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政务 党建 视频 图片 社区 评论 旅游 电商
客户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数字报

正式启动!请为这6个十堰好故事投票

时间:2021-07-17 08:38    来源:十堰晚报  字体:  打印  播报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见习记者 熊宛露 报道: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万名导游讲湖北故事”暨湖北省第十三届导游大赛活动网络评选16日正式启动。

本次活动得到全省各地相关部门与个人的广泛支持与响应,共计3万余名导游(讲解员)以本次活动为载体,大力弘扬荆楚文化、传播长江文明,讲好红色传承、抗疫精神、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抗洪救灾等故事。

十堰共有6个好故事从全省几万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顺利进入复赛。它们分别为:41号《孙铁汉:为国铸精钢利器》、44号《黄星:用生命书写扶贫责任担当》、51号《我们是你的乡愁》、57号《任鹏飞:三代人接力守护武当山》、67号《十堰这件事,习总书记点赞了》、80号《甘龙宝:凡人大爱》。最终,根据6名演讲者对故事的理解选择作品进行视频的录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勾勒出大美十堰一幅幅精美画卷,惟妙惟肖地讲述那一个个引人入胜、催人泪下的十堰故事。

目前,“万名导游讲湖北故事”暨第十三届导游大赛活动复赛网络评选正式开启,投票时间为2021年7月16-22日。投票期间,市民可通过十堰文旅、十堰日报、十堰晚报、秦楚网、十堰发布、十堰广播电视台6个微信菜单栏进入投票。也可通过“长江云”APP、“云上十堰”APP等平台进入网络评选指定页面,观看参赛作品,为十堰选手助力打 CALL,为 TA投上支持的一票(进入十堰文旅微信、十堰日报、十堰晚报等6个微信菜单栏进入投票,每人每天最多可投5票,扫码进入长江云客户端,每人每天最多可投5票。每人每天共可投10票)。在现场复赛中,选手网络评选得分将作为重要分值,按比计入选手复赛最终成绩。

扫码投票

东风猛士的缔造者孙铁汉。

41号 孙铁汉:为国铸精钢利器

2019年10月1日国庆大阅兵,在五大战区指挥员引领下,载着100面荣誉战旗的东风猛士车缓缓驶过天安门。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十堰,有一位白发老人在电视机前兴奋得热泪盈眶。他,就是东风猛士的缔造者孙铁汉。

从无到有,孙铁汉和他的团队,为大国之师穿上了一身钢铁铠甲、为共和国军工事业铸就了一件精钢利器。幕后英雄孙铁汉造军车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1999年,孙铁汉从东风重型车厂总工程师的岗位上退休,留厂担任技术顾问。2003年,一个重要任务摆在他面前——研发我国第三代军车东风猛士。“我一个退休了的人,能有机会参与这样一款军车的研发,机遇难求,使命光荣。”就这样,已经62岁的孙铁汉担任起了东风越野车公司的总工程师兼技术部长。

从2003年开始,大到整体框架、小到每一个零件,孙铁汉带着他的团队开始了没日没夜的“捣鼓”。一次次失败,一次次从头再来。5年间,他们共试制、试验、验证车近百辆,整车路试103万公里,台架试验12500个小时,改进设计、工艺、质量问题300多个。2007年底,通过军方严格评审,东风猛士正式列装。

有人说,猛士抄袭悍马。可实际上,猛士的产品、工艺,以及工厂的全套设计,全部原创,没有一丁点的“洋技术”,它是完全独立自主的民族品牌。

2008年,东风猛士获得中国汽车行业22年来唯一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国内行业第一车,多项技术超越美国悍马!      讲述者:刘璇

黄星生前(左二)深入扶贫一线。

44号 黄星:用生命书写扶贫责任担当

黄星,十堰市扶贫办干部,2018年农历正月十二,加班时突发心肌梗塞,46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扶贫路上!

