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做好“两山”实践的十堰答卷 ——我市多措并举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纪略

时间:2021-12-11 07:58    来源:十堰日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绿水青山致富路。通讯员 胡文波 摄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特约记者 叶相成 报道:12月6日-8日,中国共产党十堰市第六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是一次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大会。大会充分肯定了过去五年十堰生态环保“久久为功,‘两山’实践走在前列”的来之不易的成绩,将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城市”作为未来五年全市的奋斗目标之一,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环保工作重视程度最高的五年,是社会群众环保意识提升最快的五年,是污染治理力度最大的五年,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最明显的五年,是生态文明创建成效最显著的五年,十堰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十堰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夏涛如是说。

污水处理站成百姓生态公园。

保好水战污水 水质治理走在前列

“神定河流域龙洞沟污水处理厂一期主体已完工,年底将投入运营,这为神定河流域水质提升又增加了一道筹码!”日前,十堰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负责人龚鹏飞感慨地说。

2011年,在汇入丹江口库区的12条河流中,十堰市有神定河、泗河、剑河、犟河、官山河5条河流水质不达标。这5条不达标河总水量虽不到库区水量1%,不足以影响丹江口水库水质,我市却付出100%努力,以确保“一江清水入库”。

为啃下5条不达标河流治理“硬骨头”,2012年底以来,在没有资金来源的情况下,我市不等不靠,编制出5条不达标河流治理方案,并将其治理纳入“河长制”,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河长”进行大刀阔斧整治。

8年来,十堰市自筹资金30多亿元开展五河治理,探索建立“截污、清污、减污、治污、控污、管污”综合治理体系,五河污水处理能力累计增加至50万吨/日,清除污泥和垃圾561万吨,整治排污口590个,完成河道清淤138公里;建成生态跌水坝16座,建设生态河道130公里;建成清污分流管网1400多公里。

为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十堰市市还清理网箱18.2万只,关闭规模化养殖场134家;强力推进十年禁捕,1500艘有证渔船全部上岸拆解,6400多艘三无船舶全部分类处置,3000多名渔民全部上岸。

经过8年持续攻坚,官山河、犟河、剑河已持续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以上水质标准,神定河、泗河消除劣V类,达到IV类甚至III类,“五河”治理被列入全国黑臭水体治理典型。

除了城市生活污水大刀阔斧进行治理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同样力度空前。

“这个污水处理站埋在地下,我们组80多户村民的生活污水全部在这里处理达标后流进蓄水池,可用来浇地浇菜、村庄绿化……”记者在丹江口市三官殿办事处高家村一组,村民张兵指着村头一座花园式污水处理设施介绍说。

近年来,十堰市积极争取资金12.27亿元,在全市10个县(市、区)1641个行政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政村治理覆盖率达到87.5%,整治力度及成效位居全省前列,整治内容重点包括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等。

整治中,十堰市累计添置垃圾桶约30万个,垃圾中转箱约1万个,垃圾收集清运车辆2000多辆;建设庭院式污水处理设施550座,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1527座,水肥一体化设施507座,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达到1550千米。

在此基础上,十堰市还建立日常监管机制,编制印发《十堰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管理办法(试行)》,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情况实行季度考核,倒逼问题整改,截止目前,十堰已有8个县(市区)委托第三方运营。

深入企业排查风险隐患。

增绿地灭荒山 自然生态走在前列

前不久,记者在丹江口市三官殿办事处马头山看到,一片片刺槐从“石头缝”里长出。湖北霖生源造林绿化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马头山是典型的石漠化山体,在这样的山上植树,必须有“尖板眼”。

这是十堰市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十堰市打破常规种树方式,创造性实施“四季挖窝、三季栽树”举措,发动全市人民开展植树造林。8年来,十堰市每年人工造林规模持续保持在30万亩以上。目前,十堰森林面积2611万亩、林地面积2906万亩,位居全省市州第一,森林覆盖率73.5%、森林蓄积量10490万立方米,位居全省市州第二。

山上大力度开展植树造林,山下高效率实施生态修复、见缝插绿。

十堰地处秦巴山区,修路、建房等不可避免留下裸露山体。十堰市按照“谁管理谁负责、谁开发谁修复、谁破坏谁治理”原则,边建设边修复。近五年来,十堰城区累计完成裸露山体治理超过150万平方米。

十堰市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大力实施“口袋公园”工程,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要求,统筹推进城市大、中、小公园均衡布局,十堰已在浙江路、北京路立交桥、中岳路等道路沿线开工建设小型游园近10座。

近年来,十堰市还突出“一山二镇三边”进一步精准灭荒,推进全域绿化,实现应绿尽绿。“一山”即荒山绿化;“二镇”即城镇、集镇绿化,通过建设森林城市、森林小镇,全面提高城镇绿化水平;“三边”即水边、路边、村边绿化,建设绿色示范乡村。

2018年以来,十堰完成裸露山体生态修复绿化治理和挂生态草皮网覆盖治理近200处约100万平方米,目前十堰建成区绿地率达40.43%,有力提升了城市形象。

老旧小区改造工程。

强基础全覆盖 生态创建走在前列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湖北省委、省政府迅速贯彻落实,在2013年底提出“生态省”建设的决策部署。随后,十堰市也立即行动,率先在全省提出创建生态市的目标。

