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大会现场。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文/ 记者 段吉雄 图/记者 全正
草木始萌动,车城春意浓。
1月5日至8日,备受瞩目的十堰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协十堰市六届一次会议隆重举行,367名人大代表和319名政协委员从四面八方汇聚一堂,带着社情民意,带着真知灼见,共赴这场春天的盛会。
会场内外,信心和期盼交替。
一个个真知灼见,一条条中肯建议,一次次热烈掌声,定格成一幅幅精彩瞬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新车城绿色示范市”……全市“两会”凝聚共识、统一思想,把“基本建成实力雄厚、活力迸发、魅力无限、动力强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和方向,十堰将接续奋斗、再创辉煌。
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
用如椽巨笔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1月6日,市行政会议中心,在穹顶群灯的映照下,国徽熠熠生辉,分列两侧的十面红旗鲜艳夺目。
上午8时30分,十堰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幕。市长黄剑雄快步走上发言席,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这五年,我们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职责,以第一力度抓好第一要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这五年,我们坚持“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这五年,我们坚持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各项改革全面发力、整体推进、多点突破,改革开放全面深化。。
这五年,我们坚持城乡协同并进,抬高全域发展底板,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这五年,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系统治水治气治土,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
这五年,我们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紧扣群众期盼办好民生实事,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
一个个指标,一项项成就,见证了栉风沐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1小时30分钟的报告,是一份交给人民的答卷。成绩来之不易,与会代表们的脸上流露出坚强、自信和骄傲。
这份自信,源自过去五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脱贫攻坚大决战、新冠肺炎疫情大考验,全市上下迎难而上、苦干实干,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任务。
这份自信,源于过去五年,全市规模总量持续提升、工业经济持续壮大、第三产业持续繁荣、现代农业持续增效。特别是去年以来,面对复杂的宏观形势和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知重负重、知难克难、奋发有为,经济发展重回主赛道,经济运行呈现出全面恢复、快速增长、质效提升、稳中向好态势,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1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0亿元,人均 GDP近7万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47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7亿元。
——东风商用车新工厂、东风小康空港新工厂、易捷特新能源汽车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开创了“油电并重、商乘并举”新格局。双星4.0新工厂、驰田新工厂、吉神智能房车、华彬矿泉水、万润新能源等一批项目达产见效。新能源整车企业达7家,专用车企业达35家,规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004家。
——华悦城、环球港建成运营,西关印象建成开放,A级以上景区达85家,总数居全省第一。规上服务业企业达244家,限上商贸企业达633家。
——粮食年产量稳定在82万吨。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54家,“两品一标”产品达155个。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680亿元。
“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促进产业扩能增效、项目提质提速、消费提档升级”“坚决稳住经济基本盘”……《政府工作报告》切中肯綮的分析,精准务实的举措,赢得阵阵掌声。
“张湾区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气神,在全市经济倍增、跨越发展中扛大旗、作引领、当主力,持续深化‘引领主城繁荣、示范乡村振兴’内涵,加快打造‘三区’、实现‘五个新突破’,全力建设更高质量的现代新车城。”市人大代表、市委常委、张湾区委书记张涛说。
“建设‘繁荣之城’,打造首善之区、首富之区,助力‘三中心三城市’建设,为基本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贡献力量。”市人大代表、茅箭区委书记张捍声说。
“我们将紧盯长江(汉江)经济带、‘襄十随神’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后续工程等重大战略,推进武当山机场国际楼、十西高铁、房神高速、十淅高速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驰田智慧新工厂、东风智能装备产业园、武当云谷大数据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狠抓重大项目建设、争取重大政策落地、突破性发展县域经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一主三大五新’现代产业体系。”市人大代表、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夏树应说。
忠诚为民 接续奋斗
为人民创造幸福的美好生活
1月6日一大早,郧阳区文联退休干部蓝云军打开电脑,通过网络翻阅全市“两会”新闻。
“十年前我的工资卡上每月只有2000元多一点,现在达到了这个数!”老蓝用指头比划出一个“6”的手势,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和老蓝一样,张湾区银河山庄居民王先生走在干净整洁、绿意盎然的小区里,抑制不住心里的激动:“小区以前破破烂烂的,现在焕然一新像新小区一样,出来遛弯心情舒畅多了。”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6.7%、9.3%。新增就业24.3万人,发放社会救助资金43.5亿元,五项社会保险参保604万人次。改造老旧小区5.9万户、城市棚户区7万户。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32家。新改扩建学校、幼儿园887所,新增学位3.4万个。221种救命药、高价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城区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
2021年,十堰城区改造老旧小区60个,涉及居民39883户。改造内容包括供水管道、供电管线、供气管道、供热管道、房屋公共区域修缮、绿化、照明设施、停车位、道路等17项内容。
202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9666人,帮扶9064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实现17458名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9%。落实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为15610家企业减负2.56亿元。
