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十堰探源 |南宋文学家与“均州”的不解之缘(中)靖康之变辛弃疾著作13处指向“均州”

时间:2022-08-31 08:39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朱江 报道:宋朝,均州故址在今丹江口市。均州是一座有着千载春秋的文明古城。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诗作《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脍炙人口。诗中“白发将军”武均州,也就是武钜。然而,武钜所任职的“均州”,究竟指向何方?宋金之战时期,陆游的这首诗牵出一段不解之缘。巧的是,比陆游小15岁的南宋词人、文学家辛弃疾在其著作中也提到了“均州”,却留下了一个待解之谜……

宋金之间的拉锯战,“今天地盘归你、明天地盘属我”,也是造成“均”“钧”“筠”混用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讯员 游尘 绘图

或因笔误造成张冠李戴

《宋史》记载,武钜知筠州。此筠州非彼均州。丹江口市沧浪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永国查遍他收集的全国各地不同版本的5种《均州志》,未发现均州知州武钜的名字。他考证分析认为,武钜当时所处的均州,可能是今天河南禹州的“钧州”。

那么,筠州又在哪里呢?经记者考证了解,筠州有二:一为今天的江西宜春高安市,以地产筠篁得名。北宋时地盘缩小,仅相当今宜春市下辖的高安、上高、宜丰。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避理宗讳,筠州改名瑞州;二是今天的四川宜宾筠连县。元朝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合筠州、连州置筠连州。

今天的河南许昌禹州市,在金元明时期称呼为钧州。禹州,简称“钧”。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后,名称多变,建置归属复杂。著名的钧瓷发源于此地,属于宋朝五大名窑瓷器之一。

王永国分析认为,《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中的武均州,所任职的“均州”可能是在今天河南禹州的“钧州”。他说,《宋史》的作者或是因为笔误,错写成“均州武钜”。

值得一提的是,王永国在研究收藏《均州志》版本中发现《续缉均州志》、《明史》、《湖北通志》中,均有“明谢澭均州志八卷”的记载。

为了寻找这部《均州志》,王永国花了10年时间,在全国各大图书馆查寻未果。最后,他打听到浙江宁波“天一阁”有藏书,到实地查阅发现,明朝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钧州志》,钧州即河南省禹州市。此书记载:《钧州志》钧州知州谢澭编纂。由此可知,谢澭乃河南钧州之知州,非湖北均州之知州,也即“明湖北没有谢澭《均州志》。”

辛弃疾雕像。

辛弃疾笔下有13处提及“均州”,徽宗死于此地

巧的是,与陆游在同一个年代生活的辛弃疾,在著作中也提到了均州。

比陆游小15岁的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辛弃疾亲眼目睹汉人在金军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期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完颜亮大举南侵时,21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窃愤录》和《窃愤续录》是南宋词人、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中国史类书籍。南宋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38岁的辛弃疾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第二年,他担任湖北转运副使,也就是主管运输事务的地方官员。

根据其他史料记载,徽钦二帝被金军软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城北门外)之后,宋徽宗因不堪精神折磨死于五国城。宋金议和后,宋徽宗遗骸运回临安,由宋高宗葬于绍兴永佑陵。

令人不解的是,《窃愤录》和《窃愤续录》有13处提到“均州”。根据此书记载,北宋徽钦二帝还曾被迁到“均州”,而且宋徽宗最终死在“均州”。

《窃愤录》中,非常详尽地描写了宋徽宗、宋钦宗一行人迁往均州一路上所遭的罪:天色已黑,路不可辨,山麓林间,凄风苦雨,狐狸悲啸;晚上,“鬼火纵横,终无止宿处,皆坐于地,至天晓又行”;走在泥淖里,把鞋走掉,光脚走到沙石路上,“血流趾间,苦楚不能行步”;还有毒瘴之气……一路上原有30人随行到了均州,死得只剩下一半儿。

“均”“钧”“筠”混用,系史官没有考证地理方位

大家都知道,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军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由于发生在北宋的宋钦宗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耻。

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窃愤录》记载,到均州时,宋徽宗已经病得很重,喉咙全都溃烂,不能进食。那些随行的人又把他移到低洼湿地里居住,更加重了病情。这样拖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宋钦宗有一天去看他爹,只见宋徽宗坐在土坑里已经僵死。

探究辛弃疾笔下的“均州”在哪里,的确煞费周折。有学者根据文中人物所言,再查找《中国历史地图集》,揣测认为应该在内蒙古通辽市的科左后旗一带;也有专家认为,可能在河南禹州的“钧州”。

王永国指出,古代编撰史志书的史官,没有将“均州”“钧州”“筠州”精确地理位置信息弄清楚。

究其原因?一是古时有通假字;二是古时宋朝《舆地纪胜》卷八十五中曾记载钧水为均水;三是音同字不同等。因此,人们再遇到有疑问的史料时,要多方考证清楚。

那么,《窃愤录》和《窃愤续录》的“均州”究竟在何方?给后人留下了待解之谜……

<<<此前报道

十堰探源| 南宋文学家与“均州”的不解之缘(上)宋金之战陆游笔下的“均州”之谜

( 责任编辑:封荣娟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