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讯(十堰晚报)记者 冰客 报道:清明时节,恰是大地春回的好时节,经历了漫长的寒冬,人们纷纷走出居室探寻春天的气息。人们或携家人,或与朋友结伴,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风,赏着百花,拂着悠悠春风,听着阵阵鸟语……真是心旷神怡,其乐无穷。这些郊游活动便被称为“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节人们要去野外上坟,祭拜祖先,顺便游山踏青,故又叫“踏青节”。
民俗专家介绍,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游春习俗。今郧阳的扫墓者祭奠完毕,不立即回家,会来到草木茂盛、山水清新的山坡或河水边,摆上自带的酒菜和食物,踏青游玩。
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