全市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6968人,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6565万元;为10980名就业困难人员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4638万元。累计发放失业金33837人次、4343.03万元。累计发放失业补助金141576人次、1.3亿元。为领金人员代缴医保33288人次、1389.71万元,让广大劳动者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我们将紧紧围绕‘一主三大五新’产业体系,扎实做好岗位技能培训等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通过劳务协作拉动、靶向培训推动、线上线下齐动、校企合作联动、人力资源企业带动等方式,精准破解‘用工难’和‘就业难。’”市政协副主席、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庆涛说。
“将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院校、产业、企业融合发展的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办学新突破。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健全省市共建发展机制,为在堰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市人大代表、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寇伟说。
“以特色山水、品质城市、美丽乡村为载体,坚持新区崛起、城市更新并举,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巩固污水垃圾治理成果,做优做强‘十堰建造’。”市政协委员、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定斌说。
“我要为你歌唱/歌声里都是善良和天真/为了你的到来,我宁肯/与严寒做伴/直到冬天的夜空里/缀满快乐的星星/好让你追赶春天的脚步/在这上面走过幸福的人生……”看了《政府工报告》里的内容,蓝云军感慨万千,一首诗从键盘上倾情流出。
只争朝夕 勇毅前行
把美好蓝图变为生动现实
连日来,十堰先锋模具公司采取人歇机器不停的方式,全力以赴抓生产。作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汽车模具生产企业之一,全国冲压类模具出口65%的市场份额就来自先锋,宝马、奔驰、路虎等20个高端汽车品牌底盘制造使用的是先锋模具。
“面对当前疫情的不确定性,我们调整员工作息,优化生产节奏,确保9000万元的海外订单早日完工。”该公司制造部部长魏超表示。
从2021年第四季度开始,易捷特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单月排产均在6000台以上,今年该企业的目标是进军国内海外细分市场,全年保底目标10万辆。
“我们的纯电动新能源汽车入选2022年欧洲最值得购买车型名单,现在每天都有200至300台汽车下线,直接出口到欧洲市场。”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做强产业上持续发力,做大做强汽车产业、提质提效新兴产业、培优培强数字经济,确保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30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以上、上市企业3家。
蓝图已绘就,关键在落实。
“建立健全重点企业联系服务制度,培育壮大一批现代商贸流通龙头企业,推进中小企业‘进规纳限’,提升电商企业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水平,激发商贸企业发展活力。”市人大代表、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吕红均表示。
“用大数据思维改进政府服务群众、企业和治理城市的方式方法,扎实抓好‘五减’‘五通’‘三智慧’,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系统互通、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不断提升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市政协委员、市行政审批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瑛说。
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石,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县域经济倍增计划,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县域经济总量增长15%以上。支持县域工业园区拓园扩容,实施“满园工程”,每个县市区新建1平方公里以上园区,招引一个3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若干个10亿元以上项目。积极开展县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力争县城三年实现大变化。扎实推进“擦亮小城镇”建设三年行动,确保建成示范型美丽城镇20%以上。
“将坚持以全域旅游统领工作全局,稳步提升‘大旅游’、加快发展‘大健康’、突破发展‘大文化’,推动武当山旅游转型发展,全面擦亮武当名片。”市政协副主席、武当山特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沈明云说。
“找准发展路径,细化目标任务,培育打造2个500亿级产业园区,形成1个千亿级汽车产业、1个500亿级现代服务产业、3个百亿级战略新兴产业,培育2个百亿级企业、10个十亿级企业、50个过亿企业,力争迈入全国经开区第一方阵。”市人大代表、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柯贤国表示。
“打造五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和工业千亿县市,做好十大经典旅游景点开发,大力发展柑橘、茶叶等农业产业,引入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打通‘两山’转化路径,按照3A级景区标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市人大代表、丹江口市委书记赵洪福说。
“坚持链条式发展,着力培育500亿元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300亿元的食品药品产业集群、300亿元的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350亿元的文旅康养产业集群,打造千亿元新能源产业,力争上市企业超过5家、‘四上’企业过千家。”市人大代表、郧阳区委书记胡先平表示。
“坚持把工业经济作为县域发展的‘顶梁柱’,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延伸,提高产业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力争把循环经济产业打造成千亿级产业集群,把纺织服装、生物医药、酿酒发酵等产业打造成百亿级产业。”市人大代表、房县县委书记纪道清说。
“突破性发展以大旅游、大健康、大生态产业为重点,以新能源、新材料、数字智造、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三大四新’现代产业体系,规划打造‘万亩工业走廊’,培植壮大新能源汽车、绿色生态建材等五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县域经济倍增。”市人大代表、郧西县委书记查宏说。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轻工业、绿松石、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文旅康养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引进头部企业、‘链主’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做强县域经济底盘。”市人大代表、竹山县委书记陈建平表示。
“持续强龙头、聚要素、育集群、壮板块、提能级,打造农特产品加工、医药化工、先进制造、新能源、水产业等百亿产业集群,实施十大经济倍增项目,力争到2025年主要经济指标比2020年翻一番。”市人大代表、竹溪县委书记柯尊勇说。
“我深感责任重大,回去要做的事很多,传达贯彻市两会精神,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深化农旅融合,激活、转化、升级旅游链条和旅游服务功能。”市政协委员、竹山县工商联副主席、湖北圣水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德琴说。
北京路上,枝头虽然尚未绽放新绿,但花蕾隐约可见,春天的力量正在酝酿。盎然生机就在前方,全市320万人民奔跑在追梦路上,披荆斩棘、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