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国际博物馆日|武当山藏道堂民俗博物馆:收藏武当历史文化藏品万余件

时间:2022-05-18 08:51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武当山藏道堂民俗博物馆外景。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记者 朱江 

走进武当山藏道堂民俗博物馆,犹如穿越了时光隧道,置身于文物库房。馆长郑光春收藏的各种武当历史文化藏品已达万余件,各类琳琅满目的藏品,让人眼花缭乱。著名收藏鉴定专家蔡国声、贾文忠参观后分别题字“藏道堂”“藏道武当”;央视鉴宝专家黄鼎与陈建明也曾为这里的藏品赞叹不已。从这些珍贵的藏品中,可以洞察浩如烟海的武当历史文化。

上大学时就偏爱武当山老物件

今年42岁的郑光春,籍贯丹江口。因修建丹江口水库,他祖辈举家搬迁到天门市。

小时候,他家有许多铜钱、银钗等老物件。闲暇时,母亲总会拿出这些老物件,给他和姐姐讲过去的故事。

从学生时代起,郑光春开始对集邮、古钱币感兴趣,总是利用周末和节假日逛古玩城和钱币市场。

因为还在上学,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小小年纪的他有时会省下生活费去买心仪的邮票。郑光春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摆弄自己的藏品,有时半夜睡不着,他会突然拿出来翻翻,然后再心满意足地睡去。

大学时,他选择了自己喜爱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懵懂的收藏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就在此时,他偏爱与武当文化有关的老物件。

有一次,为了购买一件武当山的挂件,他半夜三点爬起来去市场淘宝。天亮收摊时,才抱着物件兴冲冲地回家。这成了郑光春青年时代的一大乐趣。

2009年,郑光春跟随姐姐郑艳芳来到武当山特区。他以姐姐开的“古韵堂”古旧书店为根据地,四处收购古旧书籍,顺带收集武当山本地老物件。

四处寻访老物件,武当山下开博物馆

郑光春收藏的武当牌匾。

为寻一块武当香客敬献的牌匾,他曾经步行几十公里。干粮吃光了,找野果充饥;在下乡的路上,突遇暴雨差点被泥石流冲走;为找回抗战时期驻守均县草店第五战区将士佩戴的徽章,他远赴重庆遭遇卖主坐地翻倍加价,他也咬牙买下……对郑光春来说,他不怕吃苦受累,就怕遇到心仪的藏品对方不愿卖。最令他难过的是,看到散落民间的“宝贝”竟然被人当成破烂儿随意弃毁。

在郑光春的收集生涯中,记不清有多少次历经艰辛的路程。也许在别人看来收集是一件轻松有趣的事情,其实每件藏品背后都有曲折的故事。

2015年3月,在郑光春及家人的共同努力下,武当山藏道堂民俗博物馆在武当山特区老火车站附近挂牌,免费向大众开放。“藏道”二字,取“收藏武当道教文化”之意。

这一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郑光春与姐姐在藏道堂武当民俗博物馆,集中展出一批十堰地区抗战时期的文物,如徐氏家族赠送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义冠千古”木质横匾、本地铁匠打造的罕见抗战大刀、曾在武当山发行且存世不多的《阵中日报》,这些藏品都是一些重要历史节点的物证。

元和观筹建展示基地,展出500多件藏品

2017年,十堰市档案局组建工作专班协助郑光春开展家庭建档工作,共整理武当山特色文化为主题的家庭档案6780件。其中,武当山书刊字画类1490件、武当山商标票证类3210件、武当山藏品类1560余件、武当山抗战史料类500余件、武当山地域文化类982件、武当山照片声像类640件、家庭成长类310件。

近年来,郑光春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在武当山元和观筹建了一处面积约200平方米的展示基地,目前展出藏品达500多件。值得一提的是,郑光春收集的档案中最珍贵的一类是一套较为齐全的武当山各个时期的系列门票。这些门票从1979年开始至今,票价从每张几毛钱直到如今两百多元钱不等。其中,20世纪80年代使用的金顶参观券的票面上,都是手绘武当群山景象,显得十分古朴珍贵。目前,郑光春共收集门票100多个品种3万余张,成为武当山旅游发展和文化繁荣的缩影和见证。

穿越古今,倾听文物背后的故事。由于郑光春痴迷收藏,如今馆藏器物丰富,价值很高,藏道堂在业内渐渐有了名气,吸引了国内几位收藏大家的目光。著名收藏鉴定专家蔡国声、贾文忠都曾来到这里参观,分别题写了“藏道堂”“藏道武当”;央视鉴宝专家黄鼎与陈建明也曾为这里的藏品赞叹不已。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深入了解武当山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精粹。”郑光春感慨地说。(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 责任编辑:张黎黎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