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武当百问 |太和宫金殿琼台 ,传递了什么意境

时间:2022-06-14 08:53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坐落于武当金顶之上的金殿。张兴/摄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是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十大避暑名山。景区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胜景,是道教名山和武当武术的发源地,被称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本期《武当百问》推出太和宫、金殿、琼台传递了什么意境。

太和宫传递“熙熙祥和,天下太平”的盛世愿景

太和宫,又称“大岳太和宫”。据明代任自垣所编《大岳太和志》称,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朱棣下旨曰:“武当山,古名太和山,今名大岳太和山,大顶金殿名大岳太和宫。”据明代王佐《大岳太和山志》记载:“太和宫在天柱峰之极顶,则是宫之正殿。”清乾隆九年,王概《大岳太和山志记略》写道:“大岳太和宫在天柱峰南天门外,宫之正殿朝圣殿。”由此可知,明清两代对太和宫的位置定位是不同的。在明朝视天柱峰上的金殿为太和宫,到清朝则把明朝建的朝圣殿称太和宫,天柱峰上的金殿则成为金顶或大顶,并沿袭至今。

太和宫始建于宋元,元代初,天柱峰顶端建有一石殿,一铜亭,亭内置一香炉,供奉真武神像。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造铜殿置于顶,供真武大帝神像。至明永乐十年大修武当,明成祖敕令,在金顶上建金殿,在顶下建朝圣殿及左右钟鼓楼,右置元君殿、父母殿等,并赐额“大岳太和宫”。

朝圣殿位于南天门外,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康熙以后称太和宫,该殿砖石结构,山顶式,绿色琉璃瓦屋面,内为券拱,殿内供奉铜铸鎏金真武神像及金童玉女、邓伯文、杨戬、赵公明、温天君、马天君、水火二将军等,雕工精致细腻,形象生动逼真。殿两旁各置一方铜碑,一方是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敕建苍龙岭雷坛设金像的御碑,另一方是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遣工部侍郎陆杰等致祭碑,殿前两旁是钟鼓楼,楼内现保存一口铜质饰龙钮钟,击之如响惊雷,万山回应。

皇经堂位于朝圣殿(太和宫)左侧,坐北向南,依岩而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建,1915年再建,皇经堂砖木结构,硬山顶,抬梁木架构,小青瓦屋面,朱墙翠瓦,前为廊后为檐,正面为全开式隔扇门,正面上额御赐“白玉京中”四个大字,回檐角吊铜铃,预知天气变幻,额和木制隔扇及斗拱上浮雕着道教神仙故事和异兽珍禽,手法精细,形态各异。堂内正中悬挂一块大金匾,为清道光皇帝御赐“生天立地”四个金字,神龛上供奉三清、玉帝、真武、观音、吕洞宾、灵官等雕像,铸造精巧,造型传神。

紫金城,亦名红城、皇城,因金殿在其上而得名。紫金城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城高数丈,周长1.5公里,环绕天柱峰之巅,依山势而建,蔚为壮观,城墙由每块千斤之重的条石,依岩而砌,并采用12.6%的收分工艺,使城墙由内看向外倾,由外看向内倾,城墙四方各建一座仿木精雕的石建筑天门,造型庄严肃穆。太和宫是按照皇家宫殿的设计建造而成,“漂灵光于八表,满昭应而达嘉瑞”,成功地传递了设计建设者“熙熙祥和,天下太平”的盛世愿景。

金殿传递“四气清朗,八表洞彻”的至尊意境

金殿也为金顶或大顶,坐落于金顶之上的金殿,为明成祖朱棣敕建,也是武当山宫观群中一颗璀璨明珠。金顶海拔1612.1米,南北宽27米,东西长12米,孤峰挺拔,山峦俊秀,千山来朝,众星捧月,站在山顶遥望群山,云海苍茫,层峦叠翠,如入天国。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人曾在武昌建一铜殿,并由汉江经水路运至武当山,置于峰顶。此殿高2.44米,面阔2.615米,进深2.61米,悬山顶式,铜铸仿木结构。明永乐十年大修武当时,将此殿移至小莲花顶,并建砖室护围,殿内供真武大帝及金童玉女等像,因殿后空隙仅供一人侧身可过,游客环绕铜殿一圈,可转运得福,故又名“转运殿”。

金殿全部用铜铸造而成,大殿坐落在一个用花岗岩砌筑的大台基上,四周环绕着雕刻精美的石栏杆,屋脊上安装着龙、凤、鱼、马、仙人等饰件。殿内供奉着真武神的铜像,高1.8米,重10吨,真武大帝衬甲着袍,趺足披发,潇洒俊逸,据传说是依照朱棣像为范本铸造。两侧分别为金童、玉女,金童捧册,玉女捧印,神态逼真,神像上面有一块大匾,上书“金光妙相”四个大字,为清康熙帝手笔。殿顶藻井内悬挂一颗宝珠,俗称“避风珠”,或“镇风珠”,据说,可以阻挡风雨进入殿内,为武当山一宝。

殿外檐有盘龙斗边鎏金匾额,其上竖铸“金殿”二字,殿体周围包裹着180根雕着云龙和铭文的青铜护柱。护柱外包护着汉白玉雕栏,殿下1米高的台基及殿前露台均为精琢汉白玉砌成。金殿前面的金钟、玉磬两座亭子,也为明代铜铸遗物,金殿的两旁有签房和印房。金殿的后面为父母殿,是祭祀真武大帝父亲、母亲的地方,父母殿后翠柏环绕之中有平台,平台上竖“武当之巅”石碑。

亿万年前鬼斧神工的造山运动,形成了七十二峰朝大顶的瑰丽奇境;六百多年前武当金顶的建造智慧,塑造了“潇洒俊逸,英武神韵”的真武神形象。因此,金殿传递的是“四气清朗,八表洞彻”的至尊意境。

琼台传递“册封至尊,群峰献瑞”的道家福意

琼台也称琼台宫,相传琼台是真武大帝得道受封之地。元代始建,称为琼台宫。明代扩建上观、中观、下观等24座道院,庙房数百间,至清咸丰六年(1856年)毁于兵乱,光绪时重建部分庙房。三观建筑物均利用地理地形,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随山就势,相得益彰。

琼台上观于清末废于自然灾害和战乱,今存遗址及石雕真武像和明朝石碑。琼台中观是三观中保存较好的唯一庙观,现存有元代石殿和清代重建的正殿、配房等14间,元代石殿位于大殿右侧,坐西向东,九脊歇山顶,石雕须弥座保护尚好,石殿面阔进深1米,石殿上刻有“琼台受封”和“仙迹风流”八个大字。正殿坐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石山顶,清式架构,前为廊,后封檐。大殿内陈列着铜铸鎏金真武神像,高大庄严,极为珍贵;琼台还保留两米高的真武大帝石像和有4米多长的“龟趺”石雕等珍贵文物。站在琼台,仰望天柱峰、狮子峰、金童峰、玉女峰、香炉峰,座座仙峰似霄汉,直指天穹不回头。琼台下观已废,仅存部分建筑和文物。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由于相关政策的落实和各级政府的重视,道教协会拨入大量资金,修复了中观大部分建筑。

琼台宫虽经风雨不再有当年风貌,但依然传递着真武大帝在此得道受封、净乐太子修炼四十二年在此得道升天“册封至尊,群峰献瑞”的道家福意。(李元生)

( 责任编辑:封荣娟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