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当泥石流冲过来时 竹山一地22人已安全转移

时间:2021-09-02 07:16    来源:十堰日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图为倾泻而下的泥石流。(/记者 周仑 通讯员 石濡华 刘运昕 罗鑫,下同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 段吉雄

“真心感谢党和政府,幸亏干部提前发现了险情,连夜把我们转移出来,要不然可能就没命了!”8月30日上午,看到倾泻而下的泥石流,竹山县得胜镇文峪河村七组村民吴世华心有余悸地说。

深夜巡查,及时发现险情

8月29日,竹山县得胜镇大雨如注,“砣子雨”轮番袭来。

当天晚上,镇防汛办发出指令:镇村干部要把辖区所有库塘堰再巡查一遍,发现隐患及时报告!

接到指令后,文峪河村干部陈松冒雨朝自己负责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桂家沟走去。沿途,他借助汽车的灯光发现路边有树木倾斜欲倒。

在路边的一处排水沟内,陈松发现从山坡上流下来的水和平时山洪爆发时不一样,呈深褐色。同时,他还发现通村道路上有多处裂缝。感到情况不妙,陈松拿出手机拍了照片和视频,分别向得胜镇党委政府和竹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得胜分局报告。

接到陈松的报告后,镇党委政府立即组织自然资源和规划、派出所等单位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对灾情进行分析。通过对部分树木倾斜、通村道路出现多处裂缝、山水颜色异常等进行综合研判,工作人员得出结论:此处极有可能出现大面积山体滑坡。

“附近的群众必须迅速撤离!”根据分析的结果,镇防汛办立即作出决定。

当地群众成功避险

连夜转移,22人成功避险

深夜,大雨,山路在雨帘中失去了踪影。

“可能会出现滑坡,把东西收拾下先到亲戚家借住。”

“要是没在家暂时就不要回来了,等天晴了再回家。”

……

镇村干部立即通过逐户敲门、扩音喇叭喊话等方式,迅速叫醒附近5户群众。同时,摸清各家在外人员,逐人打电话告知,防止半夜有人返家。

经过镇村干部连夜奋战,至8月30日清晨,5户22人全部转移出来,并妥善安置。现场又设置了警戒线,安排专人值守。

30日上午7点50分,就在群众安全转移后不久,突发的山洪携裏着垮塌的土石从山上倾泄而下,瞬间将山下5户16间住房全部掩埋。

因撤离避险及时,此次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未造成人员伤亡。

“灾情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对受灾群众进行了情绪安抚,整合力量有序展开各项抢险救援工作,组织劳力清除冲倒的树木杂草,便于机械进场恢复道路和沟渠。”竹山县得胜镇党委书记汪金午告诉记者。

“第一时间从襄阳请来地质专家带领技术专班赶赴现场,对滑坡体安全隐患进行全面评估,初步形成了治理方案,避免次生灾害发生。”竹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

灾后群众抗灾自救

群专结合,织密地灾防治网

进入汛期以来,我市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做好群专结合监测预警,建立群防群治联动机制,多管齐下推进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为全市人民筑牢生命财产安全防护网。

“我们实现核查、巡查、预案、宣传、演练全覆盖,夯实防灾减灾基础,确保突发灾险情能做到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到场、第一时间研判、第一时间撤离、第一时间整改。”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贺德斌告诉记者。

据了解,连日来,我市结合雨情、汛情变化,坚持多部门每日开展精细化气象风险预警会商,充分发挥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专业监测预警和地灾防治网格化监测预警作用,紧盯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隐患,实现24小时实时预警,精准预警到乡镇、隐患点和居民点,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到村到户到人,为预警响应工作打好提前量。

入汛以来,全市成功避险9起地质灾害。

泥石流造成5户16间住房被掩埋

日报评论

生命至上 避险为要

日前,在竹山县得胜镇文峪河村发生了惊心动魄的一幕。持续强降雨,致使当地桂家沟一处山体突发泥石流滑坡,山体下方5户16间住房被掩埋,在此居住的22名村民因转移及时,无一人伤亡。从情况危急到虚惊一场,其背后是当地干部与自然灾害进行的一场“生死竞速”。

能够赢得这场“生死竞速”,得益于当地干部“守护百姓安全”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得益于当地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坚持“险情就是命令”的高效执行能力和科学避险能力。在防汛防灾形势十分严峻的当下,桂家沟泥石流灾害的科学处置,对全市各地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人民生命安全高于一切。近期,我市集中持续降雨致使地质灾害易发、频发,加强地灾防治刻不容缓。全市上下要坚持生命至上、防字为先、敬畏自然、避险为要,克服麻痹思想、保持百倍警惕,时刻绷紧防汛这根弦,切实履职尽责、主动作为,构建起群专结合的防控网,提高灾害防治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做到预防在先、预警在先、调度在先、阻断在先,让各项防灾措施跑在灾情前面,确保受威胁群众“应转尽转”,坚决守牢“不死人、不溃堤、不垮坝、不内涝、不断路、不断水”的“六不底线”,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杨 超)

( 责任编辑:张黎黎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