多种图案,异彩纷呈,处处体现主人追崇祖宗、崇尚礼教、推崇科举,祈求人丁兴旺、福禄寿全的特点。
与上院一路之隔的中院,高耸的马头墙意气风发,飞扬的檐角直插青天。外墙屋檐下均有壁画,除了绘有山水花鸟、麒麟瑞兽,还写有“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等诗词。秋日阳光给这些华丽斑斓的构件涂上了一层蜜蜡色泽的包浆,充满醇厚的历史丰韵,在岁月中争奇斗艳。
该县文物管理部门表示,黄家大院展示了封建社会时期一个家族的兴衰,是研究该历史时期社会背景、民风民俗的重要实物资料。2021年,湖北省公布核定并公布第八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黄家大院名列其中。
经营山货发迹 主人曾富甲一方
岁月更替,黄家大院已出现不可避免的虫蛀、老化。然而,关于房屋主人的故事,仍在当地口口相传,与斑驳门楣、沧桑砖瓦联袂述说着这里昔日的辉煌与厚重。
从当地走出的干部方孝平介绍,黄家大院的主人应是明清时期,从鄂东黄州迁徙而来。这里位于河流之上、高山之巅,远离战火、匪乱,是天然的避风港。同时,从这里出发,步行几个小时即可到达水路、陆路,四通八达。起初,黄家祖上买下三处茅草房屋,耕读传家,繁衍生息。
历史上,包括县河在内的竹溪出产生漆、木材、苎麻,以及棉花、桐油、生漆等物产,在汉江上下游城市广受追捧。不知从何时起,黄家就开始经营这些山货,装船后经堵河进入汉江,贩卖到老河口、襄阳、汉口等地。随着生意蒸蒸日上,黄家在当地拥有很多田地、商铺。
嘉庆年间,没有忘本的黄家选择在这处稍显偏僻的山坳兴建庄园,为后人留下这处堪称湖北乡土建筑精品的深宅大院。至道光年间,黄家达到鼎盛时期——拥有兵营镇、城关镇等5个乡镇70%的田地,在老河口、竹山置有产业,还购买了竹溪县城南大街的大部分商铺。
随着时代变迁,民国时期起,黄家逐渐衰落,后人四散。每逢周末,不少周边市民结伴前来此地游览,既流连于这里虎斑霞绮、林籁泉韵的风光,又眷恋于此处源远流长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