2017年腊月,黄星被抽调到国家交叉考核陕西榆林扶贫工作,整整23天,每天工作到凌晨一两点。大年三十,草拟全市脱贫攻坚三大战役文稿;正月初二,准备第三方评估考核验收工作;正月初五,实地察看丹江口、郧阳、茅箭、张湾4个县市区的调研场地;直到正月十二,加班到晚上11点多,黄星突然觉得心脏一阵阵刺痛,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一同加班的同事一看情况不对,马上强行把他送到医院。就在医生做检查的时候,黄星仍在恳求医生“能不能给我开点药带回去,顶一顶,将就一下!”

正月十三中午,他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家人在整理他衣物时发现了口袋里一本填写得工工整整的扶贫手册。

了解黄星的领导都说他是全省、乃至全国的业务尖兵,省里组建考核组,他代表十堰参加;国家组队跨省考核,他代表湖北出征。

熟悉黄星的同事都说他工作认真,他的办公室里除了成摞成摞的文件资料,常年堆放的有成箱的方便面。一起奋战的同事们都知道,黄星每次加班吃完方便面后一定会多喝几口汤,不是因为他偏好喝汤,而是“因为汤咸,可以少上几次厕所。”作为长期负责精准扶贫各项考核工作的他,要做的工作太多了,“时间恨不得掰成两半用”。

2020年底,十堰市8个贫困县(市、区)全部摘帽;2021年2月26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这,应该是对黄星和与黄星一样的扶贫人最好的告慰!讲述者:于颖

移民泪别故土。

51号  我们是你的乡愁

中国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人均500吨水资源是维持生存的最低保障线,而首都北京只有100吨。2010年,如果再无外来水源,北京市每年将有4个月无水可用!一时间,迁都的议论沸沸扬扬!

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千里北上的汉江水一下子抚平了北方四省上亿人对停水的恐惧。“迁都”的议论也因此沉寂了下来。

“吃水不忘掘井人”,这是习总书记在看望南水北调移民时的嘱托。掘井人是建设者,更是46.9万十堰移民。

1958年,南水北调一期工程——丹江口大坝开建,40万亩良田沉入水下,8万人外迁他乡,20万人后靠到荒山石岗上。

在那个“革命高于一切”的年代,别说补偿,安家费都少的可怜。赖以生存的田没了,遮风挡雨的房没了,可以接济的亲戚也没了。虽然捧着老宅的泥土,虽然揣着河边顽石,可天涯海角,茫茫苍宇,哪里才是栖身之地啊?流离失所的苦难,是移民的切肤之痛,也是共和国最深沉的痛!

1965年,7岁的赵久富跟着父母内迁到了郧县安阳镇余嘴村,他在这里上学、参军。29岁时,他当上了支书,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可刚刚有了起色,南水北调移民又开始了。赵久富的子女已在十堰成家,年过八旬的父母也不想离开脚下的黄土地,他完全可以投亲靠友不用外迁。可面对所有人不愿外迁的实际,他做出了今生最痛苦的决定——放弃内安,带头外迁。

让我们用心记住移民的牺牲,用爱回报移民的奉献吧!爱,不仅是物质的给予,更多的是对苦难和创伤的抚慰。你们的血脉故乡没了,而我们永远是你的乡愁。  讲述者:赵翰祥

任鹏飞(中)讲述三代人接力守护武当山的故事。

57号  任鹏飞:三代人接力守护武当山

现任武当山文物宗教局总工程师的任鹏飞,和他的父亲任银生、爷爷任心俊三代人接力,护佑文物、传承匠心,一家三代与武当古建筑群结下了难舍情缘。

1961年,武当山正式成立文物保护机构。当时,任鹏飞的爷爷任心俊落脚武当,由此开启了家族三代驻扎武当、守护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故事。从任职起,一年365天,不管寒风酷暑,任心俊都坚守在山上。由于常年在温差大的山上劳作,任心俊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每逢下雨,他的腿走都走不了,拄着拐杖,瘦弱的腿又红又肿。

1981年,任鹏飞的父亲任银生接过父亲衣钵。那时,上山的石路还很窄,没有栏杆,肩挑手扛120多斤的生活物资和修缮材料上山是常态。由于常常负重上山,任银生两条腿骨折过5次。直到现在,他的肩上还留着当年被重物压下去的凹陷,腿上仍留有钢钉。

