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20人讲20村| 郧西长岗岭村:羊肚菌产业撑起“致富伞”

时间:2022-10-13 10:33 来源:秦楚网     进入数字报

“沟域经济”让昔日长岗岭村的荒山沟成了名副其实的“金银川”。

秦楚网-十堰头条讯 文、图/记者 朱江    

金秋十月,走在长岗岭村,放眼望去,山清水秀,瓜熟果香,美丽乡村俨然一幅多彩的画卷。该村利用羊肚菌发展的成熟技术,带动三个村农户用好闲置土地,种植羊肚菌,再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加工、包装、销售……小小羊肚菌,长成了长岗岭村的“致富伞”。该村注册成立的郧西县天珍桑蚕菌科技专业合作社,2021年实现年产值200余万元。

羊肚菌成为“明星产业”

“手里没把米,鸡子都不理!我们村是一沟、一湾又一山的劣势地貌,以前村民是靠种粮糊口,靠天吃饭。后来在湖北省科技厅专家和科技服务团队的帮扶下,我们变劣势为优势,走起了因地制宜的‘沟域经济’路子。”国庆前夕,记者翻山越岭来到郧西县安家乡长岗岭村。村党支部书记毛德均26年来,不断面对产业转型带来的挑战,带领村子探索出一条符合村情的特色产业道路。

长岗岭村位于郧西县安家乡西北部的长安岭上。山高岭多,沟壑纵横,是鄂西北最具典型地貌的乡村。

因为没有产业支撑,全村一半以上成了贫困户。全村版图面积9.6平方公里,由5条沟、3道岭组成。平均海拔610米,耕地1459亩,林地3600亩,山林牧场9000余亩。

这几年,毛德均为村里引进了食用菌和羊肚菌两大脱贫产业。

1996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毛德均,深知长岗岭村是典型的高山贫困村。为了村里能够快速改变贫困面貌,他带头调结构,种过黄姜,也种扶贫桑树养过蚕,并成立专业合作社,建起扶贫车间。其间,长岗岭村村民发挥聪明才智,把桑树枝粉碎,变废为宝,作为代料香菇的原料。

2015年,湖北省科技厅进驻长岗岭村开展定点帮扶。2016年,长岗岭村集资190万元,建成粉碎、消毒、装袋、培菌、冷藏、烘干全套生产线一条,年加工能力100万棒。2017年春季,村里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年底实现收入100多万元。就在这一年,长岗岭村人均收入超过4500元,全村提前一年全部脱贫,整村出列。

在湖北省科技厅专家的建议下,毛德均于2017参加华中农业大学培训班首次了解到羊肚菌产业。2018年,他外出考察学习,逐步掌握羊肚菌育种技术。于是,该村开展试种羊肚菌5亩,2019年春季丰收,亩平纯收入1.2万元,群众得到了实惠,毛德均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

“我开始带领村民开始发展羊肚菌产业,合作社建设村级‘羊肚菌菌种培育室’。选育出适宜本地环境的两个羊肚菌种,分别向县内县外多地供种。”毛德均坦言,羊肚菌成为乡、县、市里的“明星产业”。

月月有工资,年年有分红

“村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党支部如何发挥牵头谋划作用、怎样把握政策机遇、如何统筹资源、如何加强宣传统一思想,是保障全村发展、促进村民致富的重点。

从背着麻袋卖黄姜到种桑养蚕收蚕茧,从兴办猪场再到拿起试管做菌种实验……

借着精准扶贫的春风,在湖北省科技厅定点帮扶下,把长岗岭村作为农业科技专家研究发展实用型农业科技的试验田,建成“红色科创精准扶贫基地”;围绕该村食用菌、桑蚕等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实施“桑蚕食用菌产业升级示范”等4个科技精准扶贫项目。该村还先后多次邀请湖北省农科院、省社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10余家高校、院所的30多名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产业技术指导。

同时,该村还每年组织村“两委”干部和党员代表前往云南、贵州、陕西等产业村学习交流,把村干部培养成“技术员”。

一次次及时转型、大胆尝试,让长岗岭村步步走在前列。

结合山区沟域地貌实际,多轮次试验、提纯、推广适宜山区实际的农业种植养殖品种,长岗岭村建设了“农业种植养殖示范基地”。根据当地传统产业发展要求,紧扣群众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村上建设“农业科普教育基地”。通过科技厅项目支持、乡村参与、引进个体业主——返乡成功人士邓本涛、全国羊肚菌协会副主席刘伟投资建设的方式,目前已经投资3100万元完成了该项目一二期建设,被郧西县委、县政府和湖北省科技厅联合命名为“沟域经济”发展新模式。

“我们村注册成立郧西县天珍桑蚕菌科技专业合作社,把党支部和桑蚕菌专业合作社进行交叉融合。”毛德均告诉记者,合作社实行“书记领办、能人管理、群众监督、共同参与”模式,统一负责生产、销售、核算、分成,让群众“天天有活干、月月有工资、年年有分红”。

每天,近100人在合作社务工增收。2021年,合作社实现年产值200余万元,发放村民工资80余万元。

“沟域经济”让荒山沟变成“金银川”

经过几年发展,长岗岭村探索出“一山一岭五条沟,沟沟有产业”的“沟域经济”发展路线。目前,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回村发展,该村党支部也先后被授予“十堰市十星级党组织”、市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集体,长岗岭村正以崭新的姿态开启新征程。

如今的长岗岭,打造山上林草、山坡果桑、沟底菌菜、河谷养鱼的循环产业。一沟一产业,一岭一特色,因“沟”制宜,让许多村民走上了致富路,村集体经济达到30万元。“沟域经济”让昔日的荒山沟成了名副其实的“金银川”。

“我们将继续延伸产业链条,推进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毛德均自信地说,长岗岭村要实现“沟域经济”助推“穷山恶水”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转换,把长岗岭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

( 责任编辑:张黎黎    新闻报料:8110110  )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11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