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祖国颂·我与新中国同岁| 传邮万里,接力“幸福荆楚”

时间:2021-10-04 08:14    来源:湖北日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原标题:从“骡马步班”到“铁水公空”,湖北省邮政分公司——传邮万里,接力“幸福荆楚”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天纵 通讯员 周唯

我与新中国同岁

10月1日晚8时,武汉江兴路10号。湖北省邮政分公司生产指挥大楼7楼灯火通明。

“省内下单,隔天就送到。”邮乐网湖北直播间,邮政职工“小北”“萌萌”正在带货吆喝,将武当金丝皇菊、宜昌蜜橘、潜江小龙虾等湖北特产带到千家万户。

作为与新中国“同岁”的企业,湖北省邮政分公司这个人们生活中的“特殊信使”,每日传递着信件、包裹,助力农货出山,添彩人们生活。

当年,百亿“绿条子”流入湖北

江汉关大楼,鲜明的武汉地标。

1949年8月1日,湖北省邮政分公司的前身湖北省人民邮政管理局,诞生在江汉关隔壁的一栋建筑里。

3个月前,武汉解放,百废待兴。“传邮万里,国脉所系”,邮局的设立,成为社会运转的重要一环。

此后,邮电合并、分设、合并、再分设,1999年1月起湖北邮政开始独立运行。

近半个世纪的分分合合,让老邮政人念念不忘。1949年2月出生的周道荣与新中国同龄,1970年他当上了江陵县马山区(现荆州市荆州区马山镇)的乡邮员。

递送信件、包裹,投递报刊,是跑路的体力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邮政只有5台机器脚踏两用车和202辆自行车,更多是靠骡马和步班邮路。

在周道荣的记忆中,70年代投递的物品主要是报纸、杂志、电报、汇款单以及政府会议通知。那时,邮递员没有周末,每月逢1日和15日休息,每天骑行自行车约40公里,工作超8个小时。

在日复一日的奔波中,周道荣见证历史。他说,上世纪80年代末,大批农民外出务工,每个月都会通过汇款单寄回自己的大部分收入,农村邮政营业所汇兑窗口经常排长队,成为当地最热闹的地方。

据湖北省邮政分公司统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年有百亿级的资金通过邮政“绿条子”从全国各地流入湖北。

快递,代替了信函

9月30日上午9时,武汉市邮政分公司上海路揽投站投递员刘小平掏出钥匙,打开汉口鄱阳街景明大楼前的邮筒。他弯下腰瞅了瞅,里面空空如也。

眼下,全省约有2500个这样的邮筒,设置在城市地标、文化景点或交通要道周边。每天,都会有刘小平这样的投递员按规定频次开箱收信。

“20年前我刚上班时,这个邮筒每天至少有10封信,而现在一个星期都没有几封信。”刘小平取下电动车上的抹布,给邮筒“洗脸”。

互联网时代,纸笔信函渐行渐远。信函业务逐年下滑,快递业务迎头赶上。

2015年,湖北省邮政公司更名“中国邮政集团湖北省分公司”,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对顺丰、三通一达等快递企业的激烈竞争。

为抢抓电商红利,湖北邮政在“速度”上做文章——

实现“铁水公空”物流方式全覆盖,航空邮路从无到有,火车邮路升级高铁线路,省内和国内主要城市“次日达”甚至“次晨达”。

“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时髦,我就是见证者。”大冶市邮政分公司金牛支局投递员刘礼忠被乡亲们戏称“妇女之友”,只要进村就会被网购小嫂子们团团围住,快递包裹从以前吃穿两样,到现在破壁机、扫地机器人、高档化妆品应有尽有。

近五年,湖北省邮政分公司快递业务年均增长率超过25%。2020年,该公司快递包裹达到2.87亿件。

“绿衣信使”变“百事通”

寄信件包裹、订报纸杂志、网上代购、交水电费、充话费、取款转账、理财保险、代缴社保、司法文书传递、农产品电商……如今,邮政服务的“大箩筐”不断扩围。

“以前到邮局是订报刊、取汇款,现在邮局成了家门口的全能服务站。”9月29日,家住武汉江汉路附近的洪磊走进上海路邮局,仅用时10分钟就完成了远程体检、拍照、驾照换证业务。

上海路邮局大楼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自建邮政大楼,1945年在武汉光复前的空袭中被炸毁,1953年重建。这里不仅可以办理代开税票、代办车驾管业务,配备了存折取款机、ITM和ATM等自助设备,还设置了销售生活用品的“邮储食堂”,实现“进了邮局门,事儿速办成”。

信件少了,邮票业务依然兴旺。一枚枚带有湖北印记的老邮票,一套套不同时代的明信片、纪念封,勾起人们无限乡愁。从新中国成立到2021年9月底,中国邮政共发行湖北题材邮票108套、192枚。

为打好“文化牌”,2016年湖北邮政启动“文化主题邮局”建设,建成了黄鹤楼邮局、武大樱花邮局、武当山邮局、孝文化邮局、大美东湖邮局等32个,每年接待游客超过400万人次,开发的系列明信片和文创产品5000余种,“方寸之间”秀荆楚风。

( 责任编辑:李月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