目标明确,规划先行。2014年,十堰市政府组织编制《湖北省十堰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市)规划》,当年11月4日通过原环境保护部组织的专家组评审,12月30日十堰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

2015年,十堰市委、市政府正式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与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一起,列入“五城联创”工作部署,由市五城联创指挥部统一调度、协调,并成立5个分创办,强力推进创建工作。

2017年2月,十堰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统筹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市)创建,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全部创建成功。

2018年3月23日,十堰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十堰市创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动员大会,拉开新一轮生态市创建的序幕。

2019年,市委、市政府将创建国家和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作为全年目标之一。

十堰市一步一个脚印,抓好“细胞工程”,努力走好生态市建设这条路。从2014年开始,十堰开启生态创建大航船,每年承载约25个生态乡镇、300个生态村的创建任务。

为推进“细胞工程”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2014年、2015年,十堰连续两年将市级生态乡镇、市级生态村列入市政府年度“十件实事”,这充分体现了十堰领导对生态创建工作重视程度之高。

艰辛付出换来累累硕果,截至目前,十堰已成功创建生态乡镇135个、生态村1523个,8个县市区全部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2019年,十堰市在全省率先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并成功举办2019年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郧阳区与竹溪县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

近两年来,十堰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每年均列出重点任务清单,涵盖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等六大领域,列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河湖长制、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等10多项考核指标34项具体任务,每项任务均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年,2018年,中宣部组织策划“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活动,40座城市被确定为全国重大典型城市,十堰因生态文明建设成绩突出成功入选。

无人机采样。

严准入抓转型 绿色发展走在前列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倒逼企业转型、产业升级,近年来,十堰正确处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加快构建“一主三大五新”(构建以汽车产业为主导,以大旅游、大健康、大生态产业为重点,以数字经济、新型材料、智能装备、清洁能源、现代服务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车——转型升级汽车主导产业。乘用车从小到大,商用车迈向中高端,新能源车快速成长,开创了“商乘并举、油电并重”新格局。东风小康空港工厂、东风轻型发动机、易捷特新能源乘用车等项目投产,十堰汽车产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

农——巩固提升生态农业。深入实施“61”产业强农计划,突出茶叶、林果、草牧业、中药材、蔬菜、水产(饮)品等六大重点特色产业开发,武当道茶、道地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远销美国、欧盟、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二是开展水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点,探索开展稻龟、稻虾、集装箱养殖、藕鳅等种养新模式。三是扶持种植大户开展标准研发攻关,神仙叶产业形势喜人。四是大力实施“一县一品”、“一村一品”,打造26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五是打造乡村旅游主题路线和美景,6个景点入选了荆楚乡村旅游十大主题游线路。

旅——突破性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充分发挥十堰大山、大水、大人文优势,以武当山为龙头,打造“东方国际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目前,全市 A级以上景区总数达85家,汉江休闲观光带、城郊生态游憩带、竹房绿色度假带、大武当健康养生区基本建成。

截至目前,十堰经济总量过20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100亿元、人均GDP过6万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的10.5:44.8:44.7优化为9.5:40:50.5。

蓝天白云新十堰。通讯员 唐守木 摄

谋创新树品牌 环保宣教走在前列

今年12月12日,十堰市将再次组织免费乘公交活动。不少市民知情后感慨地说:“这项活动太给力了,给十堰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点赞!”

据了解,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向北方调水,十堰将每年12月12日定为“生态文明日”。

2018年12月12日,十堰市首次组织开展“市民低碳出行,免费坐公交”活动,截至目前已在“六五”环境日以及生态文明日开展免费坐公交活动6次,近百万市民免费乘坐,市民对此好评如潮。

生态文明日与“六五”环境日免费坐公交,是十堰大力开展活动宣传的缩影。

近年来,十堰市生态环保宣传工作牢牢树立品牌意识,不断磨砺和打造符合本地公众需求的活动,并一以贯之地坚持下来:

2014年,十堰市启动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暨“环保一日游”活动,目前已坚持7年,开展活动40多场次,参与人数1.3万人次。

2019年,十堰市启动首届中小学生演讲比赛,截至目前已开展了三届,累计有300所学校近30000名中小学生参加比赛。

十堰还大力开展环境宣传进课堂活动,宣教成果多次被《环境教育》杂志宣传推介;十堰电视台还开办《十堰环保周刊》专题栏目,今年成功入选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

连续8年,十堰每年在《湖北日报》《中国环境报》省部级报纸发稿约100篇,在《十堰日报》《十堰晚报》等市级报纸发稿约200篇,形成浓厚的舆论宣传氛围。

通过努力,十堰市生态环保宣传工作作品连续两年参加全国环境宣传“品质之星”评比并获奖;连续7年获得中国环境报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通过一系列群众性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开展与媒体宣传,群众生态文明意识得到增强,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晓度和满意度分别达94.94%和91.84%。

2019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在十堰市成功举办,大大提升了十堰生态文明建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大会提出,未来五年,十堰将建成绿色发展示范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两山”实践走在全国前列,为我们明确了未来五年生态环保工作的方向和路径。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干部职工将坚决扛起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城市的使命重担,充分发挥主力军和排头兵的作用,冲锋在前,克难攻坚,再立新功。保持生态立市的战略不动摇,坚决守住生态环保的红线和底线;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持以中央、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为契机,持续深入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的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全力做好“两山”实践的十堰答卷,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贡献力量。(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市生态环境局提供)

( 责任编辑:朱贲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