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大v荆楚行 走进竹溪| 难忘奇景山水!传播竹溪好声音书写新答卷

时间:2021-10-13 09:57 来源:秦楚网     进入数字报

秦楚网-十堰头条讯 文、图/记者 朱江 通讯员 王曦 报道:10月12日清晨,秋雨骤停,山野烟霭缭绕,曲水小桥幽静。参加“网络大v荆楚行 走进竹溪”活动的知名网络大v、省内媒体记者20余人先后走进竹溪县青树翠蔓之间,近距离接触中国独有珍稀木材——楠木;步入竹溪生漆博物馆,聆听大木漆的神奇魅力;登临海拔1000多米的龙王垭茶园,品味生态文化观光茶园……

当天下午,“网络大v荆楚行 走进竹溪”活动圆满落下帷幕。大家依依不舍,难忘竹溪奇景山水,都表示要书写魅力竹溪新答卷,传播竹溪好声音……

走进竹溪县双竹林场,近距离接触中国独有珍稀木材——楠木

楠木基地“云漫步”

材质坚硬,色泽橙黄;纹理淡雅文静,质地温润柔和;光泽犹如绸缎,原木幽香四溢;有水不能浸,蚁不能穴之说……

走进竹溪县双竹林场,仿佛走进避世山林,看溪水流动,随枝桠摇摆。

这里的楠木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由竹溪县双竹林场于2016年3月组织申报;2016年10月,获国家林业局批准的国家第二批林木种质资源库。

据林场负责人现场介绍,楠木种质库以原地保存楠木资源为主,主要是原地保存竹溪境内包含黑壳楠在内的所有楠木种质资源,为我国唯一一处楠木种质资源库。

“一起来马家沟楠木基地‘云漫步’,尽享‘森呼吸’”。长江云记者漆若昕惊叹。

经过几年建设,这里的种质库已初具规模,成效显著。

网络大V“简安然”放飞无人机。通过取景器,俯瞰一株株茁壮生长的楠木,阳光下金光闪闪,灿若云锦,高贵而华美。

“我们新建楠木资源收集区50亩,收集保存各地楠木资源品种41个,其中收集竹溪县本地楠木品种16个,四川、陕西、江西、湖北其他区域等收集的异地楠木品种25个。”林场负责人介绍说,现有保存楠木种质资源信息已进入国家楠木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国家级楠木种质资源共享。

截至目前,双竹林场向县内对外销售仅楠木就达5万株,林场直接增加年收入达100万元以上;社会和经济效益同增长,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现了林农就近务工增收。楠木种质库建设施工投劳,均为林场林农参与,月人均增收均达2500元。林场依托楠木种质库项目建设,在狮子垭村建设楠木基地,计划打造楠木生态小镇,引导拓展林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以此带动经济发展。

四诊战略(武汉)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崔紫剑兴奋地说,来到这里,绿树掩映,楠木清香缭绕,真是不想走了。

“来到竹溪,没有多余时间去回想路途的艰辛,更没有时间用思想去翻阅秀美竹溪的历史积淀,就兴趣盎然地从竹溪县城走进湖北省委网信办驻竹溪乡村振兴工作队住地,双竹林场楠木育种基地。进入茂密的楠木育种基地,满眼翠绿,生机一片。”网络大v、应城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吴川章说,“站在楠树下,喜悦的氛围顿时浓厚起来。心中有了惬意的心境,感受渐渐沉醉,双目流连地望着这片纯真的绿色世界。“良好生态环境,是竹溪的一笔宝贵财富。”

“生漆之乡”见证奇迹

竹溪自古产好漆。在竹溪县密林深处,有一个生漆博物馆,属亚洲首个。

竹溪县是中国五大名漆产地之一,以大木漆闻名全国,曾获“中国生漆之乡”的美誉。

生漆,被称之为“大漆”。说它是“大漆”,意思是没有任何一种东西与之相比,所以又称“国漆”。

陪同网络大v们在竹溪生漆博物馆参观的竹溪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韶辉知识渊博,讲解传神。大家听得认真,问得仔细。

探访守望中华民族生漆文化的艺术瑰宝,凝望泛发岁月淡淡幽光的百余件各个时期馆藏漆器,见证中华民族传统生漆文化的继承、振兴和发扬……12日上午,知名网络大v、省内媒体记者步入竹溪生漆博物馆。

“由于生漆具有许多优良特性,历史上曾被视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加以储备和利用。现代,已然被广泛用作军工、化工、纺织、轻工、造船、机电以及工艺制品等方面的重要涂料。”陪同网络大v们在竹溪生漆博物馆参观的竹溪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韶辉知识渊博,讲解传神。大家听得认真,问得仔细。

网络大v“桃子守望者”激动地说:“参观中,我们认识了生漆的历史知识及竹溪生漆的发展过程。馆内内打造有学校校外实训基地,为教授和学生提供创造工作室,并通过对本地民众的培训,使之掌握制作胎体技能,以订单和集中收购的方式,为艺术家们提供各种漆艺胎体,带动村民发展生漆产业脱贫致富。”

“在生漆博物馆旁边,崭新的民宿群已经修好,各配套设施齐全,再加上连在一起的龙王垭茶叶产业,这里将成为竹溪农旅融合的示范点。”著名资深评论人、评论专栏作家、网络大v“清哲木”如是评价。

难忘海拔千米茶园

龙王垭茶,香飘华夏。茶一旦赋予地理标志,便是一种沉淀着生命的文化,其精神价值所呈现的乃是尽一叶之美,极乾坤之大。网络大v“芝麻坨坨”深有感触地说,山川之灵气滋孕遍山茶树青又壮,吸雨露之精华滋养满园新叶嫩且鲜。正是独特的山川地貌与气候土壤,才孕育出了品质卓越的龙王垭茶。

竹溪县生态环境良好,生产茶叶历史悠久。近年来,依托良好生态资源发展茶乡体验游,大力推动茶叶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让茶园变景区,让茶农变导游,通过茶旅融合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到了竹溪,不得不去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的龙王垭茶场。站在观景平台,放眼远眺,心境开阔。

“地理环境为茶叶生长提供了优异的条件。到了竹溪,不得不去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的龙王垭茶场。站在观景平台,放眼远眺,心境开阔。”拥有257万新浪微博粉丝的网络大V吴川章情不自禁地说。

茶叶基地与观光景点建设有机结合,推出“国心茶乡体验游”旅游产品,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带动当地茶叶产业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网络大V、仙桃鹰珞传媒工作室负责人王宇龙身着短袖,迎风而行:“行走在茶山间的栈道,清新自然的味道,让人不由自主地慢下来。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让人向往。”

天蓝气清,山峦葱茏。跟随着讲解员的介绍,大家了解到,龙王垭茶叶有限公司围绕“茶叶与旅游联姻,产业与文化结合”的公司新发展理念,整合茶企、茶馆、茶庄、茶道、茶品、茶遗迹等资源;通过玩茶、用茶、吃茶、品茶、赏茶、乐茶,将茶产业发展同养生、休闲、旅游等结合,创建省级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集观光休闲、茶文化体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龙王垭生态文化观光园,让茶叶变茶业、茶农成茶师、茶园变市场、茶乡变茶都。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天下午,知名网络大v、省内媒体记者20余人难舍龙王垭,挥别竹溪县,相约竹溪再见。

( 责任编辑:沈进虎    新闻报料:8110110  )


首页

回顶部

【秦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秦楚网”、“来源:十堰日报”或“来源:十堰晚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十堰日报社,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秦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719--811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