文博工作单调枯燥,顾不了家、赚不了钱,任鹏飞祖孙三代毫无怨言。任鹏飞太执着这份工作了,他曾不顾一切纵身从7米多高的石坎下跳下追赶盗贼,也曾在雪地里巡视滑倒滚落下山崖。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启动,武当山遇真宫一度面临被淹的风险,任鹏飞为找到可行的抬升方案,他熬夜查资料,结膜小血管破裂出血。通过8年的努力,将7000吨重的古建筑原地抬升15米,让它毫发无损地在原地矗立!而全世界可考的最高记录也只是将建筑抬升了3米。

正是因为无数像任鹏飞三代人这样的坚守,武当山才能向无数游客展示着它的卓然风采。誓把武当山完好地交给下一个600年——这是任鹏飞一家人的愿望,也是所有武当文博人的愿望。  讲述者:严汉

痊愈后的瞿爷爷在家看报纸。

67号  十堰这件事,习总书记点赞了

2020年2月5日晚,市太和医院收治了一名87岁高龄高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瞿爷爷:持续发烧5天;同时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源性心脏病、高血压等11种基础性疾;自主呼吸每分钟不到30次;当天下达了4次病危通知。

由于他是十堰市抗疫以来年龄最大、病情重叠最多的一名患者,在接收老人的同时,医院迅速组织开专家会讨论救治办法。从重症区“挤”出专家及护士,其他人延长工作时间弥补人员短缺问题。“我来想办法,从全市、全省协调物资。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让老人活下去!”院长罗杰表态。之后,迅速“挤”了9人的治疗小组投入“战斗”。同时,全院协调各方进行资源调配。20天后,终于把瞿爷爷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9人的救治专班,整整47天不分昼夜的治疗,2020年3月22日,老人康复出院时,拉着医生的手热泪盈眶:“我都80多岁了,我真的都没想到还能够活过来。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医生护士,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瞿爷爷只是我市在抗击新冠肺炎中的一个缩影。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十堰市万余名医务工作者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抗疫一线,创下了病患治愈率全省市州最高和患者病亡率全省市州最低的成绩。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特别为十堰点赞:什么叫人民至上?什么叫生命至上?这么多人围着一个高龄病人转,这真正体现了不惜一切代价。这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讲述者:黄亚丽

“最美搬运工”甘龙宝。

80号  甘龙宝:凡人大爱

2012年8月的一天,酷暑难耐,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来到《十堰晚报》编辑部。他穿着沾满灰尘的破旧蓝色工作服,满头大汗,穿着一双破烂不堪的解放鞋,从裤兜里掏出用报纸包着的5000元,他指着报纸上的贫困学子信息说:“我想捐给这几个上学有困难的孩子。”

这个人叫甘龙宝,今年57岁,是十堰市虹桥建材市场的一名搬运工,靠在建材市场搬运砖头、木板、水泥挣钱,一个月收入不超过2000元。自己三级残疾,中重度耳聋,一根鞋带是他的腰带,一杯白开水,三个白馒头是他的家常便饭。可是8年时间,他捐款12余万元,资助了近百名贫困大学生。

对有钱人来说,5000元也许算不得什么。但对于一个搬运工来说,分量却显得异常沉重。有人粗略算了一下,如果捐出100元,就意味着甘龙宝至少要搬1万斤地板,而5000元,要搬50万斤地板才能挣到。

在甘龙宝的世界里,他认为活着就是为了让别人过得更好,哪怕自己吃苦受累、流血流汗,但心里无比充实。

在这之后,甘龙宝在济困助学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每次捐款都是一身灰尘地跑到编辑部,椅子不坐、茶水不喝,放下钱就走人,说要等着回去干活。无论别人怎么婉拒,他都不听劝阻。帮助别人仿佛成了他与生俱来的信仰。

被市民称为“最美搬运工”的他,201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面对称赞和荣誉,他不骄不躁,只专注自己的善行。甘龙宝说,他的计划是每年帮助10位贫困学生,直到他再也搬不动了为止。讲述者:陈苗苗

( 责任编辑:李珊    新闻报料:8110110    版权声明